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涎腺癌周正炎早在1752年KaItschied就已经描写了确诊的涎腺肿瘤,几个世纪来一直无较大进展。K·HThoma1963年在其著名的第四版《口腔外科学》的著作中,将涎腺肿瘤归纳到涎腺疾病章内。198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编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也将...  相似文献   

2.
涎腺癌血道转移(附21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癌瘤的血道转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问题,是否存在着血道的转移不但会影响患者的预后,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关键。近来由于肿瘤治疗学的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控制了原发病灶,使患者的生命延长和检查诊断肿瘤的水平也不断提高,能够检查出过去无法检查出的隐匿转移灶。所以涎腺癌瘤  相似文献   

3.
大涎腺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并不常见,据报道,腮腺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16%,颌下腺、舌下腺癌为8%。但是,颈部淋巴结转移对于大涎腺癌患者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首次接受治疗的腮腺癌患者,如果没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为74%,而一旦出现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仅为9%,颌下腺癌患者相应的数字为41%和9%。本文对大涎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处理的现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4.
涎腺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组织结构具有较为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历来对其组织发生,病理形态学及其诊断治疗等存在着不同见解,我院自1976~1984年手术治疗涎腺癌156例,现对其作一临床病理分析,以期对各类涎腺癌的特点和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涎腺癌的TNM分类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TNM分类具有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的弊端;涎腺癌包括发病部位、组织学来源、病理类型和生物学行为各不相同的一组涎腺恶性肿瘤,用同一的TNM分类进行评估难度颇大;作者提出制定涎腺癌TNM分类时的一些意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确定放射加手术在治疗涎腺癌的作用,我们对1960年以来收集的病历资料及近8年有计划对88例诞腺癌放射加手术的综合治疗进行研究。一般资料1960~1985年间共收治涎腺癌88例,男6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岁(31~78岁)。平均随访期6年。病变位于腮腺55例、颌下腺6例、舌下腺7例、腭16例、颊部及下磨牙区小涎腺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我科30年来涎腺癌手术治疗者426例远期随访结果及临床治疗经验。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63.3%、59.1%均较国内外文献资料所报导涎腺癌10年生存率53.3%、15年生存率46.7%相比较为好。本文揭示了:1.涎腺癌的远期疗效除与治疗方法、临床分期有关外,病理类型是影响疗效最主要因素。对高度恶性涎腺癌应采用综合性治疗。2.原发灶处理:应根据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制定出不同手术原则,采用不同术式。3.淋巴结处理:根据病理类型、选择颈清扫术适应子未分化癌、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鳞癌、腺癌及乳头状囊腺癌。4.预防远期转移:术前应尽可能避免术前活检,术中作冰冻切片,达到诊断、治疗同期完成,对高度恶性涎腺癌应主张作术前化疗。  相似文献   

8.
黏液腺癌是一种少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阑尾、胰腺、乳腺等部位,发生于涎腺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涎腺的黏液腺癌,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9.
涎腺乳头状囊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涎腺乳头状囊腺癌是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之一。在以往的文献中,它曾被称为恶性乳头状囊腺瘤(malignant papillary cystadenoma),粘液乳头状腺癌(mucus-producing adenopapillary carcinoma)。目前我们所见的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对涎腺乳头状囊腺癌进行电镜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涎腺癌mdrl mRNA的表达及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法对35例涎腺癌进行mdrlmRNA检测.结果涎腺癌中mdrl mRNA表达率为31.4%,IOD值为0.295.结论mdrl mRNA在涎腺癌的阳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目前多以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表现→分化程度)的结果为依据来预测涎腺癌的预后,但不够准确。细胞增殖失控是肿瘤最根本的属性,增殖和分化决定其生物学行为。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免疫组化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已成为可能。因此在预测涎腺癌的预后时还应增加细胞增殖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目前多以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检查(形态表现→分化程度)的结果为依据来预测涎腺癌的预后,但不够准确。细胞增殖失控是肿瘤最根本的属性,增殖和分化决定其生物学行为。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免疫组化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已成为可能。因此在预测涎腺癌的预后时还应增加细胞增殖因素。  相似文献   

