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妆品卫生标准系列》自1987年颁布后,使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和检测工作进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为毒理学试验提供了依据,但某些试验指标的评价标准尚未确定。现将作者1990~1991年化妆品毒理学试验的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多次皮肤刺激试验和一次眼刺激试验,并探讨这三项试验的结果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染发类化妆品三项毒理学试验结果观察陆凌霞,蔡玟,熊习昆,梁雪梅染发类化妆品是特殊用途化妆品之一。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和一次眼刺激试验是染发类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初审阶段必须检测的毒理学常规项目,是初步评价染发类化妆品使用安全性的指标,为了解...  相似文献   

3.
染发类化妆品三项毒理学试验结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发类化妆品是特殊用途化妆品之一。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皮肤刺激试验和一次眼刺激试验是染发类化妆品安全性评价初审阶段必须检测的毒理学常规项目,是初步评价染发类化妆品使用安全性的指标,为了解染发类化妆品的不良反应,我室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50份染发类化妆品的三项毒理学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1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意义及基本内容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Safety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是应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通过毒理学动物试验和暴露人群的观察,检测评价某种化学物质的毒性及潜在健康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放市场作出取舍的决定,或提出人类的健康安全接触条件,即对人类使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作出评价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化妆品需要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探讨刘锋,勾艾莉,赵君美,麦迪娜化妆品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只重视化妆品的“卫生质量”,仅做几项卫生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对于化妆品卫生安全性鉴定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化妆品中蛋白质对皮肤产生致敏和化学物质对皮肤、粘膜等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化妆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妆品具有洁肤、护肤、美容等有益作用,如产品质量不好,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每年大约收到500封控告信。据1979年财政年度资料,控告最多的是烫发香波,占总控告数的10.4%,香波占6.5%,染发剂占5.5%。北美接触性皮炎研究组(NACDG)发现,由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病例占6%(487例),其中以变态反应性为首,约占81.6%,刺激性较小的约占16.0%,光毒性和光变态反应性仅占1.4%,其它的占1%。当然,该研究中所代表的仅仅是粗略的数字,因为只有因化妆品造成急性损害或者慢性皮肤病的消费者,才有可能统计在内。  相似文献   

7.
各个国家在化妆品安全性管理方面都制定各自的法规,其中毒理学的安全性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者拟就我国在化妆品的安全性相关因素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面采用的方法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380种防晒化妆品卫生毒理学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广东省防晒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方法]各项检验方法及评价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年版/2002年版)进行。[结果]检测防晒产品380份,不合格率为9.2%。其中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不合格率为6.3%;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为2.9%。皮肤光毒性试验均未见皮肤光毒性。[结论]部分防晒化妆品有潜在不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化学物质的毒理学研究的结果在化学品和食品、药品、农药、化妆品和消毒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采用,其结果成为制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和行政许可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卫生毒理学检验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的卫生安全性。方法对2001~2005年送检的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进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光毒性试验,各项检验方法及评价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1999年版/2002年版)进行。结果检测的229份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中,不合格率为11.35%。其中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的不合格率为3.93%,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的不合格率为5.68%,皮肤光毒性试验的不合格率为1.75%。229份美白祛斑化妆品中面膜类、按摩膏类、护肤类、美容香粉(粉底霜)类产品的不合格率分别为6.67%、12.66%、14.70%、0。结论部分美白祛斑类化妆品有潜在不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超过10万种,年产量大于1t的化学品约为3万种,其中仅有少数化学物质进行过系统的毒理学评价.化学物质的安全涉及食品、环境和职业安全等领域,其中环境化学物污染、职业环境化学物超标、食品安全等已成为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现行的动物试验体系应用于毒理学评价存在很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动物染毒剂量远远高于人实际接触;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耗资、耗时多,无法适应实际需求;无法测定化学物的混合暴露和交互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评价两种化妆品原料短期毒理学安全性,探讨测试与评价方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方法以家兔14 d皮肤连续涂抹试验、家兔眼刺激试验评价原料的急性眼刺激性与多次皮肤刺激性;以豚鼠光毒性试验测试豚鼠皮肤一次接触原料,继而暴露于紫外线照射下所引发的皮肤红斑、焦痂和水肿等毒性反应;以体外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原料的致突变性。结果 1号原料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为中刺激性;家兔眼刺激试验(不冲洗及30 s冲洗)结果为不可逆眼损伤。将其用维生素E油稀释至20%(v/v)、0.5%(v/v)后,其家兔眼刺激试验(不冲洗)结果为轻刺激性。2号原料的多次皮肤刺激试验结果为轻刺激性;豚鼠皮肤光毒试验、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短期试验测试表明1号化妆品原料有潜在的急性刺激性危害,未发现2号化妆品原料具有强皮肤刺激性、皮肤光毒性和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育发类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方法:各项检验及评价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进行。结果:检测生发育发类产品33份,眼刺激性试验均小于或等于轻刺激性;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均未见过敏;皮肤光毒性试验均未见皮肤光毒性。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系统的条件下均未呈现致突变性。但有18.2%的产品皮肤刺激性试验达中度刺激性。结论:部分生发育发类产品有潜在不安全性,应引起使用者注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内化妆品卫生标准、卫生标准体系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我国化妆品标准二维体系结构图及化妆品标准体系表,通过对体系图和体系表的构建说明及过程,提出完善我国化妆品标准体系的建议:(1)制定和颁布人体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方法标准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标准;(2)借鉴国际化妆品标准的最新修订成果;(3)确保标准体系的时效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的最新进展和基本要求,主要介绍了免疫毒理学的概念、免疫毒理学试验流程、医疗器械免疫毒性的效应、免疫毒性效应的免疫反应类型、免疫毒性反应的试验模型和方法,为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免疫毒理学评价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云南素有"花卉王国"的美称,随着经济的发展,提取工艺的进步,云南的化妆品生产企业推出了大量的以鲜花精油等作为原料的各类化妆品。且近年来,时常有化妆品引起皮肤和眼睛损害的报道~([1-2])。为了解近年来云南省化妆品的安全性,本文收集了云南省2010年-2013年化妆品毒理学检验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评价其使用的安全性~([3]。1材料与方法1.1样品2010年-2013年卫生监督部门和生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防晒类、祛斑类化妆品的质量,为化妆品的监督评审提供参考。方法: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中皮肤光毒性试验方法。结果:169份防晒类化妆品中,7份样品具有原发性刺激,皮肤光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合格率为98.8%,进口化妆品合格率略高于国产化妆品;41份祛斑类化妆品中,6份具有原发性刺激且全部是国产产品,光毒性试验合格率为100%。结论:应加强对国产防晒类、祛斑类产品的配方及市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8.
清洁类化妆品刺激性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洁类化妆品(洗发、洁面、沐浴)已成为大多数家庭和个人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由于该类化妆品的使用接触皮肤且易沾染眼睛,所以容易引发使用者接触性皮炎和眼刺激性炎症反应。现对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接受企业委托检验的151份常用清洁类化妆品刺激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元月本所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是广东省首批获得该证书的单位之一。为使今后更好地开展我省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工作,现将我们过去多年的农药毒性试验工作进行以下总结。一、农药来源:主要来源于本省10多个市县的工  相似文献   

20.
金银花茶毒理学试验及保健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一、二阶段试验项目及标准对金银花茶进行了毒理学试验,并结合药理研究结果提出了安全性和保健作用评价意见,认为金银花茶安全无毒,具有清热解毒、抗菌、增强免疫、助消化之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