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孙氏手术后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连续收治的13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各因素与术后转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手术后院内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3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年龄(51.8±11.5)岁,其中男102例,女36例,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行孙氏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术后住院死亡15例(10.9%)。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脑梗、术后ICU住院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术后透析、术后脊髓损伤、术后脑血管事件(脑出血/脑梗塞),均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透析、术后脊髓损伤、术后脑血管事件(脑出血/脑梗塞)是其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危重、手术复杂、病死率较高,加强围手术期脏器功能保护,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降低术后透析率,加强对神经系统保护,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能够减少术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2月1日—2011年1月31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011年2月1日—2016年2月1日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5例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部分主动脉弓替换手术,试验组采用孙氏手术方法,比较2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选择性脑灌注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病死率、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选择性灌注时间(56.82±19.77)min、术后IUC住院时间(6.12±1.8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4.53±23.46)min、(10.32±2.0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死亡1例(6.67%),术后并发症5例(33.33%),对照组死亡5例(33.33%)、术后并发症8例(53.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孙氏手术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疗效,同时可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术前不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早期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探究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0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评价肝功能,将患者分为低MELD组(n=204例,MELD<10)、中MELD组(n=72例,10≤MELD<15)和高MELD组(n=28例,MELD≥15)。比较各组间一般资料和围术期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术前MELD及其他因素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304例患者,63例(20.7%)患者在术后早期死亡。术前MELD水平较高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P<0.001)和主要不良临床事件(MACE)的发生率(P=0.007)明显较高。多因素Cox回归显示,术前MELD≥15与住院死亡率独立相关。结论 术前MELD增高即肝功能下降显著增加了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术后早期死亡率和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MELD评分有...  相似文献   

4.
    
鲍红霞  郑小燕 《安徽医学》2012,33(4):496-497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2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全组无重大并发症出现,均痊愈出院。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脊液引流救治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28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患者术后并发了脊髓损伤,予行脑脊液引流及围手术期护理,总结脑脊液引流的护理措施及护理经验。结果 6例患者中4例在行脑脊液引流术后3天内下肢肌力出现不同程度恢复,其中2例患者出院时肌力恢复正常,2例单侧肢体肌力2级,2例截瘫,6例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引流术后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夹层术后脊髓损伤为严重并发症,护理中应提高警惕。脑脊液引流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带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患者围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9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带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均实施为期6~26个月的临床随访,分析总结围术期护理及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及截瘫等并发症;术后死亡1例(术后1 d死于心肌梗死),逆行性A型主动脉夹层2例,经保守治疗2周后出院,内漏2例,经处理无严重影响;术后随访未见迟发内漏,患者无不适主诉。结论:做好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术后感染与术后谵妄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08例,其中43例(39.8%)发生术后谵妄.收集发生与未发生谵妄患者的术中、术后观测指标及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方法.方法 收集2000年8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的6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 TEVAR术后发生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12例(1.8%,12/650),男9例,女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为(53±11)岁.6例死于并发新发破口,其中5例位于人工血管内支架(简称支架)近端,引起逆行性A型夹层;另1例位于支架远端,导致假腔进行性增大;另6例中死于缺血性脑卒中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1例,内张力1例,支架释放失败1例.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夹层及手术相关性死亡的发生率较低,导致死亡的原因以支架两端新发破口最为常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脑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神经系统并发症分成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收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外伤史及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手术史、术前脑神经系统症状、术前白细胞计数及术前血肌酐均高于无并发症组,且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入住时间均长于无并发症组(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有合并症、有心血管手术史、术前有脑神经系统症状、术前血肌酐水平高、术前白细胞计数高及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脑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筛查和强化监控管理,尽可能减少脑神经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9例明确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经手术及护理均痊愈出院,随访半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效果确切,成功率高且安全有效,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获得满意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识别全弓置换术后行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脏外科中心2007年3月至2017年3月诊断为I型主动脉夹层并行全弓置换的患者258例[男性215例,女性43例,年龄(47.78±8.81)岁].术后肾功能损伤严重需行RRT 46例为RRT组,未行RRT者纳入非RRT组(n=212),回顾围手术期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并纳入Logistic回归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对所得危险因素预测的准确性进行判断.结果 RRT组与非RRT组单因素分析可得术前脓毒血症、双侧肾动脉累及、术前血清肌酐、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红细胞输注量> 10 U为全弓置换术后RRT的危险因素,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术前血清肌酐(OR:1.018;95% CI:1.008 ~1.027;P <0.001),手术时间(OR:1.034;95%CI:1.005 ~1.064;P=0.020)以及术中红细胞输注>10 U(OR:3.426;95%CI:1.573 ~7.458;P =0.002)为术后RR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综合3项危险因素所得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95% CI:0.786 ~0.892,P<0.001.结论 术前肌酐水平、手术时间以及术中红细胞输注量为全弓置换术后RR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发生率及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5 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AKI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结果:5 100例患者中有340例发生AKI,总发生率为6.7%。年龄、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前射血分数、术前&bgr;2微球蛋白蛩崴?术中心肺转流时间、大动脉阻断时间及甘露醇使用量为术后AKI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术前肌酐水平、左室射血分数蛩崴健I?bgr;2微球蛋白、术中心肺转流时间、术中大动脉阻断时间为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AKI的发生与多种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提示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应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与监测,从而预防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2016年本科确诊的4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发病年龄为(52.3 ± 14.5)岁,男女比例为3∶1;主要症状为疼痛,其中以胸痛及胸背痛为主(72.3%),高血压发病率为63.8%。