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不同BMI范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孕前正常BMI的GDM孕妇2 319例,按照孕前BMI分为A组(18.5 kg/m2≤BMI<20.0 kg/m2,581例)、B组(20.0 kg/m2≤BMI<22.0 kg/m2,922例)与C组(22.0 kg/m2≤BMI<24.0 kg/m2,816例)。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组GDM患者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巨大儿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增加;发生胎盘早剥、新生儿低血糖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降低。在正常BMI人群中,GDM女性孕前较高或较低的BMI水平是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超体重人群体重指数(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定期产检的126名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成正常组(18.5 kg·m-2≤BMI<25.0 kg·m-2)、超重组(25.0 kg·m-2≤BMI<30.0 kg·m-2)、肥胖组(30.0 kg·m-2≤BMI≤40.0 kg·m-2)和病态肥胖组(BMI>40 kg·m-2)4组,分析各组间剖宫产率、相对头盆不称率、巨大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的差异性。结果随着BMI的增加,剖宫产率、相对头盆不称率、巨大儿发生率和产后出血率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前超体重人群是引起妊娠不良结局的因素之一,应该针对孕前超体重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孕早期基础上强化孕中期营养教育模式对妊娠期血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至临床营养科就诊的398名孕妇, 年龄(31.79±3.48)(23~41)岁, 根据孕中期是否复诊分成两组, 常规组只进行孕早期营养教育的孕妇, 共205名, 年龄(31.49±3.36)(24~41)岁;强化组孕早、中期均进行营养教育的孕妇, 共193名, 年龄(31.92±3.97)(23~41)岁。再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BMI正常(18.5 kg/m2≤BMI<24 kg/m2)和超重(24 kg/m2≤BMI<28 kg/m2), 分层比较两组孕前不同体型孕妇OGTT血糖水平、妊娠期糖尿病(GDM)阳性率及孕期增重情况, 分析孕中期强化营养教育模式对妊娠期血糖的影响。结果两组孕妇年龄及≥35岁人数占比、孕前BMI及超重人数占比、胎次和孕早期血糖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强化组OGTT 0、1、2 h血糖水平分别为(4.57±0.37)、(8.41±1.70)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指数(BMI)及其增重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孕妇7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BMI分为3组:体重不足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4.9 kg/m2),超重组(BMI≥25 kg/m2)。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3组:轻增组(BMI增幅<4 kg/m2),中增组(4 kg/m2≤BMI增幅≤6 kg/m2),重增组(BMI增幅>6 kg/m2)。结果 (1)超重组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胎儿窘迫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2)中、重增幅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及胎儿窘迫率均明显大于轻增幅组(P<0.05)。结论孕妇孕期体质指数是妊娠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加过多与妊娠不良结局有关。孕前控制体重、孕期合理膳食能有效加强母儿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体重指数对胚胎发育及助孕结局的影响,旨在为不同体重指数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助孕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1年10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接受鲜胚移植且通过长方案促排的患者资料,共3 783例。按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患者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比较四组的基本情况、助孕过程、胚胎发育以及助孕结局。结果:分析患者基本情况发现,四组女性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但肥胖女性的不孕时间显著延长(P=0.007)。超重及肥胖组的基础内分泌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基础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基础雌二醇(estradiol,E2)、基础孕酮(progesterone,P)、抗缪勒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观察1530例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孕前BMI及孕期BMI△不同组别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 超重肥胖组及孕期BMI△≥6 kg/m2时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 kg/m2组(P<0.05),消瘦组及BMI△<4 kg/m2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kg/m2组(P<0.05).结论 孕前BMI及孕期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直接关系,要重视孕期体重增加的情况,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婴儿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对收集的491对母婴 资料,按母亲孕前BMI分为孕前低BMI组(BMI<18.5 kg/m2,n=93)、孕前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 n=326)和孕前高BMI组(BMI≥24.0 kg/m2,n=72)。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位数百分比法对3组婴儿的体格发育 和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高BMI组的婴儿体质量均高于正常BMI组及低BMI组(F=3.958,P=0.020)。低BMI组婴 儿营养不良发生率随月龄呈下降趋势(χ2=5.611,P=0.018);高BMI组和正常BMI组婴儿超重肥胖率随月龄呈下降趋势 (χ2=18.773,53.248,均P<0.001)。低BMI组婴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高BMI组婴儿超重及肥胖发生率较高。