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男性淋球菌性尿道旁腺炎的形态特征。 方法 使用Siemens Acuson X300实时超声显像仪和Philips Achieva 3.0T磁共振联合检查11例男性淋球菌性尿道旁腺炎患者。 结果 高频超声影像均表现为管道状回声,境界清,边缘光整,内部呈弱回声,一端为盲端,一端和外界相通。走行方向与尿道平行。管道直径0.7 ~ 1.3 mm(平均1.1 ± 0.2 mm),管道长度7.0 ~ 12.0 mm(平均8.4 ± 0.6 mm)。其中2例管道状回声内见液性暗区。3.0T磁共振检测不到男性尿道旁管。 结论 高频超声能检测出男性淋球菌性尿道旁腺炎的形态特征,为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超声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益阳地区淋病流行特征及耐药淋球菌菌株分型。方法收集2019年至2020年间益阳地区淋球菌感染就诊的200例患者疾病相关的信息,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好发人群、就诊方式等流行病特征;对淋球菌耐药株进行分型分析。结果 200例淋病患者中男性(85.00%)多于女性(15.00%),已婚患者占比较大(66.00%),以(21~50)岁人群为主。男性病人主要为淋菌性尿道炎96.47%(164/170),女性主要为淋菌性宫颈炎90.00%(27/30);感染途径主要为性传播77.00(154/200),其中非婚性接触占94.8%(146/154),与其他传播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选性病专科门门诊就医。RAPD指纹图谱分型归为Ⅰ型(44.00%)、Ⅱ型(52.00%)、Ⅲ型(4.00%),三种基因型菌株分布与性别、年龄、职业等无关。不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淋球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头孢曲松和壮观霉素未检测出耐药株。结论淋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途径为非婚性接触,常用抗生素不适合作为治疗淋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推荐使用头孢曲松和壮观霉素。  相似文献   

3.
阴茎中线淋球菌感染合并梅毒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阴茎中线淋球菌感染合并梅毒一例薛华忠邵长庚王全佩患者男,23岁,1992年12月23日首次就诊。主诉阴茎无痛性化脓结节一周,患者于10天前有非婚性接触史,3天后阴茎体腹侧发生一绿豆大硬结,无明显自觉症状,结节逐渐增大,表面破溃溢脓。体检:龟头及尿道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皮肤Rosai?Dorfman病(CRDD)的临床表现、皮损形态特征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收集20例CRDD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其皮损特征并进行分型,同时对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0例CRDD患者中,多发皮损11例,单发皮损9例;按累及的解剖部位分单处16例,多处4例,共计24处。皮损表现为丘疹结节型10处(41.67%)、浸润斑块型12处(50.00%)和肿瘤样型2处(8.33%)。20例中6例皮损表现为混合型(丘疹结节型/浸润斑块型5例,浸润斑块型/肿瘤样型1例)。24处组织标本病理表现大致相同,即真皮和(或)皮下脂肪层可见数量不一、体积较大的组织细胞散在或片状分布,伴大量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胞质内吞噬有数量不一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表型均为组织细胞S100阳性、CD68阳性、CD1a阴性。17处皮损病变累及真皮全层,其中13处病变侵入脂肪层;6处病变仅累及真皮浅中层;1处病变仅累及真皮深层及脂肪层。不同形态类型皮损之间的病变累及范围和炎症浸润模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CRDD临床皮损以丘疹结节型和浸润斑块型为主,肿瘤样型少见。不同形态皮损组织病理均可见数量不等具有伸入运动的组织细胞。S100蛋白、CD68等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CRD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脂溢性角化病(SK)的常见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8 - 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6例SK患者,对其50处SK皮损行50 MHz和20 MHz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检查。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特征进行总结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50 MHz和20 MHz超声对SK的评估结果差异,并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 SK皮损特征自上而下50 MHz和20 MHz超声表现分别为增强高回声(48处和39处,P = 0.007)、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22处和11处,P = 0.019)、伴后方声影(34处和13处,P < 0.001)、皮损形态规则且边界清晰(46处和41处,P = 0.137)、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50处和47处,P = 0.079)和点状高回声(25处和2处,P < 0.001)、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40处和36处,P = 0.349)、皮损下方真皮回声减低(50处和28处,P < 0.001)。