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不同程度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和轴突的变化规律及神经再生能力。方法用夹持力为148g的反向镊夹持大鼠视神经3、6、12、30、60S建立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计数视神经损伤后0.5、1、2、3、7个月RGC和损伤后1、2、3个月轴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透射电镜观察损伤的再生反应,在银染的视神经纵切片上计数后计算视神经横断面上纤维数目,根据横断面的纤维数目计算损伤视神经的再生指数以衡量不同程度视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能力。再生指数的计算为(损伤点后0.5mm纤维数-损伤点后2.5唧纤维数)/(球后0.5唧纤维数-损伤点后2.5mm纤维数)。结果视神经部分损伤后RGC和轴突持续丢失,这种丢失可分为伤后2周内的急性丢失和其后的缓慢丢失两个时期,并呈指数形式下降。随着致伤程度的加重,RGC的丢失率上升而存活率降低,RGC和轴突的丢失率随致伤程度的加重而增高,轻度损伤时这种继发损伤具有自限性。视神经损伤后,有大量丛状聚集、区域化分布的无髓再生纤维。视神经夹持损伤3、6、12、30、60s后,再生指数分别为1.409、1.490、0.916、1.119、1.224(χ^2=281.2,P〈0.01),不同程度损伤后神经的再生能力可能不同,轻度损伤的再生能力较强。结论不同程度视神经部分损伤后继发反应和再生能力不同,轻度损伤后的继发损伤具有自限性并具有更强的再生能力,在一定程度的损伤下修复与损伤可能达到某种平衡而导致成功再生。  相似文献   

2.
视神经挫伤后视网膜形态学和Bcl-2/Bax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视神经夹挫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形态学改变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变化,为了解视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建立大鼠视神经夹挫伤动物模型,伤后1d、3d、5d、7d、9d、2周、4周处死,HE染色观察RGC的动态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GC表达Bcl-2及Bax的水平。结果 视神经伤后RGC数目严重下降,2周内RGC快速减少,2周以后缓慢减少;伤后Bcl-2及Bax表达随时间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Bax对损伤的反应较Bcl-2稍晚,两者表达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维持一定的时间。Bcl-2和Bax蛋白表达比与RGC存活数目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RGC数目减少是其视功能下降的病理基础之一,Bcl-2和Bax在RGC死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Bcl-2/Bax比率与RGC的减少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内源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几乎所有视神经病变的最后通路均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G)的凋亡.视神经损伤后RGC的凋亡滞后,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RGC幸存,说明损伤后RGC凋亡并没有立即启动,可能有其他抵抗因子在发挥作用.因此,研究RGC幸存机制并最终找到视神经保护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轴突损伤后视神经保护治疗仍以预防RGC凋亡为主,对RGC保护的介绍很少涉及内源性机制,本文主要就内源性RGC的保护机制和一些对视神经有保护作用的内源性因子进行综述.[眼科新进展2009;29(6):468-471]  相似文献   

4.
