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以姜黄素(Cur)和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结肠炎模型小鼠,探讨姜黄素在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制备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模型小鼠分别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Cur+DMSO、柳氮磺吡啶+DMSO1周,评价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度指数,观察组织学损伤,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PPAR-γ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并与SASP治疗组相比。结果Cur治疗组小鼠的体重较SASP治疗组恢复快,疾病活动度指数明显降低,组织学损伤轻,结肠组织PPAR-γ表达增高,NF-κB表达减低(P<0.05)。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PPAR-γ途径负性调节NF-κB的表达,在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发挥抗炎作用,其疗效比柳氮磺吡啶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作用.方法 采用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评价NMN的作用.应用DSS对C57小鼠进行造模,给予NMN后观察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体重、疾病评分(DAI)、结肠组织长度以及结肠组织切片病理学变化.结果 NMN对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迁延难愈,病因及病理机制致今未明,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微生物暴露及免疫功能失常有关[1].但对其免疫功能紊乱的类型报道结果各不相同,推测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功能紊乱存在异质性,笔者通过观察102例UC患者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以探讨UC患者免疫功能状态.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根据2000年成都会议UC患者诊断标准[2],从2001至2008年来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筛选102例.其中男58例,女44例;18 ~ 73岁,平均年龄(47±26)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7±7)年.活动期77例(活动期组).轻度38例,男21例,女17例;中度21例,男12例,女9例;重度18例,男10例,女8例.缓解期25例(缓解期组),男15例,女10例.选取健康体检者31例为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25)岁.  相似文献   

5.
嗜酸乳杆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黏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黏液细胞、黏蛋白MUC2的表达,了解其治疗UC的效果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嗜酸乳杆菌(高、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美沙拉嗪)组、阴性对照(冻干赋形剂)组、模型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自由饮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7d造模,同时给予嗜酸乳杆菌、美沙拉嗪灌胃治疗。黏液组织化学(AB/PAS)法计数结肠黏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黏蛋白MUC2的表达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UC2的基因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小鼠结肠黏液细胞数、黏蛋白MUC2含量减少,MUC2的基因表达下降;嗜酸乳杆菌和美沙拉嗪不同程度增加结肠黏液细胞数量、黏蛋白含量,促进MUC2的基因表达,嗜酸乳杆菌高剂量组效果较显著。结论嗜酸乳杆菌对急性期UC小鼠有治疗作用,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嗜酸乳杆菌促使结肠黏膜MUC2的表达上调和结肠黏膜中黏液细胞数量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并总结本科自拟的三联法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价值和确切疗效。方法通过分析60例患者,特别是纤维结肠镜检查显示为首发的UC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理化检查结果来判断三联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入组60例患者中治愈15例,显效39例,6例无效,综合统计,总有效率为90%。结论我科自拟的三联法可以在对UC的保守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30例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用免疫荧光抗体法及单项免疫扩散法,分别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进行了测定。方法对其中20例患者用健脾溃结方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D3、CD8明显低于健康组,CD4在正常范围内,但CD4/CD8的比值明显上升,免疫球蛋白IgG、IgA含量明显升高,IGM则无明显变化;用健脾溃结方治疗病情缓解后CD3、CD8含量增加,CD4/CD8比值下降,免疫球蛋白IgG、IgA含量明显下降。结论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抑制性T细胞降低,B淋巴细胞增多的免疫紊乱现象,经健脾溃结方治疗后上述免疫失调得到明显纠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枫蓼提取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小肠推进实验和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肠推进率、稀便率及腹泻指数。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枫蓼提取物11.7,23.4和46.8 g·kg-1剂量组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测定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结果枫蓼提取物46.8 g·kg-1能抑制小鼠小肠推进率,显著减少番泻叶致腹泻小鼠腹泻次数,降低腹泻率和腹泻指数(P<0.05)。结肠炎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DAI评分增高(P<0.05),结肠组织中MPO活性、IL-1β、TNF-α、MDA和NO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枫蓼提取物46.8 g·kg-1组小鼠DAI评分降低29.1%(P<0.05);23.4和46.8 g·kg-1组结肠组织中MPO活性、TNF-α、MDA和NO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枫蓼提取物能改善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解痉、止泻、抗炎、抗氧化及减少炎性介质释放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梅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给小鼠自由饮水,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给予0.33 ml生理盐水灌胃,乌梅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设计剂量灌胃,每天1次,均连续给药10 d,期间进行隐血试验和观察粪便性状以及进行疾病活动度(DAI)评分;肉眼观察结合显微镜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测定病变结肠组织中SOD活性与MDA含量。结果发现乌梅中、高剂量组的小鼠无肉眼血便,可见松散大便。乌梅低、中、高剂量组的DAI均降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结肠黏膜病理改变中,乌梅高剂量组黏膜糜烂不严重,溃疡小,黏膜充血、水肿程度轻;在测定的SOD活力值中,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中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测得MDA含量中,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均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提示自由基与UC的结肠组织损伤密切相关,参考UC的病理过程,乌梅对UC有明显治疗效果,并可能通过提高病变组织的SOD活性与降低MDA含量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卫  曾婷婷 《河北医药》2024,(2):176-180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通过封闭蛋白2(Recombinant, claudin-2)表达变化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方法 选取BALB/c雌性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以及上调组和下调组,每组15只。对4组小鼠溃疡性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分析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评分情况、炎性因子、免疫细胞、巨噬细胞、claudin-2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调组、下调组mi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组miRNA表达降低、下调组升高(P<0.05);与上调组比较,下调组mi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miRNA第3 d、5 d、7 d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明显降低、下调组升高;与上调组比较,下调组miRNA表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调组、下调组T淋巴细胞的糖蛋白(CD4+)、白细胞分化抗原(CD8+)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上调组CD4+、CD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特异性标志物Foxp3的表达特点,探讨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和Foxp3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8例UC活动期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经电子肠镜活检肠黏膜组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 LPMC...  相似文献   

13.
