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重型颅脑损伤且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去骨瓣减压术后诊断为对侧硬膜下积液的平均时间为13 d。4例患者保守治疗最终积液较少或消失,5例患者通过微创穿刺引流术清除积液,其中4例全部或大部分积液清除,1例积液复发患者通过行微创穿刺引流加颅骨修补术清除积液。9例患者中最终4例患者发展成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较常见,可通过去骨瓣减压术后2~3周常规复查头颅CT发现对侧硬膜下积液。脑外伤术后脑积水是此类患者常见的晚期的结局,建议此类患者需要严密的观察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42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 对我科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发生的42例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去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硬膜下积液共42例,占同期去骨瓣减压病人的16.3%,术后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迟发性硬膜下积液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率很高(16.3%),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去骨瓣减压以后,压力填塞效应消失,脑肿胀脑水肿消退,脑脊液循环受阻等有关,其发生率比一般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高但手术治疗后效果较好,如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该类重病人的康复,故需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学慧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10):619-619,632
目的 :分析 3 2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形成原因。 方法 :对我科 1996年 1月至 2 0 0 3年 11月发生的3 2例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去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硬膜下积液共 3 2例 ,40侧 ,占同期去骨减压病人的 18 1%。结论 :迟发性硬膜下积液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率很高 (18 1% ) ,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去骨瓣减压以后 ,压力填塞效应消失 ,脑肿胀脑水肿消退 ,脑脊液循环受阻等有关 ,其发生率比一般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高 ,严重影响该类重病人的康复 ,需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患者65例(观察组),135例患者未发生硬膜下积液(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入院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方面,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外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临床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河南宏力医院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这些患者在手术后均出现硬膜下积液,依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适当临床处理,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硬膜下进行临床处理,其中显效50例,有效25例,无效3例,其临床有效率为96.2%。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往往会出现硬膜下积液并发症,通过依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适当临床处理,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进而改善患者预后,在临床上应当对其加强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外引流加高压氧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病人采取颅骨钻孔或头皮穿刺加高压氧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地促进硬膜下积液的吸收。结果 32例硬膜下积液出院时预后GOS评分:5分8例,4分22例,3分2例。出院后6~12月随访(GOS)结果:5分12例;4分19例,3分1例。头颅CT复查无一例硬膜下积液复发。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引流加高压氧治疗,能有效地促进硬膜下积液的吸收,消除硬膜下积液及骨窗缘对脑组织的压迫,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模拟颅内压骨窗保护装置在预防去骨瓣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42例设为观察组,从2008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4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模拟颅内压骨窗保护装置,对照组不给予保护,仅实施常规术后治疗,观察两组的脑膨出与硬膜下积液发生情况。结果: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观察组2例发生脑膨出,2例发生硬膜下积液;对照组5例发生脑膨出,6例发生硬膜下积液。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术后应用模拟颅内压骨窗保护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脑膨出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期颅骨修补治疗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30例,在减压后4~6周行颅骨修补,观察修补后硬膜下积液的变化.结果:去骨瓣减压后并发的硬膜下积液经保守、穿刺抽液、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未见好转,经颅骨修补后积液消失,随访6个月至2年无复发.结论:选择合适病例早期修补颅骨可治愈去骨瓣减压后并发的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9.
欧阳淦权 《吉林医学》2013,34(9):1740-1741
目的:分析特重型颅脑损伤行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大骨瓣减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大骨瓣减压的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例100例,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修补硬膜,对照组使用敞开硬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进行骨瓣减压术后,出现了迟发性颅内血肿、脑膨出、脑硬膜下积液及脑积水等并发症。治疗组患者在术后出现了≥2种并发症的有11例,对照组有18例,两组患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进行硬膜修补的效果要比敞开硬膜的效果好,在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因此,在临床中可以推广修补硬膜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发生脑积水的影响因素。方法 760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53例)和非脑积水组(707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0 d;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颅骨修补时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瞳孔反射及瞳孔散大、环池情况、硬膜下积液、颅内感染、损伤部位、术后脑室积血及术后昏迷时间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发生脑积水的影响因素。结果 76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发生脑积水53例(6.97%);脑积水组患者GCS 3~8分、中线移位≥10 mm、硬膜下积液、颅骨修补时机≥3个月、SAH、术后昏迷时间≥30 d等指标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脑积水组(P<0.05);GCS 3~8分、硬膜下积液、颅骨修补时机≥3个月、SAH、术后昏迷时间≥30 d均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70、2.212、1.960、1.990、2.188,P<0.05)。结论 GCS 3~8分、硬膜下...  相似文献   

11.