目地观察早期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RGC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大鼠91只分为对照组、损伤组、手术组各7、42、42只通过视网膜切片技术,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于伤后3、7、15各时问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及检测BCL-2和BAX阳性细胞数。结果手术组各时间点RGC计数均高于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组各时间点BCL-2阳性细胞数均高于损伤组,BAX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可对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能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和下调BAX基因的表达而抑制RGC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损伤是眼科重要的致盲因素之一,临床中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证实,晶状体损伤后可以成功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和视神经轴突再生.晶状体损伤后,晶状体上皮细胞活化,可能成为影响视神经轴突再生的潜在因素.同时,巨噬细胞活化并分泌某些因子刺激RGC轴突再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可溶性混合晶状体蛋白对RGC的存活和突起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晶状体来源的"神经保护性物质",其作用显著强于巨噬细胞提取液.因此,研究晶状体损伤后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和神经轴突再生的机制及其关键性物质,有利于进一步揭示视神经损伤和再生的机制,探求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源营养神经活性物质 (SC derived neurotrophic activity,SCNA)对Sprague-Dawly(SD)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存活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日龄3~5 d SD乳鼠SC,收集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经超滤浓缩后制成冻干粉。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夹伤对照组,视神经夹伤溶剂对照组,视神经夹伤SCNA 治疗组,每组20只眼。荧光金逆行标记RGC后7 d,除正常对照组外均行球后视神经夹伤,SCNA治疗组将100 ng SCNA注入大鼠玻璃体腔内。分别于视神经夹伤后第5、7、14、21、28 d 将动物灌注固定,做全视网膜铺片,行RGC计数。 结果 视神经夹伤后第7 d RGC开始减少,14 d时降至正常对照的70.2%,28 d时降至40.5%。SCNA治疗组7 d时RGC数开始减少,但14、21、28 d RGC数均明显多于视神经夹伤对照组及视神经夹伤溶剂对照组(P<0.01)。 结论 在视神经夹伤后眼内注射SCNA能减少RGC的死亡对RGC损伤有保护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绝大部分位于神经节细胞层,可通过视神经通路将光感受器接收的视觉信息传递至高级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和视神经轴突的中断,往往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近年来研究证实,玻璃体内细胞移植对损伤的视神经具有保护作用,为视神经损伤的修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玻璃体内细胞移植或细胞衍生物注入在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荧光金逆行标记的方法,检测腺病毒(adenovirus,Ad)介导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视神经钳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数目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视神经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夹伤后向大鼠伤眼内注射Ad-CNTF,在取材前7d进行荧光金逆行标记RGC,于伤后28d,对大鼠的视网膜铺片进行荧光金标记的RGC记数。结果伤后28d,单纯损伤组、PBS组、Ad-LacZ组视网膜标记RGC数均较低;CNTF处理组视网膜标记RGC数为每视野(12.11±2.29)个(n=9),高于前3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1)。Ad-CNTF组视网膜标记RGC数为每视野(20.93±2.67)个(n=8),在各组标记RGC数中最多,也好于CNTF组,2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后眼内单次注射Ad-CNTF,可明显增加钳夹伤后28d大鼠视网膜的标记RGC数。与单次注射CNTF相比,对损伤的RGC具有更加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h UCBSC)移植对视神经部分受损SD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2组SD大鼠暴露视神经,应用40 g夹持力的视神经夹在大鼠眼球后2 mm处夹视神经30 s造成部分视神经损伤模型,均损伤左眼。A组:伤后1周玻璃体腔注射脐血干细胞载体PBS,24只。B组:伤后1周玻璃体腔注射h UCBSC,24只;2组均于注射后7 d、14 d、21 d、28 d处死动物。处死前7 d双上丘注射50 g·L-1荧光金逆行标记双眼RGC。然后按时间先后处死大鼠分离视网膜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计数2组RGC并计算RGC标识率。结果 A、B两组视神经损伤眼RGC计数均低于未损伤眼(均为P<0.05),且随时间延长两组RGC标识率均呈下降趋势(均为P<0.05),但B组注射后7 d、14 d、21 d、28 d RGC标识率(77.52±6.33)%、(74.12±8.23)%、(64.78±5.21)%、(59.93±9.00)%下降幅度明显较A组(75.68±8.74)%、(68.21±10.59)%、(56.24±9.34)%、(48.91±8.81)%平缓。