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申长礼,米琳,范永太原市人民医院贾佩珩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之间的一种斜视类型。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临床上较为常见,尤以儿童发病较高。目前关于间歇性外斜视是否需要手术及手术时机和...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84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4年至2008年我科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患儿8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3~15岁。本组斜视角为-10°(-25△)~-45°(-90△)。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外斜视(IXT)是斜视角度变化较大常伴不同程度立体视功能损害的临床常见眼病。目前,其诊断治疗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有争议。正确认识此病的发展与转归,采用高效的诊断流程并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对IXT患者维持视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并减少复发具有临床价值。当前,IXT对患者立体视功能的损害与重建、与近视眼发生及发展的交互作用机制、观察随访治疗的综合运用以及借助人工智能的新型诊疗方法等已成为IXT研究的新型热点问题。本文中笔者就这些新型热点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未经手术及其它干预的间歇性外斜视45例,每半年定期随访屈光状态、远、近斜度变化。结果本组病例中外斜自愈17.78%、好转15.56%、无变化55.56%、加重11.11%;将病例分为自愈及好转组和无变化及加重组,两组间的初诊年龄、随访时间、屈光状态和有无弱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初诊远、近斜度的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性外斜视不是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其转归与初诊年龄、屈光状态、弱视、随访时间无关,与初诊的斜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10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成功的因素及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对 10 6例记录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情况及术后 6周到 1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后正位率 1周为 84.91%、6周为 76.42 %、1年为 75 47%。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与年龄有关 ,年龄越小恢复率越高 ,5~ 8岁组为 10 0 % ,9~ 14岁为 67.3 % ,>14岁组为 17.5 %。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越早越好 ,年龄越小双眼视觉恢复越好。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71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术式,斜视类型,融合功能,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分组进行研究并观察疗效。结果:71例随访平均2.8(1-10)a,眼位,正位57例(80%),外斜9例(13%),内斜5例(7%),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术式,斜视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和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有关(P<0.05),非自主性辐辏功能较差或术前无融合功能者眼位的回退率高(P<0.05),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P<0.01),A-V征全部消失。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和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能被融合功能所控制正位的斜视。但由于其融合机能不稳定、不协调,其斜视角经常发生改变。临床中发病率较高,不仅影响患者美容,而且双眼单视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目前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如何选择好手术时机、术前检查及手术方案设计均非...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年龄、术式、斜视类型、融合功能分组进行研究并观察疗效。结果96例随访6月-3年,正位77例(80.21%), 外斜18例(18.75%),内斜1例(1.04%),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术式、斜视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术前融合机能有关(p<0.05)。结论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及同视机训练可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生活质量量表(CIXTQ)评估间歇性外斜视(IXT)对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搜集2020-06/2021-06于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住院的IXT患者及同等数量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的CIXTQ得分资料。即儿童量表(CIXTQ,用于儿童评估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分,家长代理量表(pp-CIXTQ,用于家长评估儿童的生活质量)得分和家长量表(p-CIXTQ,用于家长评估自身的生活质量)得分。分析:(1)IXT儿童与正常儿童CIXTQ,pp-CIXTQ及p-CIXTQ得分的差异;(2)IXT儿童CIXTQ与pp-CIXTQ评分之间的关系;(3)IXT患儿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156例IXT儿童和156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IXT组儿童的CIXTQ得分低于对照组(t=-12.915,P<0.001)。IXT组CIXTQ与pp-CIXTQ得分比较无差异(t=-0.718,P=0.473)。单条目分析发现,IXT组儿童更关注别人对他们的看法和自己的视力,而父母则更关心孩子是否需要手术,斜视是否会对孩子眼睛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斜视是否影响他们的社交生活。

