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CMM)临床病理特点及与易感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94例CMM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48例留存黑素瘤石蜡组织标本,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黑素瘤组织中BRAF、NRAS、c-KIT基因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启动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皮肤Merkel细胞癌(MC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国内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和总结198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国内报道的皮肤MCC病例资料。结果 1986—2017年的31年间,国内共报道皮肤MCC 171例,男78例,女93例,男女例数之比为1∶1.19。50岁以上136例(79.5%)。139例(81.3%)发生在头面部或四肢部位。149例(87.1%)曾被误诊,分别为肿物待查89例(52.0%)、恶性淋巴瘤34例(19.9%)、良性肿瘤15例(8.8%)及非肿瘤11例(6.4%)。临床分期Ⅰ期84例(49.1%)、Ⅱ期49例(28.6%)。1例接受免疫治疗,165例手术切除,单纯手术91例,手术后放疗24例,手术后化疗19例,手术后联合放、化疗31例。5例患者未描述治疗方案。74例MCC患者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52.7%,5年6.8%。按临床分期,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6.1%,Ⅱ期患者5.6%,Ⅲ期、Ⅳ期为0。结论 中国皮肤MCC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头面颈、四肢为好发部位,临床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病灶结合放疗、化疗是国内普遍治疗方案,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外伤相关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20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87例外伤相关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Mann-Whitney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肿瘤Breslow厚度的差异;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与Breslo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法分析黑素瘤临床病理特点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 87例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中,男47例(54.02%)、女40例(45.98%),50例(57.47%)由锐伤引起,37例(42.53%)由钝伤引起。31例(35.63%)原发皮损位于手部,48例(55.17%)位于足部。> 55岁组患者原发肿瘤Breslow厚度显著高于 ≤ 55岁组(U = 623.500,P = 0.010),而不同性别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38)。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与肿瘤Breslow厚度呈负相关(r = -0.203,P = 0.037)。患者年龄、肿瘤Breslow厚度、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遗传背景均显著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P < 0.05或 < 0.01);性别、外伤类型、瘤团有无溃疡未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均P >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Ki67增殖指数及Breslow厚度是影响外伤相关黑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值(95% CI)分别为1.946(1.234,4.217)、1.839(1.014,3.332),P值分别为0.039、0.045]。结论 外伤相关黑素瘤的Breslow厚度与患者年龄、外伤至发现皮疹的时间相关;年龄、肿瘤Breslow厚度、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遗传背景均影响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且Ki67增殖指数和肿瘤Breslow厚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肢端黑素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检测肢端型黑素瘤NRAS基因突变情况,探讨NRAS基因突变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的55例肢端型黑素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提取其石蜡包埋组织及15例色素痣石蜡包埋组织DNA,采用PCR及DNA直接测序法检测NRAS基因突变。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55例肢端型黑素瘤患者中,6例(10.9%)发生NRAS突变,突变位于61密码子,以Q61R为主。NRAS基因1、2外显子及15例色素痣组织未见上述突变。6例NRAS突变患者中,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中,临床分期晚(RR = 2.54,95% CI:1.062 ~ 6.066)、未手术切除(RR = 2.98,95% CI:1.316 ~ 3.525)、存在NRAS突变(RR = 2.73,95% CI:0.932 ~ 3.257)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结论 肢端型黑素瘤患者NRAS突变可能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分期、治疗方法、NRAS突变与预后有关。NRAS突变可能为肢端型黑素瘤提供一个新的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西安及重庆两所医院20年来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趋势;比较两地差异;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诱因。方法 收集198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新确诊的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185例具备完整病理资料者进行分析。