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服务场所高危人群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女性性工作者一直是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重点人群。服务场所高危人群社区干预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最大可能的为女性性工作者创造有利于行为改变的支持环境 ,如何通过发掘女性性工作者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 ,如利用她们的管理者 (妈咪 )作为教育者、宣传者 ,即采取中介干预模式对目标人群———女性性工作者进行有效地和可持续性地干预 ,达到提高女性性工作者对HIV/AIDS认知水平 ,提高避孕套使用率的目的。这里我们对这种干预模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价。1 研究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取某市服务场所相对集中的某镇作为干…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心血管疾病分级干预对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为推广心血管疾病分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武隆县农村地区2个镇,将筛查出的该地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基线调查,开展为期6个月的心血管疾病分级干预。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改善情况从而评价分级干预的效果。结果分级干预前后,研究对象是否采取减盐措施、是否每天吸烟、每次运动量是否达6 000步、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研究对象中采取减盐措施的人数有所增加,每天吸烟及每次运动量达6 000步的人数有所减少,运动频率为每周5次以上及每天运动时间40min的人数有所增加。饮食习惯上,分级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平均每日植物油、盐、红肉及新鲜水果摄入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后研究对象每日新鲜水果、红肉的摄入量增多,盐摄入量减少。结论心血管疾病分级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重庆市武隆县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社区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安钢集团公司108例2型糖尿病高危个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24个月社区干预,记录及计算每日有效运动总量、有效运动时间、摄食热卡、每周运动次数,比较干预前后BMI、血压、血脂等指标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后日均有效运动总量(226.44±129.46)kcal、日均有效运动时间(38.03±21.01)min以及每周运动次数(6.39±1.40)次均高于干预前,日均摄食热卡(2463.08±580.30)kcal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血压异常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经过社区干预后,可改善运动和饮食行为方式,可明显降低BMI和血压异常人数,减少2型糖尿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企业社区糖尿病高危群体的糖尿病综合干预,探索克拉玛依社区糖尿病综合防治的模式和途径。方法在克拉玛依企业社区测井公司企业职工人群中,选取符合糖尿病高危人群条件的377名企业职工,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的糖尿病综合干预,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糖尿病高危个体进行体检、相关指标检测和糖尿病防治知识调查。结果干预后企业职工的体质指数、血脂、血糖、血压水平均较干预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饮食偏咸、缺乏体育锻炼、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善;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明显的提高(P<0.01)。结论企业工会、医疗机构、预防机构、企业基层组织共同合作,建立四位一体的糖尿病防治网,在企业职工人群特别是糖尿病高危职工人群中开展糖尿病健康促进干预活动是预防及控制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和搞好企业社区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上海市8个区的心血管疾病(CVD)高危人群比例、不同高危类型聚集情况及影响因素,为CV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上海市2016—2021年8个国家项目区开展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资料,纳入35~75岁104 685名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R 3.6.1软件进行χ2检验、趋势χ2检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VD高危人群占比为19.17%,高血压型、血脂异常型、CVD病史型和WHO评估患病风险≥20%型高危人群占比分别为8.65%、6.33%、5.58%和2.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农民、非在婚者、家庭年收入<5万元、吸烟、饮酒、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与CVD高危高风险相关(均P<0.05),高文化程度与CVD高危低风险相关(P<0.01)。CVD高危类型聚集情况方面单独1种、聚集2种和≥3种者分别占81.34%、16.13%和2.54%。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农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高危人群实施社区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冠心病高危人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不实施社区综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通过实施社区综合干预后,冠心病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结论:冠心病高危人群实施社区综合干预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以及CVD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从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社区随机抽取257例CVD高危人群纳入干预组,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将最终符合条件的257例CVD高危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以及干预后两组间CVD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病风险评分(LS7)变化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14例CVD高危人群,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纳入257例,2组CVD高危人群中,年龄、性别、BMI、WC、SBP、DBP、FPG、TC、TG、LDL-C和LS7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HbA1c均值低于干预组、HDL-C均值高于干预组(均P<0.01)。干预组对象干预后的BMI、SBP、FPG、HbA1c、TG、LDL-C的均值均低于干预前,HDL-C值和LS7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或P<0.01)。对照组对象常规干预后仅SBP和HbA1c平均水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P<0.01);干预后干预组对象的BMI、SBP、DBP、FPG、TC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9.
10.