50 MHz超声对SK皮损的8个皮肤高频超声特征整体评价显著优于20 MHz超声(P = 0.002)。50处SK皮损常见皮肤镜下特征为边界清楚(50处),粉刺样开口(45处),沟嵴/脑回状模式(31处),发卡样血管(30处),多发粟粒样囊肿(24处),虫蚀状边缘(21处)和亮白色条纹(3处)。50 MHz和20 MHz超声下,SK皮损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与皮肤镜下粉刺样开口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42%(21处)和20%(10处),皮损内点状高回声与皮肤镜下多发粟粒样囊肿(> 3个)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58%(29处)和48%(24处)。结论 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对SK皮损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50 MHz超声比20 MHz超声对SK的皮损成像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和皮肤镜在基底细胞癌(BCC)术前精确评估中的价值及其与组织病理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3例BCC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36处BCC皮损的高频超声及皮肤镜检查结果。根据病理类型将病灶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超声和皮肤镜特征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结果 高危型BCC皮损4处,低危型皮损32处。二组间的超声表现重叠大,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点状强回声和后方回声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24处(75%)低危BCC病灶局限于真皮层内,4处高危病灶均累及皮下组织,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8)。5例BCC皮损,除了临床易于发现的皮损外,超声可发现临床易被忽略的微小病灶或深度不可见的病灶。高危组和低危组BCC的皮肤镜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4处高危型BCC均未见轮幅样区域、乳红色无结构区、粟粒样囊肿、粉刺样开口或彩虹模式。超声下皮损内点状强回声与皮肤镜下粟粒样囊肿的简单匹配系数为36.1%,表皮层强回声不连续与皮肤镜下溃疡或糜烂的简单匹配系数为75.0%。结论 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可以为术前判定BCC病灶的风险性提供重要信息。皮肤高频超声可显示临床易被忽略的潜在病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楔形切除术治疗淋球菌感染后继发男性尿道旁管扩张的疗效.方法 高频超声指导下,用楔形切除术切除男性淋球菌性尿道旁管扩张11例.详细记录患者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并发症.手术后4周内尿道外口小孔消失,挤压原小孔处,无分泌物自原小孔处溢出,高频超声未能检测到管道状回声判为痊愈.手术4周后尿道外口仍有小孔,挤压后仍有分泌物自小孔处溢出,高频超声仍能检测到管道状回声判为无效.结果 11例患者手术时间14~23 min[(19.19±2.71)min]、术中出血量8~14 ml[(11.09±2.07)ml]、伤口愈合时间13~17 d[(14.91±1.45)d].10例痊愈,1例无效.均无并发症,龟头均无缺损.结论 楔形切除术治疗男性淋球菌性尿道旁管扩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皮肤B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2例皮肤B细胞淋巴瘤。例1.56岁,男性,躯干、四肢多数皮肤结节,伴有淋巴结肿大5个月。例2,51岁,男性胸部皮肤斑块3个月入院。2例皮损活检,组织病 理均示为淋巴瘤性浸润。侵犯皮肤附属器及血管周围,乳头层浸润稀疏,有无浸润滞。免疫组化均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便1免疫球蛋白标记双重链(IgG,IgM)和双轻链(κ,γ)均呈阳性。  相似文献   

9.
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淋球菌培养对64例性传播疾病(STD)门诊男性尿道炎患者进行了淋球菌检测,并进行了比较观察,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标准菌株来源:淋病奈瑟菌Ⅰ、Ⅱ、Ⅲ株,脑膜炎奈瑟菌A、B、C株,徽黄来抵菌、乳糖发酵奈瑟的、卡它布DhI‘姆设1(K生部北京,t物制品检定所菌忡室);沙限在原体l。。IOL清他认>阶和医院病起空);解脚支原体l~l,1血清’g(计部儿科研大所)。2.临床休水水源;K川S个I月十4用,采集64例**D门诊男性患者协农n6{例w行均有非婚性接触中…  相似文献   

10.
