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祺  王秀  杜丽娜 《药学学报》2022,(3):658-669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限制了大部分药物的脑靶向递送,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疾病有效治疗。外泌体作为细胞衍生的纳米囊泡,可参与物质的细胞间运输、介导细胞间通讯和调节机体生物功能等,具有低免疫原性、低毒性及可天然跨越BBB的优点,在脑靶向递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括了外泌体分类、来源、脑靶向递送机制及其在脑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多种细胞可分泌外泌体,外泌体含有丰富的内容物(包括蛋白质、脂质及核酸)。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可介导细胞间物质传递与信号转导,参与细胞增殖与凋亡、迁移与分化、肿瘤侵袭与转移、炎症反应等过程。研究表明,外泌体可参与多种肺部疾病的病理进程,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可以作为肺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新靶点。因此,外泌体在肺部疾病中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3.
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以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为特征,发展至终末阶段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间充质干细胞(MSC)对ALI有较好疗效,其释放的外泌体(EXOs)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是细胞间通讯的主要载体,在细胞间转运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核酸及蛋白质,从而改变受体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EXOs)具有抗炎、抗细胞凋亡及促进组织修复及再生等作用,是治疗ALI的新靶点。本文主要对MSC-EXOs在ALI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探讨MSC-EXOs治疗ALI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种,作为特殊的细胞间通讯介质,携带蛋白质、核酸及脂质等,在生物体内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内源性纳米囊泡,外泌体具有体循环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组织和细胞的特异性靶向等优点,是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外泌体为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支持,同时作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安全、特异性强的内源性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外泌体的产生机制,对其提取分离方法特点进行总结,并围绕外泌体在免疫和炎症相关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应用机制进行讨论,以及作为药物载体的工程化修饰和主动靶向药物递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及提取,从而为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非肿瘤环境下可通过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调节蛋白及促进组织功能恢复等方式参与机体的调节功能,在缺氧、脂多糖及转染等外源诱导作用下可干预干细胞分泌外泌体的功能及外泌体的分泌作用。而在肿瘤环境下,多数研究报道干细胞外泌体具有促肿瘤的作用,而通过基因转染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发病机制复杂,与炎症反应、神经元凋亡等因素相关。外泌体因可改善神经通讯发生、促进神经元以及髓鞘突触的发育、重构神经血管单元和保持神经系统的稳态,成为治疗脑I/R损伤的研究热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脑I/R中发挥不同作用,急性脑梗死患者来源的外泌体可导致脑损伤加重,而正常干细胞或神经系统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在损伤发生后阻止相关神经细胞凋亡和改善炎症反应等。本文简述外泌体在脑I/R损伤中的作用,并以不同细胞来源(包括干细胞、神经系统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的外泌体进行分类,对外泌体在脑I/R损伤中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可能的治疗手段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发疾病,临床传统治疗手段效果相对有限,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脑卒中治疗新模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因其独特的脂质双层结构,通过携带一定的生物信息来参与细胞间通讯,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间起重要作用。本文从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角度出发,概述了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分离与提取方式和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与应用。重点介绍了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后促进神经血管重建、调节免疫炎性反应、促进运动功能恢复3个方面的主要作用和当前研究现状。最后,对神经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未来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由细胞释放的一种纳米囊泡,包括心肌细胞、肝细胞及多种干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都会释放外泌体。外泌体在细胞间起着通讯作用,它携带着信使RNA、微RNA和蛋白质参与了几乎所有病理生理过程。组织细胞损伤后释放的外泌体能通过触发炎症、激活成纤维细胞等途径启动修复和(或)再生反应,导致组织纤维化。而干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则能通过促进细胞存活、减少细胞凋亡等途径减轻组织纤维化。本文综述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对几种常见组织纤维化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外泌体是一类由各种类型的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nm的细胞外囊泡。外泌体由脂质双分子层膜和膜相关蛋白组成,并含有胞质成分,如mRNA、miRNA和蛋白质。外泌体可以与靶细胞的膜结合或融合,从而将表面蛋白和胞质成分输送到细胞中。外泌体通过将其生物活性物质转移到远处的细胞,参与细胞间的通信,并被认为可以调节受体细胞中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外泌体与许多应激条件,如缺氧、衰老和癌基因激活等有关。目前外泌体可以通过差异离心、过滤加离心、免疫亲和或排阻色谱、聚合物沉淀和微流体技术等方法从细胞培养基或体液中分离出来。但不同来源外泌体的保存条件尚未确定,保存条件对外泌体的稳定性及后续实验研究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就适宜外泌体保存条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取并鉴定膀胱癌BIU-87和T24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检测膀胱癌细胞来源外泌体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共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验证膀胱肿瘤通过外泌体在微环境中传递PD-L1和B7-H4.方法 体外培养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和T24细胞,超速离心法提取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泌体大小及形态,BCA蛋白定量法测定外泌体蛋白浓度,蛋白质印迹法(WB)鉴定两种膀胱癌细胞的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和CD9,检测膀胱癌细胞来源外泌体PD-L1 (exo-PD-L1)和外泌体B7-H4(exo-B7-H4)的表达.最后,将膀胱癌细胞外泌体分别与膀胱正常上皮SV-HUC-1细胞共培养48h后,RT-PCR和WB分别检测SV-HUC-1细胞中PD-L1和B7-H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BIU-87和T24细胞上清外泌体总蛋白浓度分别为1.88 μg/μL和1.84μg/μL,总质量分别为169 μg和166 μg.TEM观察外泌体直径为30~150nm的膜性囊泡,呈典型的"杯盘"形态.两种膀胱癌细胞上清液均检测出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及CD9.且两种膀胱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均携带PD-L1和B7-H4.