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中医择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邪在表在上,午前清晨服药最佳 病邪在上(胃以上)用催吐药因高而越之,病邪在表用发汗药因其轻而扬之。而最佳治疗时间,《内经》提出“日未出时吐之”,张仲景提出“吐时辰巳午前,宜早不宜夜”。王好古《此事难知》强调“汗不厌早”,这里的“早”乃早晚之早,即早晨上午之谓。说明发汗药午前服,催吐药清晨服为最佳时间。因此时服药可借助人体阳气上升外达之机,加强药物的上达外透之力,从而提高疗效。笔者临床治疗外感病均嘱午前服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论妊娠禁忌药在妊娠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禁忌药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历代医家对妊娠禁忌药多有争议,有的认为应绝对禁用,如《万氏妇人科》云:“孕妇有疾,必择其专门平日无失者用之。若未试之,医有毒之药,不可轻用,以贻后悔。”也有的认为妊娠禁忌药并非绝对禁用,如李东垣云:“孕妇有病,毒之无殒”,《内经》载:“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笔者参阅文献及现代药理研究,谈谈个人对妊娠禁忌药应用的看法。1 妊娠禁忌药的发展妊娠禁忌药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该书载有6种具有堕胎作用的药物。后世医家在《神农本草经》妊娠禁忌药的基础上,药…  相似文献   

3.
郭志远先生为江西名中医 ,现任井冈山医专教授。郭老认为 :药能治病 ,亦能致病 ;药治病而为药 ,药致病即为邪。药物致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用药不当 病之特性有寒、热、虚、实 ,治疗上当寒则热之 ,热则寒之 ;实者泻之 ,虚者补之。如不能正确辨明病性 ,用寒制寒 ,用热抑热 ,虚虚实实 ,必然“重加其疾” ,使小疾成顽病 ,令重疴成不起。2 用药太过 六气太过则为淫 ,用药太甚必成邪。用药过量 ,可因机体短时难以承受 ,从而导致一系列毒、副作用。如川乌、草乌 ,本为治疗寒湿痹证之良药 ,若用药过量 ,必有心烦、心慌、汗出等中毒表现 ,甚…  相似文献   

4.
文苕 《养生月刊》2014,(11):961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作为同疾病作斗争的工具,自从被认识后,它就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和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用药物治病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手段,如果人们能用调节生活、增强体质等方法调整机体与外界环境以及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关系,就没有必要去求助乃至依赖药物。先哲们早就提出了“药补不如食补”的倡导,金元时期的医家张子和指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医专病专药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专病专药是中医传统治疗的途径之一 所谓专药,是对某一病证针对性很强的药物,即今所谓的特效药。某味药对某病有特效,称之为专病专药”。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如《内经·奇病论》兰草汤(一味兰草)治消渴;《内经·经筋篇》用马膏(马的脂肪)治足趾转筋;《内经·痈疽篇》用一味菱翘(即连翘)治乳痈,以及生铁落饮(即一味生铁落)治癫狂等。在《神农本草经》中,  相似文献   

6.
药能治病,妇孺皆知;但若用之不当,药亦能致病,这就非尽人皆知了。中医学把与药物运用失当直接相关的致病因素称作“药邪”。《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提出了要严格控制有毒药物的使用时  相似文献   

7.
“风胜湿”论滥觞于《内经》,发挥于后世医家的用药实践中。水湿为病.湿胜则阳微,且易郁遏气机,风药多具宣通之性,能够升发阳气、振奋气化、疏调气机,故能胜水湿之邪。兹结合临证,  相似文献   

8.
素问异法方宜论原文:西方者,金玉之城,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在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考订:内经多言毒药,如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所谓毒药者,乃性味猛烈浓厚之药,故有大毒、常毒、小毒之分,如附子、细辛、干姜之类,其性多温,黄连、黄芩、黄柏之类,其性多寒,用之当则可治病,用之不当则可杀人,故谓之大毒之药亦可,非必皆如砒石巴豆等类之药也。考说文云:“毒,厚也。”  相似文献   

9.
王保来 《中医研究》1999,12(4):31-32
风药,习惯指羌活、防风、荆芥、天麻、蜈蚣等具有疏风祛风熄风作用的药物。而临床运用时,不独具有祛风熄风之功效,且有更广泛的作用。前贤李东垣开风药升阳之先河,创风药治疗脾胃内伤杂病,并在妇科运用中有独特见长。笔者近三十年来通过学习先贤之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用风药配伍疗效颇佳,仅举三则,供同道参考。1 疏风通督法治疗不孕症妇人不孕临床多责之肝郁、脾虚、肾虚等较为多见。《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薛立斋曰:“妇人不孕亦有六淫七情之邪损伤冲任,或宿痰淹留,传遗脏腑”。笔者常取风药味辛…  相似文献   