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资料:6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平均29.83岁(24~36岁),平均病程3.31周(2~4周)。6例中仅有1例有非婚性生活史。临床表现:6例均为突然发病,发病前均无明显诱因。皮损位于冠状沟及包皮内板背侧,表现为蚯蚓状弯曲的条索状物,宽度约为5~8mm,质硬如软骨,不与皮肤粘连,触之活动,皮肤表面紧张发亮,呈皮色,半透明状,有轻度触疼及自发性疼痛,无溃疡,腹股沟淋巴结不肿大(图1)。6例均曾被临床误诊,其中误诊阴茎中线囊肿2例,阴茎硬结病1例,淋巴水肿1例,淋巴管瘤1例,1例有非婚性生活史者误诊为…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了解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分析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海分枝杆菌感染病例的资料,描述患者的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诊断时间(从患者首次出现皮肤表现至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海分枝杆菌感染经过的时间)>12个月的影响因素,并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 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共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373例,2021年的病例数是2019年的4.06倍;男女性别比为1∶1.49,年龄(54.24 ± 14.04)岁。211例(56.57%)有鱼虾等水产品刺伤史,其中,海鲈鱼刺伤占24.17%(51/211)。327例(87.67%)皮损累及单侧肢体,188例(50.40%)仅累及手或手腕部,258例(69.17%)为多发皮损。有治疗方案信息的341例患者中,105例(30.79%)使用1种抗生素治疗,214例(62.76%)使用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15例(4.40%)使用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8.77%(321/325),诊断时间[M(Q1,Q3)]为5.03(3.00,8.37)个月。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男性[OR(95% CI) = 1.95(1.11 ~ 3.41),P = 0.020]、年龄>55岁[OR(95% CI) = 1.82(1.04 ~ 3.18),P = 0.040]、皮损仅累及手、手臂或下肢[OR(95% CI) = 3.48(1.83 ~ 6.61),P<0.001]患者诊断时间>12个月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9—2021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诊断海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数逐年增加,鱼刺伤是主要的暴露原因;最常选择的治疗方案为两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鉴别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皮肤基底细胞癌(BCC)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5例皮肤BCC患者的病理切片,进一步对其病理亚型进行划分,根据病理亚型的侵袭性将患者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比较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超声征象的差异,无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 在BCC的超声征象中,侵袭性BCC比非侵袭性更容易浸润至皮下组织(χ2=5.189,P=0.023),病灶内部更容易出现液性暗区(χ2=10.672,P=0.001);而在病灶形态、最大直径、平均高回声点计数、后方回声变化以及Alder血流分级方面,侵袭性与非侵袭性BC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皮肤BCC的高频超声表现间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或许能在术前鉴别二者及制定治疗方案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58例淋病再感染者或就诊前有用药史而症状不愈的男性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对35株淋球菌分离株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58例患者中,本次为再感染者有49例,用药后症状持续者22例(其中13例亦为再次感染,9例为首次感染)。在49例再感染者中,因多性伴或非婚性交而再感染的有31例(63.3%);可能因配偶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导致再感染的有18例,占36.7%,其中8例经性伴追踪明确为配偶传染。22例用药后症状持续者中有18例的分离株作了药敏试验,均为耐药菌株。18株均为喹诺酮耐药菌株,17株为耐青霉素淋球菌,其中4株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1株对大观霉素耐药。结果多性伴或非婚性行为、性伴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以及淋球菌耐药是淋病再感染或治疗后症状持续的主要原因。需对脆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对医师加强培训。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南京市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以及相应菌株的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基因型别。 方法 2007年和2012年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临床防治基地分别收集了204株和81株淋球菌,经过分离纯化及鉴定后,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头孢曲松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菌株培养后利用试剂盒提取DNA,并进行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NG-MAST)。 结果 测试的285株淋球菌MIC ≥ 0.060 μg/ml的菌株比例为63.2%,MIC ≥ 0.125 μg/ml的比例为31.6%。2012年MIC ≥ 0.060 μg/ml和MIC ≥ 0.125 μg/ml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4.4%和11.1%,2007年MIC ≥ 0.060 μg/ml和MIC ≥ 0.125 μg/ml的菌株比例分别为70.6%和39.7%。NG-MAST分型研究显示,285株淋球菌共有166个型别,菌株多样性较高,其中73种为已知型别,93种为新型别。2007年测定的所有菌株中以ST568(n = 13),ST270(n = 9),ST421(n = 7),ST2288(n = 5),ST1731(n = 4),ST1766(n = 4),ST1866(n = 4),ST1870(n = 4)等为主。2012年测定的所有菌株中以ST2318(n = 5),ST1053(n = 4),ST5990(n = 4),ST8726(n = 4)为主。相同NG-MAST型别的菌株具有相同或相近的MIC值。 结论 2012年与2007年菌株的优势型别有较大变化,某些型别与头孢药敏值有较强对应关系。NG-MAST分型可能作为分子生物学标记用于淋球菌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5.