结果 63.3%的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生于肢端;依据临床病史,15.8%原发部位曾有先天性小痣;20世纪80、90年代皮肤恶性黑素瘤分别占同期病理活检数比例为0.053%、0.094%,该比例的年增长率为3.9%;20年来面、颈部皮肤恶性黑素瘤比例逐渐增加,足部减少。结论 肢端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20年来上述两所医院皮肤恶性黑素瘤占活检数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华中地区原发性皮肤黑素瘤初次诊断时的预后评估状况及变迁,收集近20年本地区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原发性皮肤黑素瘤4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组织病理特征,进行预后评估.结果:临床分期I~II期27例(27/43,62.8%),III~IV期16例(16/43,37.2%),平均年龄分别为56.6岁与57.2岁;平均发病-诊断间期分别为1.6年与1.4年;平均Breslow厚度分别为0.92 mm与2.89 mm;I~II期溃疡6例(6/27,22.2%),水平放射生长模式9例(9/27,33.3%),垂直生长模式18例(18/27,66.7%);III~IV期溃疡6例(6/16,37.5%),均为垂直性生长.比较近2个10年间本地区原发性皮肤黑素瘤的主要预后变量,发病-诊断间期缩短2.24年与1.48年(P=0.017),发病年龄、Breslow厚度、性别、解剖分布、临床分期、组织学亚型、核分裂指数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141例临床误诊为黑素瘤的病例,提高疾病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1年11月至2019年9月病理数据库中141例临床初诊为黑素瘤但经组织病理检查排除黑素瘤诊断的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误诊为皮肤黑素瘤141例,男64例,女77例,误诊时中位年龄51岁,平均病期103.4个月。皮损主要表现为斑片、丘疹,颜色以黑色为主,组织病理诊断包括色素痣35例,基底细胞癌 29例,脂溢性角化病15例,鲍恩病 7例,甲黑素斑6例,表皮囊肿5例,汗孔瘤、出血及皮肤纤维瘤各4例,其他32例。结论 临床部分疾病表现有黑素瘤特征,容易误诊,需掌握其临床特征,积极进行皮肤镜、皮肤组织病理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孤立性真皮黑素瘤(SDM)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SDM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SDM临床表现为黑色、肤色、红色的丘疹或结节,无特定好发部位。病理表现为局限性真皮/皮下孤立性结节,无明显包膜,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表皮不受累。结论:详细的临床资料以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正确诊断SDM...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误诊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初诊为其他疾病后经病理确诊为皮肤黑素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误诊原因。结果 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男38例,女80例,误诊时中位年龄48岁,发病中位年龄40.5岁,病程中位数为54个月。皮损表现以黑色斑疹、丘疹为主。临床初诊为色素痣(53例,44.92%)、甲母痣(12例,10.17%)、脂溢性角化病(14例,11.86%)、血管肿瘤(10例,8.47%)、鳞状细胞癌(5例,4.24%)、基底细胞癌(4例,3.39%)、其他疾病(20例,16.95%)。按黑素瘤ABCDE法则(A:病灶不对称;B: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C:颜色不均匀;D:直径 > 6 mm;E:进展迅速),符合A 78例(66.10%)、B 64例(54.24%)、C 57例(48.31%)、D 66例(55.93%)、E 39例(33.05%),符合ABCDE 14例、ABCD 13例,13例均不符合。53例原位黑素瘤中,28例(52.83%)误诊为色素痣,11例(20.75%)误诊为甲母痣;65例浸润性黑素瘤中,25例(37.88%)误诊为色素痣,9例(13.64%)误诊为血管肿瘤,5例(7.58%)误诊为鳞状细胞癌。67例误诊患者有送检医师信息,42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 5年;27例至少符合ABCD的患者中,9例有送检医师信息,其中7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 5年。结论 皮肤黑素瘤皮损形态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经验和是否遵从“ABCDE”标准甄别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西安、重庆两所医院20年皮肤恶性素瘤回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西安及重庆两所医院20年来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趋势:比较两地差异;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诱因。方法收集198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新确诊的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185例具备完整病理资料者进行分析。结果63.3%的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生于肢端;依据临床病史,15.8%原发部位曾有先天性小痣;20世纪80、90年代皮肤恶性黑素瘤分别占同期病理活检数比例为0.053%、0.094%,该比例的年增长率为3.9%;20年来面、颈部皮肤恶性黑素瘤比例逐渐增加,足部减少。结论肢端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20年来上述两所医院皮肤恶性黑素瘤占活检数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比较临床常见黑甲性疾病的皮肤镜表现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行皮肤镜检查的4种常见黑甲皮损皮肤镜图像特征。结果 共纳入266例黑甲性皮损,其中甲黑素瘤64例(24.1%),甲母痣52例(19.5%),甲下出血89例(33.5%),甲真菌病61例(22.9%)。甲黑素瘤及甲母痣多发于指甲,甲黑素瘤发生于拇指甲的比例高(62.8%),甲母痣则更多发生于2 ~ 5指甲(73.9%);甲下出血及甲真菌病多发于趾甲,其中甲下出血51例(57.3%),甲真菌病46例(75.4%)。甲黑素瘤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49例,76.8%),其余3组疾病则多见于40岁以下患者。甲黑素瘤皮肤镜表现主要为纵向规则条带(35例,54.7%)或不规则条带(25例,39.0%),87.5%的病例色素带宽度大于3 mm, 36例(56.3%)Hutchinson征阳性, 15例(23.4%)破溃,颜色以黑褐色为主;甲母痣表现为单一规则色素带结构(52例,100%),36例(69.2%)色素带宽度小于3 mm,26例(50%)Hutchinson征阳性,无破溃病例;甲下出血表现为弥漫性斑疹(74例,83.1%),85例(95.5%)见暗红色或黑色出血小球结构;黑甲性甲真菌病表现为黑褐色纵向不规则条带(54例,88.5%)。