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MSCTU)在肾盂和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年间临床资料完整的肾盂和输尿管疾病患者46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排泄期图像进行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获得完整的尿路影像。结果46例中,肾盂和输尿管结石16例,先天畸形12例(包括重复肾盂输尿管、腔静脉后输尿管、肾盂输尿管交处狭窄、额外肾),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肾盂、输尿管癌7例,膀胱癌累及输尿管4例,外压性病变2例。结论MSCTU对肾盂和输尿管疾病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搜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癌12例,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X线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因、X线、CT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病因诊断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采用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尿路造影,CT检查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阻梗16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的连接部形态特征及尿路积水情况。结论:尿路造影结合CT检查是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病因的重要手段,对病因定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治疗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次团注技术对迷走血管压迫所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的诊断价值. 方法 52例UPJO患者采用分次团注技术扫描,观察有无迷走血管、迷走血管的起源及其与UPJO之间的关系,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 结果 52例患者中,CT怀疑14例为迷走血管压迫所致,其中10例为左侧副肾动脉,1例为起源于左肾动脉的卵巢动脉,1例为右侧副肾动脉,2例为左侧性腺静脉,均与手术病理相吻合,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结论采用分次团注技术能准确对迷走血管压迫所致的UPJO患者做出病因诊断,以指导手术,并且减低了患者所接受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PUJ)梗阻是原发性肾积水的最常见病因[1],导致PUJ梗阻的原因很多,以往由于检查方式选择不当等原因,常不能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现将我院自1990~2004年经手术证实的PUJ梗阻15例分析报道如下,以加深对本症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11例,女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在诊断输尿管梗阻性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输尿管梗阻性疾病265例,均行VCTU检查,对获得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 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分析.结果 265例中,输尿管结石213例,先天畸形23例,输尿管炎性病变6例,输尿管癌11例,邻近器官疾病压迫输尿管10例,输尿管瘘2例,以上病例均经手术或输尿管镜或临床证实,VCTU的诊断正确率为99.2%(263/265).结论 VCTU通过VR、MIP、MPR、CPR后处理能清晰显示输尿管扩张的整体形态,明确梗阻部位、病变性质、病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静脉尿路造影(IVU)无法明确输尿管梗阻原因时,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泌尿系成像技术对输尿管梗阻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经IVU显示为不明原因输尿管梗阻患者即刻接受MSCT平扫,将所得数据资料传至工作站,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表面遮盖显示(SSD)或容积重组(VR)等后处理技术,重组泌尿系三维立体图像。结果:40例IVU无法明确输尿管梗阻原因患者中采用MSCT轴面结合三维重组图像能从多个角度清楚地显示尿路全程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并显示输尿管梗阻部位的状况,MSCT尿路造影(MSCTU)可很好地弥补IVU检查的不足。结论:与IVU比较,MSCTU图像清晰,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使输尿管病变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及尿路成像(MSCTU)在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UPJO患者的MSCTA及MSCTU影像资料,利用多种后处理重组技术(MPR、CPR、MIP、VR)进行重组。结果:16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中,梗阻位置全部诊断正确。梗阻原因诊断为输尿管息肉1例,血管压迫3例,炎性狭窄12例。术前诊断与手术探查及病理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U和MSCTA可作为UPJO术前评估的常规方法,在诊断引起UPJO的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兆建 《空军总医院学报》1995,11(2):116-117,105
肾孟输尿管连接部(Ureteropelvicjunction,UPJ)梗阻(以下简称UPJ梗阻)为原发性肾积水最常见的原因[1]。文献对其病因、病理学特征及手术治疗的选择已有较多的论述[1,2],而有关临床影象学论断的报道较少。现收集我院资料完整的23例,着重分析、讨论影象学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影象学诊断的认识。临床资料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为7个月至57岁,其中35岁以下19例。临床表现:8例无任何泌尿系疾病症状,仅为体检时发现。在有症状的15例中,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患侧腰部胀痛,其中1例疼痛与大量饮水有关;2例伴肉眼血尿;3例小儿患者均…  相似文献   

10.
1996年6月~2004年6月,我科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rction,UPJO)患者9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97例,男75例,女22例,年龄5~52岁,平均21岁。发病位置左侧70例,右侧24例,双侧3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或不适者61例,肉眼血尿5例,腹部肿块10例,偶发者21例。本组中合并泌尿系感染5例,合并肾结石17例。1.2诊断方法97例行B超检查,70例CT检查均提示患肾不同程度积水。腹部平片(KUB) 尿路造影(IVU)检查97例,肾盂肾盏显影延迟89例,8例未显影行MRI水成像明确诊断。68例因输尿…  相似文献   

11.
儿童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儿童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资料与方法 33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经皮肾造口施行球囊扩张输尿管成形术(1例植入支架),而后结合影像学,尿动力学,肾功能检查以及临床症状等指标评价近、远期疗效。结果 术后近期肾盂压力较前显著下降,造影显示梗阻改善,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1—7年随访临床症状消失27例(82%);症状明显改善4例(12%);2例(6%)症状无改善改行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体表无瘢痕等特点,对儿童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的疗效稳定而持久。  相似文献   