入院后总病死率为21.3%,术前病死率为8.5%,术后病死率为13.9%。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心包积液的发生率是44.7%,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是73.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心率、肌钙蛋白水平,收缩压水平较高为独立保护因素。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心率、体外循环(CPB)转流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D-二聚体水平。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猝死因素主要有年龄、心率、肌钙蛋白、收缩压水平较低。急诊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心率、CPB转流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D-二聚体水平,手术中应尽量减少CPB转流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Stanford A主动脉夹层病人的治疗过程及结果,分析早期死亡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Stantord A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预后。依据病人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 结果 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病人主动脉根部明显受累,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术中输血量更多,术后需要持续肾替代治疗(CRRT)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治疗更多,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P < 0.05~P < 0.01)。对死亡原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主动脉根部受累、术后应用CRRT和ECMO与病人死亡成相关(OR值分别为9.714,8.831,10.997,P < 0.05)。 结论 急诊手术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最有效方法。根部“三明治”技术解决根部出血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主动脉远端近段吻合止血方法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前后低氧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4 年9 月—2017 年10 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28 例。根 据是否存在术前低氧血症将研究对象分为术前低氧血症组和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根据是否存在术后低氧血 症将患者分为术后低氧血症组和术后非低氧血症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动脉 血氧饱和度、术后24 h 内氧合指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等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低氧血症的关系。 结果 术前低氧血症组和术前非低氧血症组患者术后24 h 内患者氧合指数、体重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及术前超敏C 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低氧血症组和术后非低氧血症组患者慢性 阻塞性肺疾病史、术中输血总量、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及术后24 h 内患者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l ^ R=1.306(95% CI :1.038,1.643),P =0.024]、慢 性阻塞性肺疾病史[Ol ^ R=1.278(95% CI :1.024,1.594),P =0.043] 及超敏C 反应蛋白[Ol ^ R=1.257(95% CI : 1.116,1.417),P =0.039] 是影响术前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输血总量[Ol ^ R=1.322(95% CI :1.068, 1.637),P =0.008]、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Ol ^ R=1.458(95% CI :1.208,1.760),P =0.029] 是影响术后低氧血 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敏C 反应蛋白对于术前低氧血症发生有预测价值,而术中输血量、术中体外循 环转流时间对于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深低温停循环术后短暂神经系统功能不全(T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6月549例行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TND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有83例(15.1%)发生TND,TND组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马凡综合征、急性主动脉夹层、高血压病史、术前白细胞(WBC)、血清肌酐、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低流量时间、术中峰值血糖、术中峰值乳酸和TND发生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WBC、血清肌酐、低流量时间及术中峰值血糖是T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较高的WBC、血清肌酐预示着术后TND的发生,通过术中控制低流量时间及血糖水平有可能降低TN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以来主动脉夹层患者转诊无缝衔接的作用及对死亡相关因素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经主动脉计算机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of aortic,CTA)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并且经救护车送往兰州救治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情况进行分组,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记录两组间一般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随访180例,其中死亡28例,Stanford A型夹层死亡21例,Stanford B型夹层死亡7例,转诊路程2~790 km,平均508 km,转诊时间0.5~11.8 h,平均6.5 h。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夹层类型、血压、疼痛、发病至病情确诊时间、病情确诊至转诊时间、专科医生接诊至手术处理时间及转诊情况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表明转诊情况、夹层分型、发病至病情确诊时间、专家医生接诊时间至手术处理时间是影响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控制性降压、持续性止痛、镇静、心理干预、医护及司机经验可有效降低转诊风险,同步网络会诊、院际沟通、绿色通道对主动脉夹层转诊的无缝衔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影响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延迟撤机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早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该院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入住重症外科(SICU)患者共15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为延迟撤机组(机械通气≥24h)和早期撤机组(机械通气时间<24 h),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早期共31项指标作为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心功能(NYHA)分级、体外及非体外循环(ON/OFFPUMP)、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瓣膜置换、搭桥数目、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总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出入量平衡、术后血白蛋白及肌酐、术后8h胸液量、术后8h输血量等14项指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YHA分级(P=0.035,OR=1.5)、体外循环时间(P =0.000,OR=4.53)、搭桥数目(P=0.041,OR=0.683)、术中出血量(P =0.001,OR=2.25)及术后8h胸液量(P =0.005,OR=1.75)5项指标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心功能水平、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搭桥数目、术中及术后早期的出血量是影响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呼吸机早期撤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心血管外科接受主动脉夹层手术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KDIGO分级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48h内发生急性肾损伤78例(75.0%),12例(11.5%)术后需肾替代治疗,住院死亡5例(4.8%)。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外循环时间、高血压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0min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概率高。体外循环时间、高血压和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0min是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唐渊    王伟  宋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3):247-25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6例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11 例)和非AKI组(585例)。对术后患者AKI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与非AKI组比较,AKI组年龄更大(t=6.020,P=0.003)、合并糖尿病的更多(χ2 =11.941,P=0.001)、术前心功能更差(t=5.911,P=0.014)、同期行搭桥手术的更多(χ2 =19.399,P=0.000)、体外循环时间更长(t=4.518,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t=3.115,P=0.000)、呼吸机应用时间更长(t=10.141,P=0.000)、肺炎发生率更高(χ2=76.872,P=0.000)、术后输血率更高(χ2=38.954,P=0.000)、ICU住院时间更长(t=4.577,P=0.000)、术后30 d内死亡率更高(χ2=42.520,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OR=4.338,95%CI:2.149~8.753)、呼吸机应用>72 h(OR=8.846,95%CI:4.621~16.933)、术中输血(OR=3.774,95%CI:2.024~7.040)、术后肺炎(OR=3.302,95%CI:1.152~9.467)是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LVEF<40%、术中输血、术后肺炎、呼吸机应用时间延长是心脏瓣膜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术后30 d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