结论: 孕前BMI与婴儿发育状况有关,BMI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婴儿体质量和营养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妇女 孕前知识的普及,使其孕前BMI处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产妇妊娠结局中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响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150例足月单胎活产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计算出产妇的BMI,根据BMI高低分为孕前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BMI<25.0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2)),每组50例;按孕期体重增加(GWG)增幅分类分为孕期GWG过少40例、GWG适宜40例和GWG过多70例。对各组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孕前超重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及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低体质量组(P<0.05);孕前低体质量组发生早产、产出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及产妇贫血发生率均高于孕前超重肥胖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GWG过多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GDM、剖宫产术及产出巨大儿发生率高于GWG过少组和GWG适宜组(P<0.05);GWG过少组早产及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WG过多组和GWG适宜组(P<0.05)。结论孕前BMI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影响。在临床当孕前BMI与孕期体质量异常时要提高警惕,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严格调控其恢复适宜范围,以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孕期体质量增长对早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沈丘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收的214例孕妇,根据孕前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n=45)、正常组(18.5≤BMI≤25.0 kg/m2,n=133)、偏重组(BMI>25.0 kg/m2,n=36);根据孕期体质量增加情况将上述研究对象重新分为<7 kg组(n=52)、7~12.7 kg组(n=121)、>12.7 kg组(n=41)。分析对比孕前不同BMI及孕期不同体质量增长孕妇早产发生率。结果偏瘦组与偏重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1.11%、8.33%,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1.50%(P<0.05),偏瘦组与偏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7 kg组与>12.7 kg组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7.31%、9.76%,均显著高于7~12.7 kg组(P<0.05),<7 kg组与>12.7 k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BMI偏低或偏高、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多或不足均是导致孕妇发生早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国单胎孕妇适宜的孕前BMI分类和孕期增重范围。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住院的的16 977名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2/3的孕妇数据(11 323例)进行参考值范围的计算,另外1/3的孕妇(5 654例)用作参考值范围的评估。以具有良好妊娠结局孕妇的孕前BMI的第25和第75百分位数作为分类的临界点,将孕前BMI进行分类。对不同BMI分类的孕妇,使用百分位数法计算适宜的孕期增重范围,并比较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结果孕前BMI<19.2 kg/m2为孕前低体重,19.2≤BMI≤22.9 kg/m2为孕前正常体重,BMI>22.9 kg/m2为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以及超重或肥胖的妇女孕期适宜增重为12.0~17.0、11.5~17.0和10.6~16.0 kg。结论本研究推荐孕前BMI为19.2~22.9 kg/m2作为正常体重,对应的孕期增重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更适合我国孕产妇情况,可为临床医生对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胎孕妇的孕前体质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三者的关系。[方法]根据孕前体重指数,按百分位法,将106例双胎孕妇分成3组:BMI<18kg/m2的为低BMI组(23例),BMI18~23kg/m2的为正常BMI组(63例);BMI>23kg/m2的为高BMI组(20例)。统计3组孕妇孕期体重及体重增加的程度,并分析其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另将孕妇按新生儿体重之和≥5.0kg和<5.0k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孕前BMI。[结果]3组孕期体重增加分别为15.23±5.62kg,20.16±4.54kg,10.18±4.75kg,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双胎新生儿体重之和<5.0kg的孕妇组孕前BMI为17.76±1.14kg/m2,≥5.0kg组孕前BMI为22.00±3.23kg/m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期体重增加程度、新生儿体重与双胎孕妇的孕前BMI有关;孕前BMI<19kg/m2的双胎孕妇出现低出生体重儿的可能性大,应重视双胎孕妇体质指数,指导双胎孕妇保持适当的BMI。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以900例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妊娠女性作为受试对象,依据孕前的体质量指数(BMI)的不同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孕期体质量增加的不同,将孕妇分为:<15 kg组、15~20 kg组和>20 kg组.观察孕前不同BMI和体质量增加的不同程度对产妇最终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3组孕妇顺产率依次降低,剖宫产率依次升高(P<0.01).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升高,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呈升高趋势(P<0.01).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检出率依次升高(P<0.01);肥胖组孕妇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逐渐升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出血检出率逐渐升高(P<0.01).结论: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病风险,亦可显著增加剖宫产率、巨大胎儿率、不良妊娠结局如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重指数(BMI)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F)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IVF-ET周期的结局。