蓝剑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9):55-57
目的评价对75例糖尿病高危人群采用包含医生督导的综合干预方法的效果,期望建立高效的慢性病防治机制。方法高危人群随机分为两组,40人接受包括药物的早期综合干预管理,35人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分析管理前后相关危险因素和有效运动量的变化。对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干预组人群有效运动量及心脑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血TC、TG、LDL-C和HDL-C明显改善。结论早期综合干预重点在于加强健康意识培训及帮助患者掌握有关生活方式、健康膳食、自我健康管理技能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早期综合干预方法是社区慢性病防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上海市区卖淫、嫖娼、吸毒人员的艾滋病感染情况,探索艾滋病综合监测工作机制。方法对该地区公安抓获的卖淫、嫖娼者和社工帮教的吸毒对象进行询问调查后,采集静脉血,运用胶体硒法和梅毒环状卡片试验分别作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及梅毒初筛检测。结果254名卖淫、嫖娼者梅毒初筛检出阳性12例,阳性检出率为4.72%;加上42名吸毒者共296份样品,作HIV抗体初筛检测呈阳性反应的1份,最终确认为阴性。结论虽检测未发现HIV抗体确认阳性病例,但这类高危人群传播HIV的风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相当差。故在这类高危人群中定期开展梅毒和艾滋病检测,有利于早发现疫情,有效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及时提供政府信息,以便采取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烟台市福山区慢性病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分布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1-10月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山区18-7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600人,46.33%(278人)的符合1种或1种以上慢性病高危人群标准,不同性别流行率为男性56.36%(186人),女性34.07%(92人),吸烟、腰围异常流行率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血压异常、空腹血糖异常、血清胆固醇异常流行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流行率18-、31-、41-、51-、61-70岁分别为29.73%、37.10%、45.04%、49.61%、50.21%。血压异常、吸烟、空腹血糖异常、血清胆固醇异常、腰围异常等危险因素的流行率分别为15.33%(92人),19.50%(117人),11.17%(67人),19.00%(114人),32.33%(194人)。吸烟、空腹血糖异常、血清胆固醇异常的流行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异常、腰围异常的流行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病已成为该地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采取多种渠道积极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并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社区居民合理营养综合干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合理营养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两个居委的居民作为干预组,实施为期15个月的综合干预,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居民干预前后的合理营养知、信、行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居民合理营养总知晓率干预后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没有变化。干预组居民的饮食以及烹调习惯大都也有了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则除个别外没有改善。结论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合理营养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合理营养知、信、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张海悦高关心马尚寅边雨桐刘嘉吉陈霞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2,(3):033-36
目的应用疾病风险调整方法,实现对各专科病种平均住院天数、次均费用等指标的合理预测,为病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疾病风险调整方法对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年-2019年住院患者出院病案首页信息进行挖掘,围绕O/E指数、AW、ACMI和ACMP等主要监测指标展开分析。结果通过疾病风险调整,ACMI、ACMP更加合理地展现了服务难度,应用O/E值实现了分时间、分科室、分病种设置指标合理目标值,同时解决了各科室、病种间监测指标的横向比较问题。结论疾病风险调整方法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评价临床服务能力、服务效率及技术水平,但其有效程度取决于历史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主要危险因素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及各类疾病的预后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干预危险人群。方法对医院报告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存活病例进行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并作相关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在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疾病构成中,脑卒中者为总患病人数的93.95%,且7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高;64.09%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结论在老年人中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将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重点,对高血压进行积极治疗将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徐慧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4)
目的为全面了解奉贤区社区居民呼吸道疾病防治状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对随机抽取的南桥社区4个居委的400名(干预前、后各200名)居民,分别进行呼吸道疾病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居民主要呼吸道疾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的知晓率普遍提高;居民对预防呼吸道疾病的相关健康行为形成率普遍提高;对呼吸道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健康行为的态度普遍有所改善;在流感和肺炎疫苗预防方面的知晓率和接种率显著提高;在需求方面,居民更希望获得比较专业的健康保健知识。结论健康教育在人们主动防御疾病的意识加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仍需长期坚持;同时要注重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加丰富化。在某些方面加大专业知识的健康教育力度,从而使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宝山区12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一次评价调查,分析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有关每日食物科学摄入量正确排序,每日食盐、食用油、酒精限量,犬伤、煤气中毒、火灾正确处理方法以及洗手可预防流感、安全套可减少艾滋病发病风险的知晓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发热的正确处理方法的知晓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吸烟外,有关运动锻炼、合理营养、定期测量血压、血糖和血脂等的比例都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日常摄入蔬菜水果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的比例仍不足40%。健康知识知晓率随年龄上升而下降,但健康行为随年龄上升而上升(P<0.05);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健康行为形成有影响,女性高于男性(P<0.05)。结论宝山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效果明显,应继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宝山区医务人员的控烟效果。方法在宝山区卫生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综合性医院共4家卫生机构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于干预前后分别对791名和746名医务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以调查结果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知晓率从79.77%提高到89.54%;吸烟危害知晓率从64.41%提高到67.83%,支持公共场所禁烟也有了显著提高;参加过戒烟方法培训的人从51.96%提高到74.66%,四者的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吸烟率没有显著下降。结论为保证成功创建卫生系统无烟单位,今后需加强对卫生机构内部禁烟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大医务人员的烟草知识和戒烟技能培训,提高其控烟能力。 相似文献
19.
Liane M. Vadheim RD LN CDE Kari A. Brewer RN Darcy R. Kassner BS Karl K. Vanderwood MPH Taryn O. Hall MPH Marcene K. Butcher RD CDE Steven D. Helgerson MD MPH Todd S. Harwell MPH 《The Journal of rural health》2010,26(3):266-272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translating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DPP)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to practice in a rural community. Methods: In 2008, the Montana Diabetes Control Program worked collaboratively with Holy Rosary Healthcare to implement an adapted group-based DPP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dults at high risk for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recruited and enrolled (N = 101). Participants set targets to reduce fat intake and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150 mins/week) in order to achieve a 7% weight loss goal. Findings: Eighty-three percent (n = 84) of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16-session core program and 65 (64%) participated in 1 or more after-core sessions. Of those completing the core program, the mean participation was 14.4 ± 1.6 and 3.9 ± 1.6 sessions during the core and after core, respectively. Sixty-five percent of participants met the 150-min-per-week physical activity goal during the core program. Sixty-two percent achieved the 7% weight loss goal and 78% achieved at least a 5% weight loss during the core program. The average weight loss per participant was 7.5 kg (range, 0 to 19.7 kg), which was 7.5% of initial body weight. At the last recorded weight in the after core, 52% of participants had met the 7% weight loss goal and 66% had achieved at least a 5% weight loss.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it is feasible to implement a group-based DPP in a rural community and achieve weight loss and physical goals that are comparable to those achieved in the DP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