同时间段B组RGC标识率均高于A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h UCBSC可减缓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中RGC的凋亡,对RGC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青光眼动物模型视神经损伤的评估有利于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目前主要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计数、视网膜内层厚度测定和球后视神经轴突计数三方面进行评估.几种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RGC的凋亡直接反映视神经损伤的程度,视网膜全铺片染色计数RGC方法操作较简单,但视网膜铺片各层细胞易于重叠;逆行荧光染料标记需进行颅内手术且染料可能泄露到邻近小胶质细胞,导致不准确的计数;视网膜厚度测量不能直接反映视神经损伤的程度;视神经轴突计数难度相对较高;体视学方法可直接计数RGC,但需要熟悉相关体视学公式及方法,目前在该领域的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是一组以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视神经纤维层丢失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大量研究证明,青光眼患者在RGCs、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大脑枕叶视皮质整个视觉通路上均出现了病理改变,青光眼是整个视觉通路在多层次、多因素损害的基础上出现的复杂综合症群.从视觉通路多级神经元水平更深入地研究青光眼视觉通路损害的特征,及时发现青光眼患者整个视觉通路的早期微小变化,重新认识疾病,开发新的临床诊治方法,早诊断、早治疗,有效延缓青光眼致盲进程,日益成为眼科学界和神经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青光眼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青光眼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存在的机制、研究青光眼中枢神经损伤的意义几个方面就青光眼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视神经损伤对视网膜结构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正常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核的形态。分类和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对其影响;建立视神经不全损伤豚鼠模型,术后3月,测量RGC核的平均体积和体密度,视网膜各层的厚度;正常豚鼠RGC核按其体积大小分成大、中、小3群,其平均体积分别为36.35μm3、185、3μm3、80.0μm3,所占比例分别为20.9%,28.6%,49.5%,外伤3月后每群节细胞核的平均体积不大,但所占比例分别为1.74%,14.2%,84.1%;细胞核体密度从7.2%下降到3.7%;视网膜各层厚度均有下降,以内视网膜层的变化最敏感;进行RGC核体积分型能更好地体现节细胞对损伤的反应;大型节细胞对外伤最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观察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的表达变化和早期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后设立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视神经夹伤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视神经损伤后1,6,12,24h;15,30d共6个时间点3组大鼠视网膜中磷酸化(活化)P38MAPK的表达和早期细胞凋亡率,同时对视网膜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视神经损伤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严重丧失,损伤后1~15dRGC快速减少,15d后缓慢减少。在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磷酸化P38MAPK表达阴性,视神经损伤后P38MAPK活性的表达于6h检测到表达,逐渐增加至24h阳性表达达高峰,15d表达下降,30d消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神经损伤后早期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24h达最高8.9%,随后下降。结论:视神经不完全损伤刺激了大鼠视网膜中P38MAPK的活性表达,与早期细胞凋亡率变化相似。P38MAPK通路与视神经损伤诱导的大鼠视网膜RGC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制剂EGb 761对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的影响.方法 大鼠48只经荧光金逆行标记后制备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EGb 761 150 mg/kg·d和生理盐水灌胃.在视神经损伤后4d、7d及14d观察视网膜铺片,进行RGC计数.结果 大鼠视神经损伤后4d、7d及14d,RGC数量持续减少,但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P<0.05,P<0.01,P<0.01).结论 EGb761可促进视神经损伤后RGC的存活,对RGC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对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RGC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朱豫  盛艳娟  黄波 《眼科研究》2003,21(6):582-584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 (MP)对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凋亡的影响。方法 大鼠 12 6只分为正常对照组 18只 3 6眼、损伤组 54只 54眼和MP治疗组 54只 54眼。伤后 4、7和 14d ,通过视网膜铺片和切片相结合的技术 ,进行细胞原位凋亡检测以及Bcl 2和Bax阳性细胞计数 (免疫组化SP法 )。