按BMI分为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及肥胖组(BMI≥24 kg/m2)3组,比较3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用药天数和剂量,HCG注射日E2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超重及肥胖组(BMI≥24 kg/m2)的Gn用量与其余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排除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后,超重及肥胖患者与正常体重及偏瘦患者相比,在进行IVF-ET促排卵过程中需要更大的Gn用量,而超重及肥胖对IVF-ET的结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双胎妊娠孕妇的孕期增重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探讨我国双胎妊娠孕妇的孕期体重总增长的适宜范围,为进一步指导双胎妊娠孕期体重管理及营养摄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585例。按照孕前BMI分为4个组: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BMI<24kg/m2)、超重组(24≤BMI<28kg/m2)和肥胖组(≥28kg/m2)。记录孕期增重数值,将总增重的P25~P75区间定为适宜增重范围,并据此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组:孕期增重过少组(孕期增重小于适宜范围下限)、孕期增重适宜组、孕期增重过多组(孕期增重大于适宜范围上限)。结果 本研究表明双胎妊娠孕妇孕期总增重的适宜范围为12~18kg。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双胎孕妇的适宜增重范围分别为14~17kg、13~19kg、12~18kg、11~17kg。双胎妊娠孕妇孕期增重与其产次呈正相关,孕期体重增重不足的孕妇胎膜早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BMI对采用早卵泡期超长方案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收治的行IVF-ET的942例(976个周期)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本院收治的1 258例(1 298个周期)男方或输卵管因素导致不孕的非PCOS患者为对照。根据BMI将PCOS患者与非PCOS患者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组)、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4个亚组。分析比较PCOS患者4个亚组及相同BMI下PCOS患者与非PCOS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随着BMI上升,PCOS患者实验室结局出现明显恶化,临床结局中超重儿出生率上升。PCOS与非PCOS各亚组实验室结局比较,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超促排卵周期中,体重指数(BMI)对因预防OHSS取消新鲜胚胎移植(简称周期取消)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2018年在本中心就诊的719例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MI值(亚洲标准)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4组,同时以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GnRH-a长方案亚组和GnRH-A拮抗剂方案亚组,探究各组女性BMI对周期取消的独立影响作用。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肥胖组和低体重组相比发现,肥胖组移植取消可能性显著降低(OR 3.61;95%CI:0.84~15.54);与低体重组相比,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移植取消可能性呈下降趋势(OR 2.33;95%CI:0.56~9.75)、(OR 1.76;95%CI:0.46~6.80)。进一步分层分析提示,在长方案组,与低体重组相比...  相似文献   

18.
其他     
032132妊娠期妇女体皿J.加的研究/曾芳玲…//中国妇幼保健一2(X)3,18(6)一353一355 对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2(X)1年确定为怀孕的1 020名妇女从妊振开始进行追踪调查,观察腊食调查3d记录、孕前及孕期体格检查及新生儿体格检查,并根据孕前体重、身商,计算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根据BMI不同,将孕妇分为4组,即BMI<19.8、BMI在19.8一26.0之间、BMI在26 .0一 29 .0之间、BMI> .0。调查结果显示: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婴儿的孕妇,孕期总增重平均为巧kg,较以往12掩有较大的提高。孕早期体重增加很少,至孕巧w不足2掩,从孕17w起,增重明…  相似文献   

19.
美国妇产科学会第52届临床年会报告指出,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可对分娩和胎儿结果产生影响,且妊娠并发症风险随体重增加而加大。加拿大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与 McGill 大学的 Haim A.Abenhaim 教授对此解释说,孕妇体重过轻(即 BMI<20kg/m~2)可降低妊娠风险。 Abenhaim 教授及其同事对近10年来的38 305名分娩妇女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基于妇女妊娠前的 BMI 分组:体重过轻(BMI<20kg/m~2)、正常体重(BMI 为20.0~24.9kg/m~2)、超重(BMI 为25.0~29.9kg/m~2)、肥胖(BMI 为30.0~39.9kg/m~2)以及病态肥胖(BMI≥40kg/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胎儿孕中晚期宫内生长的母体和孕期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孕期B超监测数据及母体和孕期健康相关信息。纳入在2016年8月—2019年5月孕满20周并在孕22~24周、孕30~32周和孕34~36周均有B超检查的单胎活产家庭,共计1 457个家庭。本研究通过B超采集的胎儿双顶径(biparietal diameter,BPD)、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腹围(abdomen circumference,AC)和股骨长(femur length,FL)数据,计算获得胎儿估计体重(estimated fetal weight,EFW),并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孕中晚期宫内生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在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母亲年龄与孕22~24周、孕30~32周和孕34~36周的EFW均呈正相关;与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正常范围(18.5 kg/m2≤BMI<24 kg/m2)的母亲相比,孕前BMI偏低(BMI<18.5 kg/m2)的母亲孕30~32周和孕34~36周胎儿更小,孕前超重或肥胖的母亲(BMI>24 kg/m2)胎儿更大;女胎EFW在孕22~24周、孕30~32周和孕34~36周始终显著小于男胎。此外,发现孕前痛经与孕期EFW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母亲年龄、孕前BMI、胎儿性别以及痛经可能影响胎儿估计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