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分析一起食物中毒患者和剩余食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及这些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情况.方法将食物中毒分离到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用诊断血清进行分型,并应用PCR 方法检测其tdh和trh两种毒力基因.结果该起食物中毒分离株存在两种血清型O3:K29,O10:KUT,来自患者和剩余食品的所有分离株tdh和trh两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同一起食物中毒可分离到多种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集团公司食堂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参照WS271-2007、WS287-2008、WS289-2008和GB4789.10-2010对采集的29份样本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用ATB细菌鉴定仪进行生化鉴定,以及血清分型、神奈川试验。结果从29份样本中检出17株副溶血性弧菌,生化反应一致,血清学试验均为O3:K6型,神奈川试验均阳性。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三亚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和海产品分离株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药敏情况。 方法 依照 GB47897-2008方法进行血清分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毒力基因、K-B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 结果 100菌株分属10个群14个血清型,以O4群为主,占32%,其次O2群(19%)。40株中毒患者分离株以O4 群(62.5%)为主,主要血清型是O4:K8;60株海产品分离株以 O2群(31.7%)为主。100株VP均携带tlh,未携带trh。40株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中,38株携带tdh,携带率为95.0%,海产品VP株均未携带tdh。均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 结论 三亚地区食物中毒的主要优势血清型为O4:K8,病人和海产品的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不一致;药敏试验均对喹诺酮类和大部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黄锐敏  陈辉  袁月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6):1038-1038,1076
目的:对某西部通道工地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检测。方法:参照GB/T4789-2003有关章节,对食品、肛拭子标本、涂抹样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33份样本中有12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有10份病人肛拭样本检出同一血清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K8型;耐药性试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孟多、氯霉素、庆大霉素4种抗生药物100%敏感,对氨卞西林、头孢噻吩不敏感。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宁波和上海两地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情况以及菌株的流行优势型和毒力等.方法:用PCR快速筛检与GB法相结合方法分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用血清学和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群和基因分型;用PCR方法检测tdh和trh毒力基因;结果:从3 740份海产品中分离出1 507株疑似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0.29%,其中宁波地区检出率为41.42%,上海地区检出率为21.86%;菌株的生化反应典型,5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10个血清群,有30株VP未被分型,分型率为95.06%,37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出29个PFGE型;497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7株带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trh毒力基因,检出率为1.41%.结论:宁波、上海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携带率较高,是诱发副溶血性弧菌疾病的原因食品.菌株的血清型和PFGE型较分散,其流行优势群与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相关性不明显;菌株带tdh和trh毒力基因较低,与病人分离株有明显差别,根据该特征,可将副溶血性弧菌分为致病的和非致病两类,便于分析和检测.  相似文献   

6.
1997年10月12日晚6时,全国某会议代表90人,在某宾馆就餐,晚8时一位代表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到10月13日上午10时,共有18人出现上述症状,其中5人病重住院。经临床治疗均病愈出院。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样品为宾馆餐厅剩余未加工的保鲜虾,服药和未服药的病人粪便。12 培养基 按照GB478928-94配制。七位编码鉴定系列培养基由哈尔滨海峡医药科技开发部生产。13 方法与诊断 操作方法及实验诊断按文献[1]。2 结果与讨论  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平市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收集南平市2013—2018年6类食品,按GB 4789.7-2013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检测。结果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12.6%(28/223),其中淡水产品检出率(17.2%,26/151)高于海产品(2.8%,2/72);6类食品中有4类食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以两栖及爬行类检出率最高(36.4%);不同来源样品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毒力基因检测结果:28株阳性株中,不耐热溶血毒素(tlh)基因携带率为100%,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相关毒素(trh)基因。结论南平市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特别是淡水产品,应引起重视、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对该菌的食源性监测。  相似文献   

