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DSA证实和(或)有典型CT表现的SISMAD患者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SCTA检查.采用Yun分型.依据CTA,结合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分析SISMAD影像特征,并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结果:11例中Yun Ⅰ型1例,Ⅱb型8例,Ⅲ型2例.CTA清晰显示撕裂内膜11例,内膜破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夹层累及SMA主干及分支.MPR与CPR对初始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分别为90.9%、100%、100%,VR与MIP对初始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54.5%和27.3%,而对内膜瓣与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45.5%.结论:MS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SISMAD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MPR及CPR对破口显示率优于MIP,而对内膜瓣及真假腔显示率优于MIP及VR.  相似文献   

2.
王礼同  李澄  罗志刚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7):765-76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次(8例)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观察夹层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累及长度、假腔内血栓、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狭窄、内脏有无缺血及梗死。结果:MSCTA图像清晰,均清楚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腹腔干夹层累及脾动脉2例,右肾动脉夹层、左肾动脉夹层、脾动脉夹层及腹腔干夹层各1例。横轴面CT、MPR及CPR图像均可显示夹层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显示内膜破裂口4例、假腔内血栓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7例;MIP、VR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剥离内膜片4例,内膜破裂口3例;SSD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可作为诊断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礼同  李澄  蔡玉建   《放射学实践》2013,28(7):779-78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CTA征象及其对SISMA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ISMAD患者横轴面及后处理CT图像,观察破裂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累及范围、分支是否受累、假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真腔狭窄、肠管有无缺血、有无肠系膜水肿等,并根据Sakamoto分型方法对SISMAD进行分型。结果:所有病例的CTA图像清晰,能清楚地显示SISMAD破裂口、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及累及范围等。SakamotoⅠ型12例,假腔近端及远端各有1处破裂口,假腔内充盈对比剂,3例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真假腔之间为线样剥离内膜片;SakamotoⅡ型2例,假腔仅有一处近端破裂口,1例假腔内血栓形成,对比剂仅在破裂口处呈杵状充盈;SakamotoⅢ型3例,内膜溃疡样破裂口,对比剂呈结节状充盈,由真腔突入假腔,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偏心性狭窄;SakamotoⅣ型3例,假腔内完全由血栓占据,真腔狭窄。MPR、CPR显示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各1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3例、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MIP、VR显示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各12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11例,真腔狭窄9例。结论:CTA能直观地显示SISMAD,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20排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20排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影像表现进行Yun分型。结果 320排CT可直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清晰显示掀起的内膜瓣,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12~41mm),夹层长度为21~128mm。后处理图像MPR、MIP、VR对于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有着更为直观的显示。SISAMD尚有一些间接征象,如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增粗,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等。影像分型对于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依据Yun分型,本组病例:I型4例,IIa型4例,IIb型1例,III型0例。结论 320排CT能准确提供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A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ric artery disection,SISMAD)的显示方法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A诊断SISMAD的患者资料8例,总结及优化扫描方案,采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结果共诊断SISMAD 8例,SISMAD起止的长度在10~75 mm之间;夹层发生的部位7例靠近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段,其中3例发生于SMA近心端距SMA开口处约10~30 mm;1例起于发出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后。发现3处及以上破口的SISMAD 5例,发现2处破口1例,发现1处破口2例。部分假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SISMAD涉及的多种病理改变64排128层螺旋CTA均可清楚显示,可作为诊断SISMA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源性急腹症(acute abdomen caused by vascular lesions,ABCVL)的64排螺旋CT平扫及CTA表现.方法 国顾分析9例经影像及临床证实ABCVL的CT平扫及CTA表现.结果 肝总动脉瘤伴部分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伴血栓形成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左肾动脉分支梗死1例,肠系膜动脉扭转2例,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64排CT三维后处理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腔大小及形态、肠系膜动脉扭转情况、血管腔内低密度血栓,伴随渗液、腹腔积血等情况.结论 腹部CT平扫的某些征象可提示ABCVL;64排螺旋CTA成像可明确ABCVL的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ABCVL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螺旋CT扫描技术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3例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进行MPR或三维重建。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以观察到真假腔内膜片、破口位置及主动脉壁钙化。MPR及三维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类法,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2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较好的影像方法,其多种后处理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AA)术前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术前对2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利用原始数据行MPR重组,比较原始横轴位图像与MPR图像显示DAA的情况。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均可显示真假腔形态、大小,显示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9例。MPR图像上也均可显示真假腔形态、大小,显示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18例。21例均能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 MPR能显示DAA剥脱的内膜瓣片破口位置,可对夹层动脉瘤明确分型,是术前评价DAA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CTA)在支气管扩张引起咯血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60例临床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致咯血者行CTA,其中10例同期进行数字减影(DSA)检查.对原始图像采用多平面/曲面重组(MPR/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显示支气管动脉.结果 50例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5例发现非支气管源性动脉.行DSA检查者,与CTA结果一致.结论 64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可作为咯血患者观察支气管动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平扫图像上观察内膜钙化的移位、主动脉直径扩大、心包和/或纵隔积血、胸腔积液/血。并对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的平扫征象进行统计学比较。CT增强图像上观察低密度的内膜瓣、破口(入口和再入口)、真假腔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CT平扫观察到钙化的内膜瓣移位9例(42.9%),主动脉直径增宽8例(38.1%),心包和/或纵隔积血8例(38.1%),胸腔积液/血5例(19.0%)。CT增强扫描对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21/21),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100%(21/21),对破口的显示率为85.7%(18/21)。8例(38.1%)弓上血管受累,5例(19.0%)内脏血管受累。结论: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较好的显示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瓣及破口,并且可以显示主要动脉受累情况,为外科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