结论 皮肤镜下,甲黑素瘤可表现为纵向规则条带,条带宽幅大于3 mm,甲母痣多表现为纵向规则条带,甲下出血表现为弥漫性污斑,甲真菌病可表现为纵行不规则条带。皮肤镜可用于鉴别黑甲性皮损,为甲黑素瘤辅助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皮肤基底细胞癌(BC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早期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2014年3月至2021年2月间611例初次活检诊断为B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1例患者中,男268例,女343例,男女比例为1 ∶ 1.28;发病年龄:19~92(64.18±13.90)岁。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表现为包块、结节、肿物者296例(48.45%),表现为斑片、丘疹者248例(40.59%),糜烂、溃疡、瘢痕及囊肿者67例(10.97%)。病理分型:结节型377例(61.71%),浸润型85例(13.92%),浅表型69例(11.30%),其他类型80例(13.10%)。临床首诊误诊率为16.86%。结论:BCC临床表现以肿物为主,病理分型以结节型为主,表现多样。提高皮肤活检率,加强对易误诊病变的认识,对改善B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和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1991年~2010年经组织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统计1333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26:1,其中基底细胞癌454例(占34.06%)、鳞状细胞癌235例(占17.63%)、鲍恩病136例(占10.20%)、恶性黑素瘤133例(占9.98%)、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104例(占7.80%)。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4%,符合率最高的是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93.27%)。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于头面部和颈部,鲍恩病多见于躯干部位,恶性黑素瘤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足跖。结论相对于国内外其他研究资料,重庆地区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Akt(Ser-473)表达水平与恶性黑素瘤的临床和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1例恶性黑素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中p-Akt的表达,以21例色素痣作对照,分析其与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Akt在转移性黑素瘤的表达阳性率(67%)高于原发性黑素瘤(56%),而在色素痣中表达阴性,三组间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肿瘤浸润深度及年龄与p-Akt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和0.53,P均 < 0.05)。p-Akt的强表达与恶性黑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相关(r = 0.41,P < 0.05),而高危黑素瘤(浸润厚度 > 1.5 mm)患者中p-Akt的强表达与生存率的相关性更为显著(OR = 2.586,95%可信区间为0.906 ~ 7.382,P < 0.05)。结论 p-Akt的表达随着恶性黑素瘤的浸润程度和进展显著提高,并与患者的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此外,p-Akt可能有利于判断高危黑素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恶性黑素瘤Survivin和C-erbB-2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恶性黑素瘤的Survivin和CerbB2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恶性黑素瘤、61例瘤旁组织、22例黑色素细胞痣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和CerbB2蛋白。结果恶性黑素瘤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为59.7%,明显高于瘤旁组织3.3%,黑色素细胞痣4.5%和正常皮肤组织0%(P均<0.01)。Survivin阳性与转移状况和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恶性黑素瘤无转移组和Ⅰ级分别明显低于转移组和Ⅱ,Ⅲ,Ⅳ级(P均<0.05)。恶性黑素瘤CerbB2蛋白阳性率为68.1%,明显高于瘤旁组织8.3%,黑色素细胞痣5.6%和正常皮肤组织2.8%(P均<0.01),CerbB2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Survivin在CerbB2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69.4%和39.1%,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urvivin和CerbB2蛋白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水平上调,提示两者对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恶性黑素瘤中Survivin蛋白水平与肿瘤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Survivin可能为临床判断恶性黑素瘤转移和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甲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 回顾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1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15例早期甲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115例早期甲黑素瘤患者按改良的ABCDEF标准并根据如甲板改变、溃疡、结节等临床表现评估后,73例按原位甲黑素瘤扩大切除,22例按Ⅰ、Ⅱ期甲黑素瘤扩大切除,20例按Ⅰ、Ⅱ期甲黑素瘤且有浸润风险方案扩大切除。随访6个月至9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原发灶复发; 101例患者淋巴结B超检查未见异常;2例截指患者出现转移,其中1例死亡;失访12例。结论 依据患者甲黑素瘤临床表现选择手术扩大切除方案治疗早期甲黑素瘤,可以在确保充分治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肢端正常功能,且不会出现原发灶复发。  相似文献   

17.
