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检测,正确应用这些检测结果,不仅对乙肝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和预后以及患者的传染性可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对考核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和指导预防接种也极有价值。 1 反映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 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不单是HBV的衣壳蛋白(即表面抗原),还包括无核酸(无传染性)的小球型颗粒和管状体。由于HBsAg并不始终与HBV同时存在,它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五项常见模式中的阳性表达,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6044份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等5种血清免疫学指标。结果 16044份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2094例,阳性率13.05%,前S1抗原阳性1478例,阳性率9.21%。530例HBsAg、HBeAg、HBcAb阳性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430例,阳性率81.13%;1175例HBsAg、HBeAb、HBcAb的阳性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755例,阳性率64.26%;205例HBsAg、HbeAg阳性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134例,阳性率65.37%;270例HB-sAg、HBeAb阳性模式中前S1抗原阳性143例,阳性率52.96%;485例HbsAg浓度为0.5-100ng/m1样本中前S1抗原阳性105例,阳性率21.65%;173例HbsAg浓度为100-200ng/m1样本中前S1抗原阳性85例,阳性率49.13%;1436例HbsAg浓度〉200ng/m1样本中前S1抗原阳性1285例,阳性率89.48%。结论乙肝前S1抗原阳性率与HBsAg含量成正比,作为乙肝病毒常规五项标志物的补充检测,能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王金山 《吉林医学》2010,(27):4766-476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演变成肝硬化过程中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发生的变化及表达模式。方法:采用回顾总结法用反向被动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正常人,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三组不同人群进行乙肝系列(两对半)的检测。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以红细胞溶血最高稀释倍数报告滴度。为下文表述方便,将乙肝检测项目依次排序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②乙肝表面抗体(抗-HBs);③乙肝e抗原(HBeAg);④乙肝e抗体;⑤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并以出现阳性结果的项目序号作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从127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检测中发现HBsAg阳性达109例,占全部病例的85.8%。其中HBsAg低滴度(1:16以下)70例,占全部病例的55%,"145"模式62例,占全部病例的48.8%。结论:结果表明,由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肝与肝硬化发病呈正相关,同时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以HBsAg低水平和"145"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平宣 《广西医学》2006,28(11):1755-1757
1965年Blumberg等在研究输血时首次发现澳大利亚抗原(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发现了完整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即Dane's颗粒),1980年Price等成功进行了HBV DNA全基因克隆、测序工作.这些工作为现今乙型肝炎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敏感、特异、快速、定量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为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免疫荧光技术、微粒子酶免法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5项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苏荣  张劲丰  刘润冰 《海南医学》2004,15(11):48-49
目的 了解HBV -DNA、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3例HBsAg阳性标本和 3 0例HBsAg阴性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进行HBV -DNA检测 ,采用ELISA进行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 ,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V -DNA在HBsAg( )、HBeAg( )组的检出率为 89.41% ,明显高于其它模式 (p <0 .0 1) ;乙肝病毒前S1抗原与HBV -DNA有明显正相关γ =0 .8111;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HBeAg阳性组的检出率为 72 .94% ,明显高于其它HBVM模式 (P <0 .0 1)。结论 HBV -DNA的检测是目前临床检测乙肝病毒最灵敏、特异的方法 ,乙肝病毒前S1抗原能代替或补充HBV血清学系统和HBV -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HBV血清标志物的感染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标志物。结果:发现某院医务人员HBV血清标志物感染率为49.59%,其中HBsAg感染率为12.20%,HBsAb感染率为27.64%,HBeAg感染率为0.81%,HBeAb感染率为13.00%,HBcAb感染率为15.45%。结论:我国是乙肝高发区,医院又是乙肝患者最集中的地方,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体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建立一套健全完整的消毒隔离制度,是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减少HBV在院内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BV血清标志物与前S1抗原检测结果 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检测常规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前S1抗原.结果 分析常规的HBV血清标志物不同组合模式发现,表面抗原阳性的模式中,HBV前S1抗原的检出率较高.