结论:CIXTQ能较好地区分IXT儿童与正常儿童的生活质量,能准确预测IXT对患儿的影响,有助于制定个性化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最佳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将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分为3组:Ⅰ组年龄2~5岁,Ⅱ组年龄6~18岁,Ⅲ组年龄19~45岁,观察不同年龄组术前眼位设计、手术前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Ⅰ组术后眼位满意率73.7%,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84.2%;Ⅱ组术后眼位满意率89.2%,获双眼单视者78.4%;Ⅲ组眼位满意率75.0%,有双眼单视者50.0%。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设计应根据病人年龄、眼位、融合状态及视疲劳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提高术后正位率及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失败的原因.方法 对20例手术后出现欠矫、过矫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住院病例.手术后随访3月,观察眼位.结果 其中手术后发生内斜1例,外斜19例.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斜视角度容易变化,手术矫正需要选择时机,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此文通过失败的病例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人群的选择,手术方法,手术后处理,引以为鉴,供同行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2.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了术前双眼视觉检查,发现大部分患儿具有完好健全的双眼视觉。但因检查手段不同,可影响客观反映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觉功能。为巩固、改善其双眼视觉,手术应在间歇性外斜视不能控制正位,双眼视觉功能开始恶化之早期进行  相似文献   

13.
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成人间歇性外斜视与儿童早期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原则以引起关注.方法总结46例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和外斜视特点,以及术后效果的评价.结果成人间歇性外斜视就诊原因是以复视、视疲劳、阅读困难为最多见症状,手术评价是以改善术前症状为依据.结论成人常以与视力有关的症状为主要主诉,外斜影响外观为第二位.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应保守,手术目的以改善消除术前症状,改善工作、学习的舒适视觉状态为主.手术成功就在于有意识的欠矫.  相似文献   

14.
对间歇性斜视的手术矫治报道不多。作者自1984年以来,对10例间歇性外斜视病人进行手术矫正,效果满意。现作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田晓丹  崔丽红  张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22-222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5-03/2017-04于我院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110例,年龄3~5岁; B组100例,年龄6~8岁; C组90例,年龄9~12岁。三组患儿均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斜视度数、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

结果:术后6wk,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B组(67.0%)和C组(68.9%),三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儿斜视度数、融合功能、立体视锐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wk,三组患儿斜视度数下降,立体视锐度与融合功能均明显改善,且A组患儿斜视度数和立体视锐度弧秒值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融合功能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年龄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重建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术后视觉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16.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  梁平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5):449-450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和疗效。方法对7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位、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眼位正位率为64%;同视机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恢复62例,占83%;术后有Ⅰ级视功能者40例,占53%。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外斜视是亚洲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当前该疾病的临床治疗在手术时机、为获得远期满意疗效的术后近期目标眼位、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等方面尚存在争议。笔者针对间歇性外斜视这些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评述,供眼科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年龄、双眼视功能状态手术前后变化,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 将5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手术时年龄≤5岁、5~9岁和≥9岁分为A、B、C三组,再根据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及远或近立体视分组,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手术前后眼位、双眼视功能变化,以及手术前后融合功能变化、远或近立体视功能变化.结果 术后眼位正位率A组77.8%、B组91.7%、C组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率A组88.9%、B组87.5%、C组50.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组术后正位率优于A组,但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却A组优于B组.术前具有融合点及融合范围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率高.近立体视丧失、远立体视保存者术后远立体视锐度恢复好,术后立体视的恢复由远立体视开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应根据病人眼位、年龄、融合状态及立体视功能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及同视机训练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年龄愈小及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及术后行同视机训练,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研究间歇性外斜视131例,其中手术106例,未手术25例,观察眼位和双眼视变化情况。结果手术组:外展过强型正位率85.7%,基本型76.3%,集合不足型53.8%,外展过强型和基本型术后正位率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364),集合不足型与外展过强型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20),集合不足型与基本型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39)。三级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外展过强型52.4%,基本型33.9%,集合不足型11.5%,外展过强型和基本型术后三级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差异无显著性(P=0.135),集合不足型与外展过强型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2),集合不足型与基本型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33)。未手术组:外展过强型10例,1例斜视度增加;基本型9例,2例自愈,3例斜视度及双眼视功能变化不明显,4例斜视度增加,6例集合不足型中5例无三级双眼视功能,1例斜视度及双眼视变化不明显。结论应在对间歇性外斜视分型的基础上,以双眼视损害的程度和早晚作为手术时机选择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