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联合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RA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急性RAE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急诊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抽栓联合CDT治疗,溶栓后24 h复查DSA造影,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血流恢复满意后拔除溶栓导管,否则继续溶栓至48 h,复查造影后拔除溶栓导管。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予抗凝治疗,观察出院后1、3、6个月门诊随访结果。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治疗,复查造影显示肾动脉主干完全再通,肾动脉主要分支仍可见充盈缺损;CDT 24 h后无明显血栓残留和狭窄,拔除溶栓导管。24 h内患者腰痛或腹痛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期间未发生肾脏坏死、脏器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随访至6个月时患者肾动脉血流通畅、肾功能正常。结论 AngioJet机械抽栓联合CDT可迅速清除肾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动脉血栓形成,快速恢复肾脏血供,治疗急性RAE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和血栓内置管溶栓治疗急性SMA血栓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股动脉穿刺置管造影明确诊断SMA血栓栓塞患者8例,取栓并将导管头端埋入血栓内溶栓,术后保留导管接微量泵继续缓慢溶栓。结果4例溶栓治疗成功;3例小肠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加端端吻合术,3例中2例痊愈,1例术后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例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SMA栓塞的位置和肠管缺血范围,早期血栓内置管取栓加溶栓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影像特征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SIDSMA中的可行性及疗效.结果 6例患者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呈双腔样改变,管腔内可见撕裂的内膜片,其中2例假腔血栓形成,6例肠壁均强化较好,无肠坏死征象.3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2例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1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经治疗后6例患者腹痛均缓解,其中5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2个月后腹痛加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对有症状的SIDSMA患者,CTA检查能明确诊断并分型;血管内介入治疗SIDSMA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SakamotoⅡ、Ⅲ、Ⅳ患者建议行DSA造影并酌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7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CTA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CT血管造影显示SMAE主要征象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和其分支截断以及管腔内充盈缺损17例,其中主干和其分支截断(完全栓塞)3例,腔内类圆形充盈缺损(不完全栓塞)14例。栓子近心端距SMA开口(4.0±1.3)cm,栓子长度(3.8±0.6)cm,栓子位于结肠中动脉和第一第二空肠远侧的肠系膜上动脉主干12例,远段主干及分支5例。次要征象SMA水肿模糊9例,局部肠壁不强化或强化减弱4例,小肠肠管扩张积气积液4例。结论 MSCTA检查SMAE病变可直观地显示栓塞形态位置、累及范围及梗阻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透析用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50例患者发生的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股动脉插管行上肢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先用泥鳅导丝行血栓闭塞段导丝穿通术,然后经导管团注尿激酶25万u,如果血栓不能完全清除则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 d,置管溶栓治疗后24、48、72 h行造影复查,如血管造影显示血栓完全溶解则终止溶栓。结果 67例次急性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中,8例次经过尿激酶团注治疗透析道恢复通畅;在置管溶栓后24、48、72 h造影复查时分别有34例次、18例次及5例次显示血栓完全溶解而停止溶栓治疗;2例次溶栓治疗失败。所有病例在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微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大面积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溶栓治疗的动态CT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溶栓治疗前后CT征象的动态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4例急性大面积PTE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后以及抗凝治疗随访中的CT表现,对比分析溶栓治疗后2周不同形态栓子的疗效。所有患者分别于溶栓后2周、1个月和3个月后行CT复查,其中8例患者还于治疗后24h行CT复查。结果14例PTE患者共观察到肺动脉血管294支,其中176支肺动脉受累(599%)。溶栓治疗后24h行CT血管造影(CTA)复查的8例患者中1例左肺动脉干栓塞加重,1例左下肺后基底段新出现栓塞;4例肺内片状模糊影和胸腔积液加重,1例新出现胸腔积液。2周后复查栓塞肺动脉中14支中心充盈缺损完全溶解,19支蜂窝状充盈缺损显效13支,32支内缘隆起部分充盈缺损显效20支;63支附壁充盈缺损显效22支,33支完全充盈缺损显效15支,中心充盈缺损、蜂窝状充盈缺损和内缘隆起部分充盈缺损的总体显效率高于附壁充盈缺损和完全充盈缺损的总体显效率(P<001);1个月后复查,171支受累肺动脉完全再通(972%);3个月后复查173支完全再通(983%)。结论CT对诊断PTE、估计栓子新鲜程度以指导治疗和制定复查期限等有重要价值,中心型充盈缺损、蜂窝状充盈缺损和内缘隆起部分充盈缺损是提示新鲜血栓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TIPSS)途径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6例诊断为门静脉(PV)和肠系膜静脉(SMV)广泛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经TIPSS途径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厌食等。腹部体检有压痛,均无明确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经B超、增强CT检查和直接PV-SIV造影确诊为本病。溶栓方法:穿刺PV分支成功后插入导管做PV-SMV造影,确定诊断及了解栓塞范围,抽吸及捣碎血栓,间断将尿激酶经多侧孔导管注入PV和SMV清除大部分血栓后,保留多侧孔导管于SMV内持续溶栓3~13天。术后药物抗凝治疗6个月左右。此间,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影像学变化。结果 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PV和SMV有血流通过,腹痛、腹胀和腹泻症状逐步缓解。经留置于SMV的导管造影显示,PV和SMV主干及主要分支血流通畅,3例门静脉的肝内少数分支有残留血栓,但无明显症状。随访4个月至3年,除1例死于外科手术并发症外,其余5例患者健在,无血栓复发证据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 经TIPSS途径介入溶栓治疗急性PV和SMV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近期及中远期疗效均好。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M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证实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VR、MIP、MPR、CPR)进行肠系膜血管成像,观察肠系膜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2例,MMSCTA及DSA示SMA充盈缺损;SMA血栓形成1例,MMSCTA及DSA示SMA主干呈长条状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9例,MMSCTA示SMV充盈缺损7例,2例不显影;胰腺癌侵犯SMA、SMV者13例,MMSCTA示肠系膜血管被包埋,血管狭窄中断;SMA主干或分支狭窄伴软斑形成7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性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顺行介入置管溶栓在开通血液透析造瘘管阻塞中的疗效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患侧肱动脉顺行插管,先行导丝、导管松解、碎裂血栓,再行造瘘管置管溶栓,术中团注10万U尿激酶,再以微泵2万U/h维持溶栓,狭窄处行球囊成形术,并分析不同时期血栓介入开通的疗效。结果:23例经介入置管溶栓及球囊成形后22例开通,开通率达95.6%,血栓形成时间<48h者21例,24h内溶通21例(100%),尿激酶用量在(22~70)万U;血栓形成时间>48h者2例,1例部分溶通,以球囊扩张后开通,1例溶栓超过48h后出现肌间血肿,放弃溶栓。结论:经肱动脉介入顺行碎栓、溶栓在维持血透管通畅方面安全、有效、简便而且微创。尤其在血栓形成时间<48h中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1例症状性SA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腹部增强CT和CTA检查显示15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脾动脉夹层。5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16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ESP)治疗患者中2例行ESP联合肠切除术,2例行置管溶栓联合ESP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随访2~74个月,平均19.1个月。 ESP治疗患者腹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CTA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术后3个月因脑卒中死亡。结论症状性SAD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CTA检查能确诊大多数病变,但要注意不典型表现;ESP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