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人和动物的宏基因组分析表明,特应性皮炎(AD)与肠道和皮肤微生物群的失调有关。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及AD病情加重,肠道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免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途径参与AD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学在AD微生物研究及治疗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总结了微生物群落介导AD发病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为针对AD的微生态治疗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皮肤微生物群与特应性皮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肤的微生物群与机体保持着稳态关系,影响皮肤的屏障和免疫功能。皮肤微生物群的构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优势菌和皮肤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降低是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度繁殖 加重了特应性皮炎的炎症反应。表皮葡萄球菌虽然也是特应性皮炎优势菌,但通过树突细胞、分泌IL?17A的Th17细胞/IL?17通路调节皮肤屏障免疫反应,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过度繁殖,发挥保护性免疫防御作用。马拉色菌可以通过定植、致敏和交叉反应等多种机制诱导和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炎症反应。皮肤益生菌的研究有望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在遗传基础上,表皮屏障功能异常、环境过敏原暴露、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等诱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均参与其发病.皮肤微生态是皮肤表面微生物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年研究提示,微生态异常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除了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多外,还存在表皮葡萄球菌等其他微生物数量和功能的改变.因此,进一步揭示各种微生物群落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关系,有助于特应性皮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特应性皮炎的若干新进展和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其发病机制涉及到表皮屏障功能、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近年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对AD皮肤炎症的发病机制有了深入认识,同时推动了新观点或假说的提出,使得AD相关研究走向深入的同时体现了其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瘙痒性、炎症性的皮肤病,常始发于婴幼儿时期,呈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程,现认为是特应件体质(遗传过敏体质)早期的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可分为两种类型:外源型和内源型,均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获得性免疫方而涉及常驻细胞和浸润细胞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由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构成的复杂网络所介导.天然免疫缺陷可能导致微生物定植、感染皮肤.  相似文献   

6.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光疗法在AD的治疗中一直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对AD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光疗法在皮肤科应用研究的进展,AD的光治疗法有了一些新策略,现将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上海两个社区特应性皮炎(AD)患儿及健康对照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及AD皮损严重程度与皮肤屏障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3 ~ 12岁AD患儿169例和健康对照儿童142例来自上海长宁新泾社区和嘉定菊园社区,检测前臂伸侧、屈侧及脸颊、胫前4个部位非皮损区的角质层含水量和经皮失水量(TEWL)。并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患儿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AD患儿前臂伸侧、屈侧及脸颊、胫前四个部位的TEWL值均高于健康对照儿童(P < 0.05),角质层含水量在前臂伸侧和胫前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儿童(P < 0.05)。AD患儿SCORAD与TEWL均值呈正相关,与角质层含水量均值呈负相关。结论 皮肤屏障功能可以作为评价AD临床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一个重要的屏障。特应性皮炎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同时其细胞因子的组成与健康人不同。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中发现的许多细胞因子能够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角化过程。本文综述了特应性皮炎相关细胞因子的最新进展及其对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这些结果有利于了解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并可能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特应性皮炎传统的治疗方法虽能起到缓解症状、恢复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但不能达到根本控制和处理疾病的目的.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慢性病自我处理的教育,从医学、营养学及心理学等方面,开展如教育课堂、湿疹工作室、网络咨询平台等形式多样的教育计划,可显著减轻疾病严重程度、促进患者应对行为及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各种教育模式中,“多学科年龄相关结构性的患者教育计划”已被证实是特应性皮炎传统治疗基础上最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特应性皮炎(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以多种免疫异常为特征,我们检测了58例A D患者血清可溶性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探讨他们与AD临床症状、疾病严重程度、IgE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 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AD患儿35例,以2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取受试者粪便,提取总DNA后,PCR扩增细菌的16SrRNA基因V3 ~ V4区,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丰度差异。选择两组丰度排名前15的门、属、种分别比较物种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两组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组成。在菌门水平,AD组与健康对照组拟杆菌门丰度分别为29.16% ± 19.96%、39.06% ± 15.98%(P = 0.042),梭杆菌门分别为0.06% ± 0.17%、0.50% ± 1.71%(P = 0.041);在菌属水平,两组拟杆菌属丰度分别为23.77% ± 18.08%、33.1% ± 15.75%(P = 0.029);在菌种水平,丰度排名前15的菌种两组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儿与正常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及菌群相对丰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大部分发生在婴儿和童年期.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过去的30年中,许多国家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大幅度增加,皮肤屏障破坏、免疫功能异常、菌群改变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补充适当的数量对宿主产生益处,作为一个免疫调节剂,已证明其安全性,临床上可以治疗炎症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  相似文献   

13.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皮肤病,以往在年龄、严重度、炎症模式等方面的分型较为成熟,而对不同部位皮损特征的关注较少。最近发现不同部位AD对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表明不同部位皮损可能具有不同的炎症模式。因此本文提出AD部位异质性的概念,结合生理条件下不同部位皮肤的细胞生物学和微生态特点,分析不同部位AD...  相似文献   

14.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及免疫相互作用的结果.中间丝蛋白基因是表皮分化复合物基因簇的成员之一,与细胞膜形成及表皮终末分化密切相关.中间丝蛋白基因突变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易患因素之一,中间丝蛋白的减少和缺失,可能是引起特应性皮炎等十燥性皮肤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特应性皮炎(AD)瘙痒是一种典型的非组胺相关瘙痒,涉及复杂的神经传导通路。多种细胞因子和神经肽类物质以及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菌群失调也参与瘙痒信号的产生和传递。本综述聚焦近年AD瘙痒发病机制和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情况,并分析其与水闸蛋白1(claudin-1)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AD患者和健康人各11例。应用皮肤经表皮失水率测定仪和皮肤高频超声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经表皮失水率、表皮厚度与表皮致密度,并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中脱落claudin-1表达量。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相关参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AD患者皮疹部位经表皮失水率为(36.9 ± 34.2) g·m-2·h-1,非皮疹部位为(9.1 ± 6.0) g·m-2·h-1,均高于健康对照[(4.4 ± 3.1) g·m-2·h-1];AD患者皮疹部位表皮厚度(0.23 ± 0.04) mm,显著高于非皮疹部位[(0.18 ± 0.03) mm]和健康对照[(0.18 ± 0.02) mm]。AD患者皮疹部位有其特征性表皮下低回声带。AD患者claudin-1表达量为(0.80 ± 0.88) ng/ml,显著低于健康人[(1.73 ± 1.85) ng/ml];claudin-1与表皮厚度显著负相关(r = -0.61),与经表皮失水率的倒数显著正相关(r = 0.44)。 结论 AD患者损伤的皮肤屏障功能与claudin-1表达相关,屏障功能状态可用经表皮失水率、经表皮失水率倒数和表皮厚度进行定量表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P物质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观察P物质与疾病严重程度积分及嗜酸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且疾病的EASI评分和Rajka严重度积分与P物质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5和0.86,P均<0.01.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并且与疾病的严重度呈正相关(与EASI评分r=0.42,P=0.011,与Rajka严重度积分r=0.42,P=0.013):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中P物质浓度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43,P=0.009).结论 P物质对判断特应性皮炎活动性可能有一定价值;P物质可能与嗜酸粒细胞共同参与特应性皮炎发病.  相似文献   

18.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内表型多样,明确不同临床表型及内表型的特征,对协助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特应性皮炎不同发病年龄、种族背景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综述其临床表型差异,概述内表型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