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探讨双镜联合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各组患者均择期手术治疗,入院后随机分为内镜治疗组、双镜联合组及腹腔镜手术组,观察比较各组在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性。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其余各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镜联合组无术后吻合口瘘、出血及狭窄等并发症发生。内镜治疗、双镜联合及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等结果相似,但双镜联合切除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且不易出现手术意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切除胃间质瘤的手术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0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择期手术治疗,其中观察组50例行双镜(腹腔镜+内镜)联合切除术,対照组56例行腹腔镜切除木,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病理检査结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腹腔镜、双镜联合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相似,但相较单纯腹腔镜手术,双镜联合切除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固有肌层来源的胃间质瘤(GSTs)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0月接收的固有肌层来源GSTs患者130例,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组(87例)和开腹手术组(43例),又根据具体手术方式分为楔形胃切除术组(腹腔镜组68例,开腹组20例)和近端/远端胃切除术组(腹腔镜组19例,开腹组23例),腹腔镜手术组根据需要实施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用( ±s)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或转移率等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肿瘤直径、核分裂数以及恶性潜能分级情况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复发或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楔形胃切除术组中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开腹组(P<0.05),但在近端/远端胃切除术组中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和开腹组患者相比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固有肌层来源的胃间质瘤患者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且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胃镜联合腹腔镜在贵门旁胃间质瘤切除术中的优势,同时介绍一种专门用于切除贵门旁胃间质瘤的改良胃后壁旋转术。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28例贲门旁胃后壁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双镜联合组42例,开腹组86例。随机匹配32对患者;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双镜联合治疗贲门旁胃间质瘤具有明显优势,且胃镜联合腹腔镜经小弯侧胃后壁旋转术是切除贲门旁胃后壁间质瘤的成功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切除对早期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90例早期胃间质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及观察组(n=45),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联合胃镜下胃间质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肿瘤定位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半流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胃镜联合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可有效降低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缩短肿瘤定位时间,有利于促进术后恢复,但手术时间相对延长。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新华医院普外科完成的12例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及同期25例常规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并发症、死亡率、住院时间、恢复进食时间、病理结果等临床指标。结果:12例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均获成功,双镜联合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开腹组,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胃镜在腹腔镜手术中具有肿瘤定位及协助操作的重要作用。对于体积较小的间质瘤,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近期疗效肯定,是较为理想的微创术式,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50例胃间质瘤患者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行开腹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 a,观察组复发转移1例(2.00%),对照组为2例(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间质瘤,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双镜联合技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及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为27例患者行双镜联合胃间质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行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内镜下切除肿瘤,腹腔镜辅助暴露内镜术野、监视并处理内镜手术穿孔、出血等并发症。肿瘤均属腔内型,最大径平均(2.2±0.8)cm,术中出血量平均(20.5±15.5)ml,手术时间平均(90.5±30.0)min,肛门排气时间平均(20.5±12.6)h,术后平均住院(4.5±1.8)d,1例术中胃壁穿孔,腹腔镜下胃壁浆肌层缝合加固,无肿瘤残留、其他并发症发生。21例行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腹腔镜下切除肿瘤及部分胃壁,内镜辅助定位并检查吻合口或胃壁闭合口。肿瘤属腔外型12例、壁间型5例、腔内型4例,最大径平均(4.5±2.2)cm,术中出血量平均(60.8±25.4)ml,手术时间平均(102.3±32.4)min,肛门排气时间平均(24.8±15.2)h,术后平均住院(5.2±2.0)d,无肿瘤残留及并发症发生。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组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组(P0.05),其余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双镜联合技术具有微创优势,其中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应用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肿瘤5 cm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4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各20例。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用(x珋±s)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5年生存率根据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34);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及5年总生存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肿瘤5 cm的胃肠间质瘤在手术时间上略长于开腹手术,但是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探讨胃间质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2012年1月—2015年12月,56例胃间质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胃镜组(n=5)、腔镜组(包括腹腔镜或双镜联合手术,n=22)、传统开腹组(n=29)3组,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显示,传统开腹组的危险度显著高于胃镜组和腔镜组(P0.05)。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病理结果证实完全切除肿瘤,无围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传统开腹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均显著高于胃镜组和腔镜组,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显著高于胃镜组(P0.05)。肿瘤直径2 cm患者,胃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等均显著低于腔镜组(P0.05)。肿瘤直径2~5 cm患者,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均显著低于传统开腹组(P0.05)。结果表明,肿瘤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患者,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相同,但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尤其是对于2 cm患者,胃镜手术的微创效果较腹腔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手助腹腔镜及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中临床疗效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67例接受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资料。其中手助组34例,行手助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腔镜组33例,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炎性反应、生活质量评分等以( ±s)表示,行独立t检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2年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曲线图,用Log-rank检验进行远期生存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手助组比腔镜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术后3 d两组WBC计数及血清CRP、IL-6、TNF-a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腔镜组升高幅度大于手助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降低,但手助组高于腔镜组(P<0.05)。