当膀胱癌BIU-87和T24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分别与SV-HUC-1细胞共培养后,后者PD-L1和B7-H4的mRNA表达阴性,两者蛋白表达阳性.结论 成功提取并鉴定了膀胱癌BIU-87和T24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均携带PD-L1和B7-H4,且膀胱癌细胞释放的外泌体能在肿瘤微环境中传递PD-L1和B7-H4,可开展后续膀胱癌来源exo-PD-L1和exo-B7-H4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外泌体是具有脂双层膜的细胞外囊泡,其通过携带丰富的微小RNA(miRNA)等生物分子传递信息,是细胞间通讯的关键介质。外泌体通过参与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损伤、心肌纤维化等过程来影响各种心肌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心肌的损伤和修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近几年发现的外泌体在各种心肌疾病中的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免疫的肠道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衍生的囊泡状纳米颗粒,其介导了一种新型的细胞间通讯方式,在IBD的发生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胞分泌型mRNA和microRNAs(miRNAs)可随着外泌体在细胞间进行功能转移,并被送入受体细胞作为内源性miRNAs发挥作用,同时调节多个目标基因或信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泌体等外囊泡介导的细胞间通讯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宿主细胞通讯参与了IBD发生、发展相关的病理状况。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外泌体在细胞间通讯的方式作用,并详细讨论外泌体在IBD的发病机制、病情进展、治疗诊断中的作用以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刘洪霞  唐荔  尚观胜 《安徽医药》2022,26(3):425-428
肺癌是当今致死率较高的癌症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外泌体是肿瘤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内容物包括蛋白质、脂类物质、mRNAs、微小RNA(microRNAs)等.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中其他细胞均可以向细胞外基质中释放外泌体,进而参与调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外泌体可体现其来源细胞的部分重要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4.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膜微粒,能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外泌体参与调控细胞的生理活动,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细胞外囊泡,外泌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AS相关细胞(免疫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A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可以选择性靶向和下调致病基因,在治疗人类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方面具有很大前景.为了增强siRNA递送系统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许多载体已被广泛研究.外泌体存在于机体内源性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主动靶向性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潜力的siR...  相似文献   

16.
外泌体是一种活细胞产生的直径为40~150 nm微小囊泡,通过携带的蛋白质、脂类、RNA等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因不同生理状态下产生的外泌体作用不同,现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另外,外泌体作为内源性的天然纳米材料,在药物的递送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外泌体能更好地应用于各领域的前提是产量和纯度有所保证。因此,该文就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外泌体为一种天然的药物递送系统,在介导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具有低免疫原性、天然靶向性等优点.不同来源的外泌体中复杂的内容物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外泌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参与了细胞间的物质与信息传递,在呈递免疫信号,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调控肿瘤微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重点介绍外泌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载药策略(主要包括膜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理和炎性微环境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能否通过外泌体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h UC-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h UC-MSCs。IFN-γ模拟体内炎性微环境,以未预处理为对照,分别提取外泌体,得到Nor-h UC-exo和IFN-γ-stimulated h UC-exo,分析其浓度及粒径分布等特征、并鉴定表面标记蛋白CD63的表达。采用h UC-MSCs、Nor-h UCexo、IFN-γpretreated-h UC-MSCs、IFN-γstimulated h UC-exo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5 d后,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增殖、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 h UC-MSCs高表达CD73、CD44等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IFN-γ刺激前后外泌体粒径无明显变化,但IFN-γ刺激后分泌量和CD63增加(P<0.05)。CFSE染料示踪结果显示,h UC-MSCs来源的外泌体抑制PBMCs增殖(P<0.01),且IFN-γ刺激后明显提高外泌体的免疫抑制能力(P<0.01)。在活化T细胞中,IFN-γ-stimulated h UC-exo组Treg比例(11.53±0.88%)与IFN-γpretreated-h UC-MSCs组(7.54±0.50%)(P<0.05)、Norh UC-exo组(6.60±0.56%)(P<0.01)、对照组(3.87±0.73%)(P<0.01)相比升高。结论 h UC-MSCs可通过分泌外泌体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在炎症因子刺激下h UCMSCs分泌的外泌体明显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h UC-exo可能是潜在的免疫抑制载体。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是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ESRD)发生的原因之一。外泌体是由细胞产生并存在于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EV),含有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多种生物分子,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对外泌体的研究为糖尿病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故将对外泌体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做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泌体介导的miR-139传递对卵巢癌顺铂(c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分别提取卵巢癌cDDP敏感细胞及耐药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的丰度,qPCR定量检测miR-139水平,MTT检测cDDP敏感细胞、miR-139敲低敏感细胞源性外泌体对耐药细胞cDDP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卵巢癌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存在大量椭圆形或圆形、粒径50~100 nm且高表达外泌体标志因子Alix、CD63、CD9的囊状结构。相较于卵巢癌cDDP耐药细胞源性外泌体,cDDP敏感细胞源性外泌体中miR-139的丰度更高,且将cDDP敏感细胞源性外泌体与耐药细胞株共同孵育可增强后者的cDDP敏感性,而下调外泌体中miR-139的表达可削弱其对耐药细胞的cDDP敏感性诱导作用。结论卵巢癌cDDP敏感细胞可通过外泌体传递miR-139,增强耐药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