8.
2002年5月22日,我们接到本县某乡发生一起集体性食物中毒的报告,经现场调查、采样,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1)培养基:SS、TCBS、普通琼脂、SF增菌液、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6月 ,某居民在农贸市场买卤鸭回家食用 5 - 6h后感到剧烈腹痛 ,脐部阵发性绞痛 ,患者排粘液脓血便 ,并伴有头痛、口渴等症状 ,样品经实验室检查 ,认为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采集病人腹泻物 1份 (因发病时间较长 ,未能采到食物 )副溶血性弧菌增菌液、琼脂 (中国腹泻病控制上海试剂供应研究中心 )沙门选择琼脂、O157选择琼脂 (法国科玛嘉公司 )API鉴定系统 (法国梅里艾公司 )1 2 分离方法按GB4789- 94食品卫生检验方法2 分离与培养2 1 将标本转种肠道增菌肉汤中 ,37℃ 2 4h ,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致病菌并进行血清型鉴定,以便确认可疑食品和病人肛拭子之间的溯源关系.方法 参照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以下简称为VP)做血清分型、溶血毒素检测.结果 经检测,3份剩余食品中检出4种不同血清型VP,优势菌型为02:K...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中国2005~200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分离疑似O157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监测食品中大肠埃希菌O157的分布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运用API20E生化试剂条进行初步鉴定,使用血清分型和PCR方法确定菌株,并检测毒力基因。结果(1)通过API20E生化初步鉴定共获得154株疑似O157大肠埃希菌。(2)通过血清学方法和特异基因的检测,共确定89株大肠埃希菌O157,其中42株是O157:H7(47%),其余的菌株为O157:NM和O157:hund(未确定型)。(3)毒力基因的检测:42株O157:H7和6株O157:NM携带eaeA+hlyA基因;共29株菌携带stx基因,主要分布在不发酵山梨醇O157:H7菌株中。(4)监测的生羊肉、生牛肉、生猪肉、生鸡肉、蔬菜沙拉等食品中均检出了携带stx基因的O157:H7。结论鉴定结果显示中国部分监测食品中均分离到有一定程度致病力的大肠埃希菌O157。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食物中毒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进行操作。结果通过对3份食品、半成品留样、2份患者肛拭子、5份工具、容器棉拭子共计10份样品的肠道致病菌的检验,在2份肛拭子和1份案板的棉拭子中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经生化分型鉴定为同一生化型,神奈川实验阳性。所有样品均未检测出其它致病菌。结论病原学结果证实本起食物中毒是由摄入了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加强对餐饮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卫生监督和培训,是减少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岗区由副溶血性弧菌O3:K6型引起食物中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食物中毒事件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并从7宗相同血清型O3:K6的溶血性弧菌菌株中,每宗取1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7株副溶血性弧菌,它们的血清型均为O3:K6,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显示,有2株副溶血性弧菌图谱一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5株副溶血性弧菌为紧密相关.结论:通过PFGE分子分型的方法了解到该血清型O3:K6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具有紧密相关和高度的同源性,表明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O3:K6是该地区引起腹泻的主要菌型.  相似文献   

14.
2001年8月15日,汕头市区某职工食堂发生了一起15人食物中毒的事件。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6起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分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6起食物中毒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分子特征。方法:对6起食物中毒共16株分离株进行药敏分析,运用PCR技术进行耐热性溶血毒素基因(tdh)和耐热性溶血毒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并进行肠道细菌重复基因间共同序列PCR(ER IC-PCR)分析。结果:16株副溶血弧菌对第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较敏感,tdh阳性,trh阴性,ER IC-PCR结果显示每起食物中毒菌株亲缘关系非常紧密,有3起属于同一个群,另外2起属于一个群。结论:武汉地区流行的主要副溶血弧菌分子特征为tdh阳性,trh阴性,ER IC-PCR技术是分析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菌株非常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副溶血性弧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食品、食物中毒样本的快速检测。方法:食品样本先选择性增菌,取上层液提取DNA,粪样直接提取D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并与常规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食品54份,食物中毒粪样12份,检测阳性食品21份、粪样9份,检测结果与培养法比较,阳性检出率分别为食品38.9%、31.5%;粪样均为75.0%。结论:副溶血性弧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为事件处理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按照国标法对事件中可疑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做血清分型;应用多重PCR技术进行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结果:经检测,3份剩余食品及环境样品检出不同血清型VP,血清型有O3:K6、O1:K56等;11份病例样品检出不同血清型VP,血清型有O3:K6、O1:K56等;14份样品的tdh基因携带率为92.86%。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带tdh毒力因子的,血清型为O3:K6、O1:K56等多型别的VP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明一起升学宴食物中毒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为食物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查找可疑中毒餐次及食物,采集病例及食物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确定致病病原和毒力基因,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共搜索中毒病例92例,罹患率为46.94%,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93.48%)、腹痛(86.96%)、恶心(39.13%)、呕吐(34.78%)和发热(17.39%),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h。从3例患者样本(2份粪便、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rh阳性且PFGE图谱带型相似性系数为97.4%。10份食品样本中未能检测出致病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物为可疑食物(OR值分别为15.75、10.14、8.44、5.93、5.56、4.71,P均<0.05且OR值95%CI>1),其中夫妻肺片、加州鲈鱼暴露的危险度极高(OR值>10)。结论升学宴就餐引起的食物中毒由tr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未能确定可疑食品(夫妻肺片和加州鲈鱼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的监督管理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某酒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对患者及厨师肛拭、剩余可疑食物和酒楼外环境样品进行实验室病原检测分析。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病11人,罹患率18.3%,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恶心、呕吐;3名病例的肛拭及黑鸡脚(半成品)、凉菜间菜板涂抹样品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他们的生物学特性一致。结论 此次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酒楼在该餐厅的食材加工、供餐及顾客的进食过程中均存在生熟交叉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