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脑卒中后呈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下肢机器人组(34例)和联合治疗组(34例)。头针组予针刺头皮运动区域治疗,下肢机器人组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联合治疗组采用头针与下肢康复机器人相结合进行治疗。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月后以步态分析仪测定患者站立相双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 干预结束后,3组患者健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等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0.01),患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0.01),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联合治疗组球长度、椭圆面积、球长度/椭圆面积、椭圆倾斜角度、长轴、短轴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结论 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静态平衡能力,较单纯头针治疗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的临床效果。方法:87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法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strom分期等进行康复评价;对照组未采用任何康复干预手段。结果:治疗组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 ̄Ⅵ比例由40%提高到96%,其中能独立步和的比例由原来的22%提高到92%,步态优良率达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通过提高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联合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单任务步行(STW)和双任务步行(DTW)状态下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1年4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非急性期脑卒中住院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2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抗重力...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卒中后患者由于下肢活动能力降低,必然会经历步态障碍阶段,恢复行走能力往往是患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主要的康复目标.随着康复医学技术的发展,下肢机器人也更多地运用于步行功能的康复中.本文将对下肢康复机器人及其在步行功能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苏州明基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8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患者给予镜像疗法,联合组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镜像疗法。观察3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步行时空参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踝背屈角、内翻角、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步宽较治疗前均减小(P<0.05),且联合组小于A、B组(P<0.05);步速、步频、步幅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A、B组(P<0.05);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踝背屈角均增大,且联合组大于A、B组(P<0.05);内翻角均减小,且联合组小于A、B组(P<0.05);Berg平衡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A、B组(P<0.05)。治疗4周后,A、B组步行时空参数、...  相似文献   

7.
步态是决定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提高步行能力是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康复手段被应用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但尚无一种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通过总结各类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作用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康复治疗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阳初玉  陈秀琼  徐薇 《西部医学》2011,23(8):1509-1511
目的了解相对固定的异常步态模式改善的可能性及训练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步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12周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患侧下肢平衡下负重能力、步态和步行速度进行评价。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12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步态评分在第12周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肢负重能力在4周末和12周末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者步行速度在4周末没有显著提高(P〉0.05);12周末均有显著提高(P〈0.001);后8周效果更明显(P〈0.001)。结论针对性步态训练可以改善相对固定的偏瘫异常步态,可作为矫正偏瘫步态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关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用以康复的、有代表性的行走辅助工具以及行走辅助工具并用的辅助设备和行走训练工具,同时说明其适应证和训练要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将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均进行8周的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给予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lden步行能力分级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评分及H01den步行能力分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机器人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明显改善帕余森病廉者下肘话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死亡率为(50~100)/10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中50%~70%遗留有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其中步行能力低下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收集从2002年10月至2005年5月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头针配合减重支持系统治疗组与辨证针刺对照组,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测评下肢功能能力变化,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99-102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 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 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结果 两组治疗前BBS、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BBS、FAC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BBS、FAC 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刘彩霞 《当代医学》2021,27(22):139-141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态训练中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99例.对照组行常规步态训练,实验组行下肢康复固定器辅助步态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下肢功能、运动能力及下肢肌力.结果 实验组FMA-LE评分与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12及24周,实验组最快10 m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MMT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行步态训练期间,辅助应用下肢康复固定器,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功能与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因步行功能丧失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恢复步行功能是患者最迫切的要求,也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1-2].该研究就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  观察 2 3 0例脑卒中患者早期系统正规步行训练对独立步行能力的提高。 方法 :选取合适病例 ,采用系统正规步行训练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3个月 ,按照FIM评分对照训练前后独立步行能力提高的分值。 结果 :通过观察训练 3个月后FIM评分提高显著 ,3 2 %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 ,3 8%的患者借助拐仗可独立行走。 结论 :系统正规步行训练可减少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发生 ,对其独立步行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在基层医院不需要过多的器械投资即可完成系统步行训练 ,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步态分析的跑台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步行跑台训练,每天两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0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步行功能训练方法。利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Holden步行功能分类对两组训练前后进行功能评估。结果:经过2周的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Berg、Fugl-Meyer及Holden评分均优于训练前(P<0.05),且治疗组Berg、Fugl-Meyer及Holden评分增加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步态分析的跑台训练在治疗脑卒中后步行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训练方法,作用积极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54例发病12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试验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予以步行功能评估,包括6 min步行试验(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评估下肢运动功能;使用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患者的步态时空参数。通过以上各项指标分析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 (1)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6MWT、10MWT组内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MWT与治疗2周组内相比有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仅试验组患者10MWT组内较治疗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5);(2) 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FAC评级和FMA-LE评分组内较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治疗4周后FMA-LE较2周时有更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 治疗4周后,试验组步行周期较治疗前(P=0.003 5)、2周后(P=0.003 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步行周期,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组(实验组)和康复机器人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验组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康复机器人训练,均为30min/次,5次/周,共进行8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起立-步行测试(TUG)和6分钟步行能力测试(6MW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下肢评分、10MW、TUG和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除FMA下肢评分外,其它各项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已成为人类主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之一,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技术主要以神经发育疗法为主,如:Bobath,Brtmmstrom,PNF等,其疗效已被肯定。但部分患者仍需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其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依然达不到理想水平。近年来减重步行训练PBWSTY(partialbodyweightsup—porttreadmilltraining)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运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