12.
多排螺旋CT纵剖面重建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纵剖面重建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Lightspeed16螺旋CT机,对34例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病人进行轴位面扫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纵剖面重建。所有病例除2例腹膜后淋巴管转移致输尿管受压外,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34例患者中,输尿管结石22例,输尿管炎症2例,输尿管癌3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3例,输尿管囊肿1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压迫输尿管者2例。CT纵剖面重建可显示输尿管腔内结石22处,输尿管管壁增厚者5例。增强扫描的5例病人中,CT值增加约20~35HU,延迟扫描18例表现为轻度积水,6例表现为中度积水,2例表现为重度积水,1例无积水。结论纵剖面重建图像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的X线表现及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0例经IVP及逆行造影 ,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病例的有关资料。结果 :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的病因比较复杂 ,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机械性和动力性等。本组病因 11种 ,占前四位的依次是炎性狭窄 ,先天性发育不良 ,迷走血管压迫和纤维索带压迫 ,例数在 5例以上 ;其它 1~ 4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造成的肾积水程度多较重 ,绝大多数为Ⅲ° Ⅳ° ,肾功能不同程度损害。结论 :逆性肾造影可作为静脉肾盂造影或大剂量静脉滴注肾造影检查肾脏显影不满意的一个常规检查方法 ,以明确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情况 ,可给临床提供较准确的病变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老年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老年肠梗阻患者MS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30例行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结果:MSCT准确显示肠梗阻的病例为100%.3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28例手术结果与MSCT表现相符,包括肠道肿瘤15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腹外疝2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炎性作用引起的肠梗阻3例.结论:MSCT对老年肠梗阻的程度、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的诊断有重大意义,可作为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后重组技术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MSCT检查发现的22个PAD,均经手术或内镜证实。MSCT检查前患者禁食6~8h,扫描前1h口服400ml水充盈胃肠道。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0.625mm薄层重组,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结果22个PAD直径为0.8~5.0cm,均位于十二指肠系膜缘,表现为胰头右后方囊袋状影,与胰头交界处边缘锐利。7个憩室内有液-气平面,11个表现为单纯气体影,4个表现为筛板状或网格状结构。7例合并胆管扩张,1例合并胰管扩张,1例合并出血。结论MSCT后重组技术有助于对PAD的诊断,明确PAD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有助于同十二指肠内气体及十二指肠球部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MSCT 对肠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肠石性肠梗阻的 CT表现。结果:17例患者中共有结石23枚。肠梗阻17例(17/17),肠石形态为类圆形6枚,长条状10枚,不规则型7枚,均表现为小肠粪球征。9枚位于上消化道,14枚位于下消化道。1例伴有肠系膜旋转。3例伴有肠系膜密度增高。6例肠壁增厚,3例增强肠壁强化减弱。3例伴有腹水。结论:MSCT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及临床资料,可以对肠石性肠梗阻作定性、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tumors,IPMT)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10例IPMT患者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将动脉期、胰腺期和肝脏期数据传至工作站,重组成层厚0.5 mm、间距0.5 mm的高分辨率图像,行曲面重组(C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成像.分析主胰管、胰腺实质和胰腺周围血管的CT征象,并将CT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主胰管扩张7例,胰腺实质内囊性病变8例,主胰管和(或)囊性病变内结节样突起5例,胰腺周围血管未见明确动、静脉受累.CT拟诊主胰管型IPMT 2例,分支胰管型IPMT 5例,混合型IPMT 3例,与病理结果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IPMT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静脉尿路造影(IVU)后的螺旋CT平扫(IVU+CT)对上尿路疾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95例患者因临床怀疑上尿路疾病、超声(US)未能确诊而行IVU检查,从中实时选出IVU不能作明确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71例。其中65例行立即或延迟腹部CT平扫,将原始资料传递至影像工作站做后处理,获得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图像。比较IVU+CT与单纯IVU对上尿路病变的诊断能力。结果IVU+CT诊断正确62例,诊断符合率达95.4%。同期IVU检查的195例中确诊者124例(63.6%),两者有统计学意义(χ2=29.4,P<0.05)。IVU+CT对上尿路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6%、91.3%,对上尿路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2%、100%;与此相对应,IVU的结果分别为59.0%、89.7%、70.8%和43.1%。结论IVU+CT对上尿路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且相对省时省力,是对IVU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MSCT双期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涛  潘爱珍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36-103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双期MSCT征象。结果: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结肠6例。良性9例(胃7例、小肠2例),潜在恶性6例(胃1例、小肠4例,结肠1例),恶性10例(胃4例、小肠1例、结肠5例)。大部分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或内见小片状低密度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无减退,大部分良性病灶强化均匀,恶性病灶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本组患者CT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8%(22/25)。结论:MSCT双期扫描能够反映肿瘤强化特点,可准确显示GIST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