10.
动物肝脏在饮食疗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食同源,自古如此。许多动植物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内经》中已有药治与食疗相结合的观点:“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隋唐时代的孙思邈认为,食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措施,而是好医生必须掌握的治疗手段。他  相似文献   

11.
毒邪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毒,《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广雅·释诂》“毒,犹恶也”,所论毒者,之深之甚也,险恶深重,超态之常。中医首论毒溯及《内经》,如“毒药攻邪”、“大毒治病”、“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所论大指毒物、药物祛邪,寓治疗之意。《神农本草经》亦有“解毒”、“逐毒气”之论,亦从治法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论阴阳毒,华佗《华氏中藏经》直言“毒邪”致病,“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晋·王叔和以“内伏寒毒化温”阐述温病之成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述毒邪致病及病势趋向:“结胸者,谓热毒聚于心胸…  相似文献   

12.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3.
岳美中提出“大病宜大药”,王国三老师对之深刻领悟并加以发扬,探求出大病宜大药特征,并提出“大病还需大药医”的学术思想。所谓“大病”,系指病情复杂之疑难危急重症;所谓“大药”.则根据药物的药性及药量两方面而论。面对“大病”,要辨准病位,详察病因,细究病机,然后用“大药”应之。  相似文献   

14.
从中药的毒性、“中草药肾病”的概念和中草药的剂量三个方面,与《药邪与中草药肾病的防治》一文商榷。认为所谓的“药邪”、“药毒”之过不在于药而在于人为因素,实为“人邪”、“医邪”;“中草药肾病”的概念有以偏概全之嫌;中草药应用剂量的确定,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意临床实际疗效,摈弃以西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来研究中药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内经》毒论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内经》毒论回顾《内经》中对毒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素问》部分,共有12篇34处。大致对毒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病因之毒此所称的病因之毒,主要指六淫之毒或外毒,但也暗示有内涵更深邃的“毒”。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所论之毒当属于六淫之毒或外毒,“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的前半部分所论之毒,既属于药物之毒的范畴,也属于病因学的范畴之毒,且有更多的内涵。并指出:“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  相似文献   

16.
李霏 《河北中医》2001,23(3):193-193
引经药是指对一定经络、脏腑作用较强 ,能直达发病部位的药物 ,并可引导其它药物直达发病部位从而增强药效 ,缩短疗程。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对治疗头痛的引经药略有体会 ,兹简述如下。1 头痛按经络分类头为“清阳之府” ,五脏六腑之血气 ,皆上注于头。三阳经脉上循 ,并与足厥阴肝经交会于巅顶。倘遭六淫外袭 ,或脏腑内伤 ,常可上干头部而致头痛。故头痛不仅有外感内伤之别 ,而且有经络部位之分 ,即六经病变皆可出现头痛。头痛按经络分类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灵枢·经脉》云 :“膀胱足太阳之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 ,目似脱。”“胆…  相似文献   

17.
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经药 ,亦称“引经报使药” ,俗称“药引子” ,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 ,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 ,协同发挥最佳疗效。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 ,同时可引导其它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 ,通过配伍引经药 ,有些药物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 ,他认为取各药…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认知障碍(DCI)以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不及早防治,则易发展为痴呆,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DCI以阴虚燥热、玄府不通、痰瘀毒阻滞为病机特点,风为百病之长,夹痰、瘀、毒邪促使DCI进展。风药具有“升、散、透、通、燥、动、开玄府”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在DCI治疗中,风药升散之性助药物直达病所,配伍他药能增加活血、化痰、解毒力度,其搜风通络之性能助有形之邪消散,为DCI临床工作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凡疾病,均以阴阳为总纲。《内经》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故药物治疗补偏救弊当然也不离阴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温病以热胜津伤为主要病机,故治疗以清热救阴为基本原则,药多用苦寒清热,甘寒养阴。但每一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总是复杂多变的。温病亦是如此,诚如吴瑭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讲:“法有定而病无定,故温病不兼湿者,忌刚喜柔,预后胃阳不复,或因前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纵观《温病条辨》三焦病证治,温药的运用比比皆是,但这些温药的运用并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将有关条文汇总并细细揣…  相似文献   

20.
薛生白用甘药经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雪 ( 1 681— 1 770 ) ,字生白 ,号一瓢 ,清代吴县人。学问渊博 ,思维灵敏 ,为温病四大家之一 ,不仅留下了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湿热病篇》,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医案。这些医案 ,析病深刻中肯 ,论治紧扣辨证 ,方药自出机杼 ,而尤善用甘药 ,其宝贵经验值得深入探讨。在众多药物中 ,薛氏何以对甘药情有独钟 ?窃以为 :一是薛氏接受了《内经》及前人所提供的经验 ,如《灵枢·终始》:“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 ,泻阴则阳脱。如是者 ,可将以甘药”。《灵枢·九针》:“形苦志苦 ,痛生于咽嗌 ,治以甘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形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