恶性黑素瘤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析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3.7%的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生于肢端;47.4%原发部位曾有先天性痣。近年来面、颈部皮肤恶性黑素瘤比例增加,足部减少;就诊病人多为Clark中后期,生存率低。结论肢端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大多原有先天性痣,外伤是发病重要诱因。近年来皮肤恶性黑素瘤人数增加,且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83-2010年本院病理诊断为皮肤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新阅片,再次进行确认诊断和病理分型,对病理诊断不明确者行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皮肤黑素瘤高峰发病年龄为51~60岁,肢端、非肢端部位黑素瘤各占70.00%和30.00%,肢端雀斑样黑素瘤最多,占67.14%,其次为恶性雀斑样痣型黑素瘤(11.43%)和浅表扩散型黑素瘤(10.00%),本研究中结节型仅有3例(4.29%),非暴露与暴露部位在原发损害、原位和侵袭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13)。甲下黑素瘤手部明显多于足部(P=0.000)。结论国内黑素瘤发病可能有年轻化趋势;外伤在肢端部位黑素瘤发生中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临床的ABCD标准敏感性较高,可推广使用和作为患者自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皮肤血管炎163例组织病理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63例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和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63例皮肤血管炎患者的皮损组织病理及临床资料作分析总结.结果:163例患者中男64例,女99例,平均年龄39.8岁,平均病程3.68年.与发病有关因素依次为:感染15.9%,系统性免疫性疾病15.9%,季节性因素8.59%,药物3.68%,食物1.84%,劳累0.6%;不明原因52.7%.组织病理分为5型.其中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36.8%,淋巴细胞性血管炎10.43%,节段透明性血管炎1.84%,肉芽肿性血管炎8.59%,血管炎伴脂膜炎[42.3%(69例),其中57例(82.6%)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部分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特点有很好的一致性,但时有相左.结论:皮肤血管炎分类复杂,临床表现各异,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分型更加准确.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最常见,加上伴脂膜炎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总共占71.7%,其中有部分临床损害类似脂膜炎,此时需要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组织病理学分型对皮肤血管炎的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早期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本科2007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的早期皮肤黑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2~77岁,病程3个月~6年,术前均未见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灶,临床上属Ⅰa~Ⅱc期,予皮损扩大切除(或截肢)加植皮或皮瓣修复术联合小剂量干扰素(300万U,3次/周)治疗18个月后,21例切口愈合良好,随访5年无复发,肿瘤厚(2.11±0.86)mm。10例于术后4~25个月时复发,其中1例Ⅱa期,6例Ⅱb期,3例Ⅱc期,肿瘤厚(3.62±1.16)mm。4例因黑素瘤转移死亡,其中1例Ⅱb期,3例Ⅱc期。27例存活患者中有1例白细胞下降显著而停止干扰素注射。总生存率87.10%,无病生存期44.1个月,5年无复发生存率67.74%。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干扰素治疗早期皮肤黑素瘤预后尚可,与术后联合大剂量干扰素相比,疗效相似,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患者的依从性高,但是疗效可能受肿瘤的病理类型、厚度和分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