ABX-464是由法国Abivax SA公司开发的一种抗HIV口服小分子药物,由于其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显示出很强的抗炎作用而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Ⅱa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BX-464治疗第12个月,内窥镜检查显示7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组织学改善,且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本文就ABX-464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及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白及愈疡汤大剂量组,C组为白及愈疡汤中剂量组,D组为白及愈疡汤大剂量组,比较四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白及愈疡汤组(B、C、D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中、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降低(P<0.05)。结论白及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中剂量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红细胞沉降率方面疗效显著,继续增加剂量并不能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愈疡方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抗炎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C57BL/6小鼠除正常组外,采用口服DSS造模后,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模型组均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治疗组动物给与中药灌肠,对照组给与柳氮磺胺吡啶灌肠共14d。进行结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测定及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NF-α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与模型组基本相同,治疗后治疗组的大便较成形、血便及体质量减轻较不明显,一般情况优于模型组及对照组(P<0.05)。SS小鼠结肠炎结肠组织中TNF-α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用中药治疗组则显著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NF—α表达主要见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主要集中在靠近糜烂或溃疡的周边,小血管扩张的周围,也相对增多,治疗组TNF-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愈疡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TNF-α含量。抑制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腑康胶囊的镇痛、抗炎及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方法采用甩尾法和扭体法进行镇痛作用的研究,抗炎作用采用二甲苯法及腹腔通透性法,溃疡性结肠炎用乙酸造模,灌胃给药观察治疗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肠腑康胶囊可延长小鼠甩尾时间,并可减少动物扭体次数;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乙酸性豚鼠结肠炎模型,与模型组比较,豚鼠的状态有一定的改变,溃疡面积显著减小。结论肠腑康胶囊具有一定的止痛、抗炎作用;对乙酸性豚鼠直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特异性标志物Foxp3的表达特点,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Foxp3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8例UC活动期患者和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经电子肠镜活检肠黏膜组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中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肠黏膜中Foxp3的表达。结果 UC患者肠黏膜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和Foxp3+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LPMC中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肠黏膜炎症的发生、发展,Foxp3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特异性表达因子,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苦参醇F(KSC-F)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柳氮磺吡啶,703 mg/kg)、KSC-F 50 mg/kg组(KSC-F50组)、KSC-F 100 mg/kg组(KSC-F100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连续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7 d以复制UC模型;与此同时,各药物组灌胃相应药液,每天1次,连续10 d。实验期间,观察小鼠体重变化及排便情况,并于末次给药后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观察其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检测血清和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mRNA和炎症相关蛋白[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叉头框蛋白O1(FOXO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等]的表达水平。结果 KSC-F能缓解UC小鼠的体重减轻和结肠组织病变;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中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调节性T细胞与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水平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各炎性因子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0d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的11.1%,但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与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机体自然感染病原体后诱导的记忆性T细胞和B细胞介导了针对病原体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其中一小部分记忆T细胞会驻留在宿主特定组织,成为非循环的淋巴细胞,被称为组织驻留记忆性T细胞(tissue-resident memory T cell, TRM)。TRM主要有CD4和CD8两种,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可产生细胞因子和/或具有杀伤功能,当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后,TRM快速反应启动全身性免疫应答,为宿主提供长期保护。此文就不同病原体感染所诱导的CD4 TRM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疫苗类型、佐剂和免疫途径等方面讨论CD4 TRM用于设计新型疫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