袁鹏  方波  黄涛  刘科 《重庆医学》2012,41(24):2493-2495
目的探讨软通道技术在严重颅脑创伤中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形成患者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因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行去骨瓣减压术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软通道组33例在去骨瓣减压术前快速应用软通道技术引流血肿。对照组40例快速滴入甘露醇250mL后直接行去骨瓣减压术。两组患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方法相同。结果软通道引流能降低ICP,减少常规钻颅引流的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散大瞳孔变化及术后GCS评分,软通道组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通道引流技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术前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为后期开颅手术赢得时间,并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常规及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n=44,常规大骨瓣减压术)与标准组(n=56,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统计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双侧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程度,记录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标准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切口疝、迟发型血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对侧血肿厚度明显降低,中线移位明显减少(P<0.05);标准组对侧血肿厚度及中线移位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7 d两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GCS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标准组术后不同时间颅内压及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均<0.05);标准组GOS评分中轻度残疾例数高于常规组,死亡例数低于常规组(P<0.05)。 结论: 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血肿及中线移位程度,预防术中急性脑膨出,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运动头带加压包扎处理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78例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分为实验组(n=38)与对照组(n=40).实验组严格按照医嘱执行运动头带加压包扎去颅骨骨瓣部位,对照组未使用运动头带加压包扎去颅骨骨瓣部位,比较两组硬膜下积液转化成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的风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金华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77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有创伤性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1例,应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入院时高血糖、有无合并伤、有无脑梗死病史、手术方式、颅脑损伤类型、脑梗死类型、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及是否合并恶性脑水肿,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因素。 结果 共有26例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9.4%,术前高血糖、硬膜下血肿、行大骨瓣减压术、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恶性脑肿胀与颅脑损伤术后发生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风险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P<0.05)。 结论 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TCI的独立风险因素,在颅脑损伤后的TCI防治中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提高临床预后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9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去骨瓣减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298例患者中男193例,女105例,年龄(38.23±10.86)岁,最常见的致伤因素是交通事故(162/298,54.36%).76例(25.50%)出现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32/298,10.74%).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入院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GCS评分、血肿量为危险因素.结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较常见,早期手术干预(<12 h)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颅脑损伤较重、脑内大量血肿的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骆震  熊方令 《海南医学》2010,21(24):41-43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去骨瓣减压的作用。方法收集29例经早期去骨瓣减压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资料,根据入院时GCS评分、术前和术后中线移位及脑室脑池受压情况、骨窗面积、早期和后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伤后到术前的平均时间为(4.04±1.52)h,与临床预后相关(r=0.1507,P=0.0401),术后中线明显回位(P=0.0001),环池的可见程度明显提高(P=0.0002),中线移位的减少与环池可见度的提高有明显相关性(r=0.4209,P=0.0230),同时,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与临床预后明显相关(P〈0.0001)。结论早期去骨瓣减压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同时与患者颅脑损伤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16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GCS评分及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GCS评分及预后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采用大骨瓣开颅(大骨瓣开颅组)和小骨窗开颅(小骨窗开颅组)2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68例,同时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出血量分为不同亚组,对2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小骨窗开颅组较大骨瓣开颅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升高(P<0.01),2组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大(>50 ml)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病死率低于采用小骨窗开颅(P<0.05)。结论:不同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各有优缺点,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出血量来选择合适的术式,能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血肿50例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50例在动态CT监测下手术治疗的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病例,并对CT监测及其他相关指标与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创伤性硬膜外血肿50例,治疗结果疗效评价在患者出院后12个月按格拉斯哥后果评分进行评定;入院时CT检查的血肿类型、中线移位与否和入院时GCS评分分组分析。结果:治愈及明显好转34例,重残10例,死亡6例(12%);入院时CT检查的血肿类型(P=0.002)、中线移位与否(P=0.041)和入院时GCS评分(P<0.001)等均与预后相关。结论:本研究的三种因素在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中须引起重视;临床上应争取合并损伤出现之前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幕上脑叶出血手术保留骨瓣与去骨瓣减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5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幕上脑叶出血患者31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幕上脑叶出血量均超过30 mL.31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清除血肿加去骨瓣组(DC组,12例)和单纯清除血肿并保留骨瓣组(HR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GCS评分、术前脑叶出血量、中线偏移程度、手术距发病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预后、运动与认知改善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GCS评分、术前脑叶出血量、中线偏移程度、手术距发病时间、术后运动及认知改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C组住院时间长于HR组,HR组术后3个月的预后优于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血压幕上脑叶出血患者,如果手术能够彻底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可能并无必要.保留骨瓣可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