结论 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作为一种新的HBV血清标志物对乙肝病毒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肝硬变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肝硬变 ( LC)是乙型肝炎病毒 ( HBV)长期感染人体的结果 ,有关 L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 ( HBV- M)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报道不多。本文对LC患者进行 HBV- M检测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1 64例 LC均系我院 1 997年 1月~ 1 999年 6月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 1 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标准。男 1 36例 ,女 2 8例 ;年龄 1 6~ 78岁 ,平均 45.9岁 ;LC的功能评估按 child- Pugh分级 :A级 8例 ,B级 95例 ,C级 61例。全部病例抗 - HAV- Ig M、抗 HCV- Ig M、抗 -HCV- Ig G、HDVAg、抗 -…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极为普遍。HBV血清标志物通常采用定性检测 ,我院于 1998年开始增加定量检测 ,本文就 2 34例检测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34例HBV携带者均为 1998年 12月至 2 0 0 0年 12月在我院肝内科门诊就诊者。其中男 16 0例 ,女 74例 ,平均年龄 2 9 6岁 (14~ 6 6岁 )。所有病例肝功能均正常。根据血清学HBV标志物模式分组。组 1:HBsAg(+ )、HBeAg(+ )、抗 -HBc(+ ) 92例 ;组 2 :HBsAg(+ )、抗 -HBe(+ )、抗 -HBc(+ ) 111例 ;组 3:HBsAg(+ )、抗 -HBc(+ )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血清学标志物及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为170例,其中急性乙型肝炎14例、慢性乙型肝炎88例、肝硬化24例、重型肝炎18例、肝细胞癌2例和慢性无症状携带者24例。抽取其外周血,用酶免疫法(EIA法)测定其基因型,同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检出C基因型105例(61.76%),B基因型59例(34.71%),D基因型3例(1.76%),B+C基因型1例(0.59%)和基因型未明2例(1.18%)。B、C基因型在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病人中分布存在差异(分别为22.94%、52.35%),C基因型病人的HBeAg阳性率与B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C基因型病人的HBV DNA病毒复制水平高于B基因型病人的HBV DNA病毒复制水平(P〈0.01).结论C基因型的血清HBV DNA病毒复制水平高于B基因型,病毒复制活跃,C基因型与较重的肝脏损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贫困地区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况,为制定贫困地区乙肝疫免疫应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儿童用标准组群抽样(PPS)方法,检测HBsAg用ELISA方法。结果: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39.9%,HBsAg携带率为9.4%,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降低HBsAg携带率,接种疫苗较未接种儿童的HBsAg携带率低72.5%,不同接种率地区的HBsAg携带率不同,两个市县间,城镇与农村间的接种率及HBsAg携带率均存在显性差异,导致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为收费过高和不知道要接种。结论: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地降低儿童的HBsAg携带率,降低乙肝疫苗接种费用,加强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是提高贫困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前S1(Pre S1)抗原检测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以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乙肝五项")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Pre S1抗原和HBV DNA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对537例乙肝患者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Pre S1抗原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进行HBV DNA检测,并对检测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37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总阳性率为52.70%;前S1抗原总阳性率为49.35%,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P〉0.05),而且Pre S1抗原和HBV DNA检测的符合率为93.62%。在HBV DNA阳性乙肝患者中Pre S1抗原检测阳性率为89.05%,HBeAg检测阳性率为37.4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79,P〈0.01)。结论 Pre S1抗原与HBV DNA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能够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Pre S1抗原可作为血清标志物检测的重要补充,更适合在无条件进行HBV DNA检测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0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检测HBV标志、preS1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306例乙型肝炎患者preS1抗原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53.6%和58.8%;preS1-Ag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29.2%,HBV-DNA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9%、34.6%,以HBV-DNA测定结果为判断标准,则preS1-A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87.8%、95.2%、96.3%、84.5%和90.8%;HBV-DNA检出率稍高于PreS1-Ag的检出率,但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与HBeAg阳性、HBV-DNA阳性呈高度相关,PreS1-Ag可与HBeAg、HBV-DNA同时作为HBV存在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检测指标,值得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人群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七项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758例,对758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HBVm)七项测定和HBV DNA实时荧光定量测定(FQ-PCR),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6例HBVm七项(1,3)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6例,检出率为100%,载量均数为1.63×108拷贝/mL;在162例HBVm七项(1,3,5,7)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144例,检出率为88.89%,载量均数为3.10×107拷贝/mL;在91例HBVm七项(1,3,5)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85例,检出率为93.41%,载量均数为7.61×107拷贝/mL;在6例HBVm七项(1,3,7)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7例,检出率为100%,平均载量为7.96×107拷贝/mL;在8例HBVm七项(2,4,5)阳性的标本中,检测出HBV DNA阳性1例,检出率为12.5%;在6例HBVm七项全阴性的标本中,仍有1例HBV DNA阳性;在10例HBVm七项(2)阳性的标本中,还检出了HBV DNA阳性2例。