结果 正常对照组有少量凋亡细胞 ,Bcl 2和Bax阳性细胞数少 ;伤后 4、7、14d凋亡细胞大量增加 ,治疗组凋亡细胞各时间点均低于损伤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治疗组Bcl 2阳性细胞数各时间点均高于损伤组 ,Bax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损伤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大剂量MP能抑制视神经挫伤后RGC的凋亡 ,上调bcl 2基因的表达和下调bax基因的表达可能是MP治疗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青光眼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丧失,从而导致进行性、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巩膜的生物力学性质会影响视神经的生物力学变化,并且在RGC损伤和视力丧失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巩膜生物力学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对深入了解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巩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巩膜胶原纤维结构、巩膜重塑、巩膜刚度及通透性与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的关系进行综述,以利于更深入地了解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为青光眼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家兔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存活的影响及损伤视神经、视网膜Nogo-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兔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健康成年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后3d、7d、14d处死动物,观察单位面积RGC存活数量及损伤后Nogo-A在视神经、视网膜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治疗组RGC的存活数高于损伤组及对照组(P<0.01)。对照组、损伤组损伤后3d、7d、14d视神经、视网膜Nogo-A表达增强,至损伤后7d达高峰;治疗组视神经、视网膜表达亦增强,各时间点均弱于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后,地塞米松能够增加RGC的存活数量,能够下调No-go-A的表达,这可能是地塞米松治疗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技术检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TON)大鼠视觉通路障碍的变化情况,探究TON大鼠视网膜及视神经中Tau及其磷酸化蛋白的变化。方法:将30只SD大鼠进行FVEP造模,1wk后构建TON模型,左眼进行视神经夹持损伤,右眼进行视神经暴露假手术。TON模型鼠分别于视神经夹持损伤后1、3、7、14、28d进行FVEP检测。FVEP检测完成后处死大鼠,分离左眼视网膜及视神经,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中Tau及其Ser 396/Ser 404位点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TON模型大鼠假手术眼出现典型的FVEP波形;相较于假手术眼,手术眼各检测时间点FVEP的N2波发生显著延迟,N2-P2波振幅发生大幅缩减,但视神经夹持损伤后各时间点N2波潜伏期延迟时间和N2-P2振幅缩减差异不明显。TON大鼠手术眼视网膜总Tau含量在夹持损伤1d后急剧下降,7d时短暂恢复后直至28d维持于略低于正常水平;pTau-Ser396/404的变化与总Tau的变化一致,其中Ser 396位点为Tau蛋白主要磷酸化位点。TON大鼠手术眼视神经总Tau含量逐渐增多,夹持损伤14d时达到高峰并维持至28d,pTau-Ser396/404的变化与总Tau的变化类似,7d时出现增长并抵达高峰,其中Ser 404位点为主要磷酸化位点。结论:FVEP的N2及P2相关指标可用于检测TON大鼠视觉功能障碍水平,TON大鼠视网膜与视神经Tau蛋白水平的变化截然不同,不同部位pTau-Ser396/404的变化跟随总Tau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同部位Tau蛋白主要改变的磷酸化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视神经疾病的基因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神经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轴索组成,因其周围无Schwann细胞,故损伤后不能再生。对于大多数可导致RGC发生不可逆损伤的视神经疾病,即使给予对因治疗,其视功能预后也较差;而对于遗传性视神经疾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相关的基因治疗研究便逐步受到重视和得以广泛开展,并有望成为某些视神经疾病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非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8只经视神经夹伤后,在4,8,12,24,72,168h,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RGC中非折叠蛋白相关因子(PERK,IRE-1,calnexin)、AMPA受体亚基GluR2的表达;采用Fluoro-JadeC法染色显示RGC凋亡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大鼠视神经夹伤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GC表达PERK,calnexin明显增强。从损伤后4h,阳性RGC细胞数增加,至24h时达到峰值,PERK,calnexin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5.00±0.36和11.75±1.44个,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损伤后8h,RGC的IRE-1及GluR2表达增强,其中GluR2在胞膜上表达明显增强;Fluoro-Jade C染色在72h时RGC出现表达,并与GluR2的表达双标。结论:大鼠视神经夹伤后,与UPR相关的PERK,IRE-1,calnexin在RGC表达明显增强,提示UPR可能参与了RGC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