2003~2006年南京地区淋球菌分离株抗菌药物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2003~2006年淋球菌耐药现状。方法:纸片酸度定量法测定菌株的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共检测了791株淋球菌,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的阳性率每年维持在42.23%~57.36%之间,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阳性率由2003年的19.47%(37/190)上升到2006年的32.82%(65/198)。在非PPNG中,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耐药菌株的阳性率介于57.84%~87.27%。耐环丙沙星淋球菌的阳性率介于97.89%~99.51%,未检出头孢曲松耐药菌株,每年的低敏菌株比例处于30.58%~57.89%之间。每年均检出1~2株大观霉素耐药菌株,共6株。结论: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为治疗淋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发疹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发疹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男,27岁。四肢、躯干皮肤粟粒至黄豆大播散性丘疹、结节4年余,不伴系统损害。进展缓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团块状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100蛋白(+),CD1a(+),LYSO(+),电镜下组织细胞内找到Birbeck颗粒。经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皮损有所消退,但停药后复发。随访2年,患者皮损进展缓慢,其他系统未累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葡萄酒色痣(PWS)的超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经病理或临床证实并经超声检查的PWS患者128例(病灶162处)。根据超声表现,将PWS分为平坦型、增厚型、结节型,对其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坦型PWS患者共95例,病灶118处,病灶处皮肤层厚度显著高于相应健侧,但两者厚度差异主要在0.2 mm以下;低回声79处(67%),未见血流信号75处(64%),测及静脉频谱15处,峰值(3.33 ± 1.80) cm/s。增厚型PWS患者17例,病灶24处,病灶处皮肤层厚度(1.80 ± 0.70) mm,亦显著高于相应健侧[(1.14 ± 0.4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6.834,P < 0.001);病灶低回声24处(100%),不丰富血流信号15处(62%),测及静脉频谱18处,峰值(6.61 ± 3.87) cm/s。结节型PWS患者16例,病灶20处,病灶厚度(6.45 ± 4.68) mm,低回声18处(90%),丰富血流信号15处(75%),测及静脉频谱15处,峰值(10.00 ± 5.39) cm/s,动脉频谱19处,收缩期峰值(24.58 ± 13.82) cm/s,阻力指数0.59 ± 0.13。增厚型和结节型PWS皮损厚度显著高于平坦型(均P < 0.05),结节型显著高于增厚型(P < 0.05);3型静脉峰值亦各不相同(F = 10.630,P < 0.001),且增厚型和结节型PWS皮损静脉峰值显著高于平坦型(均P < 0.05),而结节型与增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对PW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2岁,左下腹皮肤红色结节、斑块10年,皮疹增多半年。体检:患者左下腹部皮肤凹凸不平,表面可见数个黄豆到指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及结节,表面光滑,质软如橡皮样;皮下可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及肿块,质地中等,表面皮肤光滑呈黄红色。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和皮下组织可见大量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排列,累及皮肤附属器,部分肿瘤细胞可见少数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4、波形蛋白及BCL-2阳性,NSE (-), Syn(-)、 S-100(-)、 SMA(-)及ⅩⅢa阴性。根据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诊断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采用肿物扩大根治切除术 + 植皮术,疗效满意,随访5个月未复发。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本科16例皮肤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等资料.16例皮肤结节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2,12例(75%)皮损累及面部,4例(25%)累及纵膈及两肺门淋巴结,11例(68.8%)曾被误诊,5例皮肤受累合并肺部病变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0.
淋病是全球流行率排第2位的细菌性性传播感染,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全球约有1亿6百万的新发淋球菌感染患者。在我国,淋病位居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第5位。继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高度和普遍耐药性后,以上药物已先后退出淋病治疗的舞台,目前广谱头孢菌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及口服头孢克肟为全球大多数地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对头孢菌素低敏/耐药的淋球菌在全球多个地区的出现,预示着不可治愈的淋球菌感染及其生殖系统并发症(包括慢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和不孕等)极有可能演变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淋球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已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WHO率先提出“控制淋球菌抗生素耐药性蔓延的全球行动计划[1]”,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和美国CDC也分别提出区域性的行动计划以控制多重耐药性淋球菌和头孢菌素耐药性淋球菌的传播。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淋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及对临床治疗失败病例的监测、鉴定耐药菌株的特性及传播、研究耐药机制、开发新药、探讨新的治疗方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