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IS)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IS患者应尽早开始阿司匹林治疗.噻吩吡啶类药物及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 a受体抑制剂等单药用于急性I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可能的风险尚需进一步研究.对无法采用华法林治疗的高危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是当前比较推崇的补充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有效治疗药物不多。循证医学证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之一,由于吕梁地区处于较贫困落后地区,医生和患者及家属对其认识尚不普及,其规范化应用程度不够,临床研究较少。我们对2010年1月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358例临床完整资料,根据患者首发后3年内是否再次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n=197)和未复发组(n=161),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对可能诱发患者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冠心病、吸烟史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冠心病、吸烟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方式均为二级预防后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受教育程度是二级预防后脑梗死复发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冠心病、吸烟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方式均是影响脑梗死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受教育程度是其保护因素,因此临床应规避上述风险因素,加强对患者二级预防的相关健康教育,并针对年龄较大、合并冠心病及受教育程度较低患者建立频繁随访机制,定期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及二级预防教育,以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的动脉硬化疾患尤其冠心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美国每年新发的急性心肌梗死(NI)患者约150万、死亡率约占30%、存海参患者在随后5年内遭遇心血管事件的几率大约是80%,死于这些事件的机会则是其他人的2倍。因此预防冠状动脉和其他动脉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06~2020-01本院83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以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42例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损伤程度(NIHSS)、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78.05%(32/41)(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FBG、2hPG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3/42)与对照组2.44%(1/41)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提高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控制血糖控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糖、应用硝酸酯剂、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根据两组患者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心脏缺血事件15例,其中住院10例,斑块脂质含量(70.74±11.82)mmol/L;观察组发生心脏缺血事件6例,其中住院3例,斑块脂质含量(50.45±11.5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疗效显著,能预防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降低斑块脂质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9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血小板治疗,试验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纤维蛋白原(FIB)、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FIB(3.85±0.58)g/L高于对照组的(2.86±0.25)g/L,NIHSS评分(8.29±0.12)分低于对照组的(9.28±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1,P=0.517>0.05);治疗后,对照组MBI评分为(78.15±4.58)分,试验组为(88.61±2.80)分,试验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天津市新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二级预防期间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与持续性,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30%随机抽样数据库,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有过≥1次以ACS为主要出院诊断(ICD-10:I20.0,I21,I22),出院后30 d内有≥...  相似文献   

9.
张雁  桑艳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78-179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分层管理的预防性药物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自2007年至2011来我院就诊的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儿,随机分成治疗和对照2组,每组80例,治疗组根据分层在常规性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则仅给予常规性病因治疗。在其第一次发病住院治疗出院后,治疗组继续保持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则不采取药物口服治疗。并进行随访,收集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中,治疗组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年后的生活能力,治疗组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的分层管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二级预防中效果确切,适合临床治疗和推广应用。但也有需要注意的事项,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确保合理用药,以期解除患者病痛,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文颖  谢立 《中国药房》2014,(22):2086-2089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的角色。方法:通过对比国外最新有关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临床研究,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限制、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临床试验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从国外最新的几个临床研究来看,未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结果与冠心病缺血事件有显著的相关性。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推荐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仍需要等待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目前,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不断增多,总结主要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合适的方案,可使患者得到最佳获益。本文就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上海医药》2008,29(12)
脑卒中是世界第三大致死疾病,因其复发导致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更为严重。国内神经内科领域的部分专家强调,公众要高度重视卒中的二级预防,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切实预防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TEG)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CIS患者,随机分为TEG组与常规组,每组43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TEG组接受TEG指导下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血小板计数(PLT)、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及二...  相似文献   

14.
英勇 《华夏医药》2008,3(5):324-326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人口的老龄化,目前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人群监测资料显示,不论城市或农村,中国近年脑血管病在全国死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或第二位,农村在20世纪90年代初脑血管病死亡列第三位,90年代後期升至第二位。国内完成的17个城市和21个省的农村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巨大危害在于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目前,糖尿病血栓性事件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其中血小板功能异常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监测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对治疗效果的监测往往体现在对血小板功能的监测上,本文总结了临床常用的监测血小板功能的试验,介绍了一些新的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2004年公布的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指出,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25%,并推荐将阿司匹林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所有效益风险比良好的临床情况,确保阿司匹林在那些已知会获益的人群中得到广泛、适宜的应用。但共识同时指出,近期的调查发现,许多可能会获益的患者并没有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在此次ESC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8.
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76例,按照随机化分组设计将两组患者分阿托伐他汀组(A组)与普伐他汀组(B组)。2组均接受西洛他唑(培达)治疗,每日加入0.9%生理盐水2 mL进行皮下注射,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1,B组口服普伐他汀40 mg.d-1,每日1次,2周为1疗程,对比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以及下肢血管病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及TNF-α无显著差异,A组效果优于B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此外A组的间歇性跛行和麻木疼痛有了明显减轻。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下肢血管病变效果较好,机制可能是因为改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对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脑血栓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治疗法。治疗组采用的是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后,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关指数控制上较常规治疗法具有较大的优势。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