14.
涎腺癌的病理类型十分复杂 ,自然病史长 ,患者多为老年 ,且病例数量有限 ,这些使得涎腺癌预后的预测复杂化 ,至今未发现较理想的预测涎腺癌预后的标志[1]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 ,就细胞本身而言肿瘤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而造成的。这提示这些基因或其产物有可能成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标志。本文从基因标志角度综述近几年预测涎腺癌预后的研究进展。1 肿瘤标志 (tumor marker)肿瘤组织和细胞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而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 ,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中几乎不产生或产量其微 ,这些物质可在…  相似文献   

15.
<正>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恶性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头颈肿瘤中,口腔、咽癌的研究表明MVD的增加明显缩短患者的生存,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1]。  相似文献   

16.
紫杉醇抗涎腺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浩  俞光岩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3):193-194,I001
目的 观察紫杉醇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远处转移的作用及其对转移灶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ACC -M裸鼠肺转移模型观察紫杉醇体内抗转移效果 ,原位杂交法检测转移灶肿瘤细胞凋亡。结果 对照组与紫杉醇治疗组相比 ,二者之间转移率 (90 %和 4 0 % )及瘤结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照组与治疗组凋亡指数分别为 6 .0 3± 3.36与 2 5 .4 7± 4 .78,二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紫杉醇对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诱导凋亡可能是其抗ACC -M裸鼠肺转移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涎腺转移癌是原发于涎腺以外部位的癌瘤通过淋巴系统或血行转移到涎腺淋巴结或涎腺实质的癌瘤[1 ] 。国内文献罕见报道。本文报道 7例涎腺转移癌并结合文献资料 ,将涎腺转移癌的临床特点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1 临床资料作者收集 1990~ 2 0 0 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耳鼻喉科收治的涎腺肿瘤 4 10例 ,其中涎腺转移癌 7例 ,均经病理切片证实。其详细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7例涎腺转移癌临床资料病例 年龄(岁 ) 性别 原发部位 病理类型转移部位伴他处转移13 2男右中耳鳞癌右腮腺颈淋巴结2 3 5男左眉弓黑色素瘤恶变左腮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涎腺癌mdrlmRNA的表达及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PCR法对35例涎腺癌进行mdr1mRNA检测。结果 涎腺癌中mdr1mRNA表达率为31.4%,IOD值为0.295。结论 mdr1mRNA在涎腺癌的阳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细胞外基质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方法 通过肿瘤手术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细胞系体外粘附实验及人工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并采用整合素受体抑制剂精氨酸-天冬氨酸进行体外及荷瘤动物体内实验,观察其预防及治疗肺转移的效果。结果 肿瘤团索周围的基膜样物质呈多层、溶解或断裂现象。出现腺样囊性癌远处转移患者的肿瘤标本组织蛋白酶D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率(75%)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43.8%)。肺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对人工重组基膜的侵袭细胞数明显高于其相应的非高转移细胞系。精氨酸-天冬氨酸在体外能抑制肺高转移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人工重组基膜的侵袭,在体内能显著延长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动物的生存期。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与细胞外基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涎腺癌细胞核形态和DNA含量的测定。研究了两例涎腺癌细胞核的放射性改变。一例术前放疗过的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镜下可见瘤组织大片变性坏死,残余癌细胞胞浆空泡变性,核小而规则,核面积、周长、最大径、形态因子、最小径、DNA含量均比未放疗过的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者小。DNA倍体分布:二倍体和近二倍体43.6%、增殖倍体56.1%,没有高倍体和非整倍体。一例术后放疗过的复发性腺癌DNA含量比原发性腺癌低,二倍体和近二倍体60%、增殖倍体35.8%、高倍体和非整倍体4.2%。提示两例涎腺癌细胞增殖均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