术后6个月血红蛋白(Hb)水平手助组高于腔镜组(P<0.05),血清总蛋白(Tp)水平手助组低于腔镜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Hb、Tp、血清白蛋白含量(Alb)、营养指数(PNI)组间差异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年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助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用时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营养水平更高,整体疗效优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结合内镜、腹腔镜结合十二指肠镜和开腹术治疗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161例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n=67例)、B组(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镜治疗,n=63例)、C组(传统开腹术,n=31例),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完成,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率等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和C组(P<0.05),A组和B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排气时间均低于C组(P<0.05),B组的住院时间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C组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结石直径和结石数目均高于B组患者(P<0.05),A组和B组中转开腹率的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腹腔镜结合内镜与腹腔镜结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开腹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结肠镜双镜联合微创术治疗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良恶性肿瘤1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开腹组(传统开腹术)和双镜组(腹腔镜和结肠镜双镜联合微创术),每组70例。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次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开腹组相比,双镜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镇痛次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患者手术后引流时间、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与开腹组相比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组相比,双镜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显著低于开腹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结肠镜的联合微创术具有微创、痛苦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除此之外其定位准确、手术成功率高、切除病变完全等优越性是开腹手术不可比拟的,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宗亮  陈平  赵伟  石磊 《临床外科杂志》2011,19(2):97-10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较传统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安全性。方法28例胃间质瘤患者分别采用经腹腔镜或常规开腹手术行胃间质瘤切除术,主要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早期复发情况,并以此推测两种术式在手术安全性的优劣。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手术组为(100.7±24.8)min,开腹手术组(95.0±22.4)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腹腔镜手术组为(56.4±18.1)ml,(83.9±2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腹腔镜手术组为(69.4±32.3)h,开腹手术组(104.6±20.7)h,P〈0.05,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组(8.8±1.8)d,开腹组为(11.4±1.5)d,P〈0.05;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1例,开腹组2例,P〉0.05。随访期内(6~24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行胃间质瘤切除术是安全的,且患者创伤小、康复快,治疗效果与开腹手术无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行胃间质瘤手术切除并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资料,将行腹腔镜手术与行开腹手术肿瘤位置相同的患者作1:1匹配,最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纳入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肿瘤位于近贲门处各5例,胃体小弯侧各12例,胃体(或胃底)各13例,近幽门处各6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切除方式(楔形切除:26例vs.23例;胃部分切除:8例vs.10例)无明显差异(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减少(114 min vs.140 min;90 m L vs.138 m L);平均肛门排气时间、经口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减少(2.6 d vs.3.1 d;4.1 d vs.5.3 d;6.0 d vs.8.3 d);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0.0%vs.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病理指标、复发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且在肿瘤位置相同的条件下,比开腹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84例,其中开腹组58例,2D腹腔镜组65例,3D腹腔镜组61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应用Stata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年龄、BMI指数、术中及术后等计量资料( ±s)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本研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生存资料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2D腹腔镜组和3D腹腔镜组出血量、愈合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开腹组显著降低(P<0.05);3D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较2D腹腔镜组显著降低(P<0.05),但与开腹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D腹腔镜组伤口感染率和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三组之间术后肺感染、肠梗阻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3年生存率与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3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无瘤生存时间与生存率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3年确诊为进展期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73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开腹组(34例)与腔镜组(39例),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术中术后各个指标用(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后生存情况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升高(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5);腹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降低(P<0.05)。开腹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3.4±4.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69.8%,63.7%;腔镜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0.9±4.6)个月,1,3,5年生存率92.3%,55.4%,50.2%;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和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80,P=0.672)。 结论腹腔镜D2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效果满意,术后5年生存率与开腹术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且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短,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D2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安全性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胃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98例、传统开腹手术92例(开腹组),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手术相关指标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统计描述,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率、3年生存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时间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率、胃肠减压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12.2%低于开腹组的25.0%(χ2=5.137, P=0.023<0.05);腹腔镜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2.5%低于开腹组的60.5%;腹腔镜组患者的中位平均时间31.2个月低于开腹组的32.6个月,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D2胃癌根治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程度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同时手术效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