结论在HBV多种血清学标志物类型中,以HBVm七项(1,3)阳性的HBV复制水平最高;在HBVm七项(4,5)和HBVm七项(5)阳性的血清中仍然存在HBV DNA阳性标本,复制水平中等;而HBVm七项全阴性和HBVm七项(2)阳性的血清并不能排除HBV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8名HBsAg、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所生的新生儿按不同的阻断方法随机分为3组,在新生儿及婴儿12个月龄时,采血清检测HBsAg和抗-HBs,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Ⅱ组和对照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22%和26.5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研究Ⅱ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31.11%和8.16%,差异有显著性(P<0.005);研究Ⅰ组、研究Ⅱ组和对照组的12月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82%、2.22%和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Ⅰ组、研究Ⅱ组和对照组的12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9.55%、73.33%和6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优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7.
李军 《吉林医学》2009,30(18):2054-2056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和HBV DNA的检测,探讨二者在判断乙肝病情和HBV复制情况时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38份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对上述标本进行HBV—LP和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模式的检测。结果:HBV—LP检出度与HBV DNA的检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HBV—LP的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拷贝数与HBV—LP的表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77,P〈0.05)。结论:血清中HBV—LP的含量与HBV 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HBV—LP尚不能完全代替HBV DNA的检测来反映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流行病学效果。方法收集接种人群历年的报告、现场调查接种情况;分析接种后历年来传染病疫情报告;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收集接种儿童的血清标本,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抗-HBc,并与接种初期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其乙型肝炎发病率由接种初期l8.59~20.52/10万(χ2=58.26,P<0.01)降至0.39~2.38/l0万;HBsAg携带率由2.82%降至0.60%,下降约80.00%(χ2=10.75,P<0.01)。结论给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力措施。方法应用固相酶免疫测定(ELISA)法,分别检测了420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血清中的HBsAg、HBcAg、抗.HBs、抗-HBe.结果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HBsAg总感染率为3.3%。临床科组与非临床科组的感染率分别为4.4%和2.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科组与非临床科组的抗.HBs阳性率分剐为93.6%和91.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临床科组与非临床科组的HBcAg和抗.HBc总感染率分别为2.3%和2.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临床科组比非临床科组有更高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几率。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虽然有防病意识,但因职业因素,更应强调采用接种乙肝疫苗等综合性预防措施控制乙肝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0.
HBV-M与HBV-DNA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乙肝5项免疫标志物(HBV-M)与乙肝核酸(HBV-DNA)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价检测HBV-DNA载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血清HBV-DNA采用美国PE公司生产5700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定量检测。5项免疫标志物采用ELISA法。结果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99.5%、e抗体、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56%;单项HBsAg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50.1%;HBsAg和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48.3%;5项免疫标志物皆阴性、含有3个抗体或2个抗体以及注射乙肝疫苗后单项抗-HBs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0。结论:HBV—DNA载量与抗原存在呈正相关性,而与抗体含量呈负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无法清除乙肝病毒,HBV复制是激发机体免疫损害的关键环节,因此抗病毒治疗对减少或阻断肝病的发作和病情进展是十分必要的;HBV—DNA检测对乙肝早期诊断、传染性识别、病毒复制水平判断以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考核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