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同产ESBLs及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同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情况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医院就医儿童分离肺炎克雷伯菌122株,采用PCR法检测ESBLs酶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9群,AmpC酶基因blaDHA、blaACT/MIR;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2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单纯AmpC酶基因阳性菌株7株,阳性率5.7%,单纯ESBLs基因阳性菌株37株,阳性率30.3%,ESBLs和AmpC酶基因同时阳性菌株检出率为9.0%,非产ESBLs和AmpC菌株67株,检出率55.0%;同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除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外,对其余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头孢菌素类高度耐药,产酶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结论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情况已经出现,产酶菌株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产ESBLs与质粒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产ESBLs与AmpC酶的存在形式、基因类型和转移方式。方法采用K-B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病原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用PCR法及基因测序分析两种酶基因的类型,采用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转移方式。结果对头孢西丁耐药的5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单产ESBLs为主要形式,ESBLs基因绝大多数为CTX-M型,AmpC酶基因绝大多数为MIR和DHA型,它们均能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其质粒携带的耐药性传递至受体菌。结论同时存在的产ESBLs与AmpC酶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耐药基因的转移可导致耐药性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型。方法采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测序确定AmpC酶基因型。结果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41.90%、AmpC酶阳性率0.95%、ESBLs AmpC酶阳性率2.8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剂、氨曲南、氟喹诺酮类均有较高耐药,亚胺培南敏感率100.00%;AmpC酶阳性菌株为质粒介导DHA型AmpC酶。结论可见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已经出现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其耐药基因可在同种或不同种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的流行情况及其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谱特征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129株,标本分布主要为痰标本检出90株(69.7%)、血液23株(17.8%)和尿液7株(5.4%),科室分布主要为ICU28株(21.7%),呼吸内科57株(44.2%),烧伤科17株(13.2%);12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ESBLs酶菌82株(63.56%),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比非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严重,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他啶均大于31.7%;82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AmpC菌45株(54.87%),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AmpC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远低于AmpC阴性菌株。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ESBLs和AmpC检出率高,合并产AmpC酶和ESBLs肺炎克雷伯菌比单产AmpC酶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低,应加强监测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治疗相关菌感染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吡肟为首选。  相似文献   

5.
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的存在形式及其基因类型和转移方式。方法利用CLSI纸片法确认实验和APB纸片增强试验分别检测ESBLs和AmpC酶,基因芯片技术和序列分析测定两种酶基因的类型,接合转移实验了解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转移方式。结果在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7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0株产酸克雷伯菌中,以同时产生ESBLs和AmpC酶为主要形式,分别占54.2%和75.0%;单产ESBLs分别为22.2%和25.0%,肺炎克雷伯菌中单产AmpC酶占12.5%;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中的AmpC酶基因绝大多数为DHA型(测得DHA-1型基因),ESBLs则以SHV型为主(测得SHV-12型),它们均能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其质粒携带的耐药性传递至受体菌。结论同时存在的ESBLs和AmpC酶是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耐药的主要原因,耐药基因的转移可导致耐药性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的情况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对17种抗菌药做药敏试验,比较产酶菌与非产酶菌对12种抗菌药的耐药率,为临床治疗产酶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菌株来源于2006年4月-2008年12月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合格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80株、肺炎克雷伯菌101株.应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用三维试验抑制试验及AmpC酶诱导试验对表型可疑产AmpC酶的菌株进行检测.以K-B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并采用MIC法进行验证. 结果在181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64株(35.4%)产AmpC酶,产酶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耐药率低,另外MIC法显色药敏检测板与K-B法有较高符合率,能提供准确的耐药提示. 结论产生AmpC酶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又一重要机制,实验室应对其检测与监测给予足够重视,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缓对细菌耐药的选择性压力、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治疗应以亚胺培南为首选,头孢吡肟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应推广使用MIC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型。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医院临床分离耐头孢西丁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68株,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分析检测质粒AmpC酶基因型别。结果三维试验检出18株AmpC酶菌株,经PCR扩增18株菌均在405 bp处出现阳性条带,经DNA测序证实为DHA型质粒AmpC酶。结论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均为DHA型,其耐药基因可在同种或不同种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耐头孢西丁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进行检测及其耐药基因进行分析,探讨产AmpC酶基因对其耐药表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采用双纸片确诊试验测定ESBLs,PCR扩增AmpC酶与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72株耐头孢西丁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酶阳性有45株,阳性率为62.5%(45/72),3株为CMY-2型,43株为DHA-1型,其中在1株菌株中同时存在CMY-2和DHA-1两种基因;45株AmpC酶阳性肺炎克雷伯菌中33株检测出ESBLs,检出率为73.3%(33/45),23株携带CTX-M基因,15株携带SHV基因,19株携带TEM基因。结论 AmpC阳性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ESBLs检出率高,加强监测高产AmpC酶耐头孢西丁肺炎克雷伯菌,治疗相关菌感染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为首选,合并产AmpC酶和ESBLs肺炎克雷伯菌比单产AmpC酶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湖南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和耐药情况,确定其基因型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表型初筛,提取质粒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设计引物进行结构基因的全长扩增和测序;并应用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产酶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19.1%,均为DHA-1型质粒介导AmpC酶;ERIC-PCR结果显示,21株肺炎克雷伯菌有6种图谱类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呈多药耐药,但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湖南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率高,其质粒介导的ampC耐药基因为DHA-1型基因,产酶菌株存在质粒传播和克隆传播,治疗相关感染以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感染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头孢菌素(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检测情况,并分析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2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ICU医院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498株肺炎克雷伯菌株,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AmpC酶耐药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接合转移试验,选出AmpC酶菌株并确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DNA测序分析AmpC酶基因型,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498株肺炎克雷伯菌株主要来自痰液(78.31%),共筛选出疑产AmpC酶阳性菌株102株,初筛阳性率20.48%,经接合试验、AmpC酶三维试验确证获得50株产AmpC接合子,产AmpC酶检出率49.02%(50/102);经基因测序单纯AmpC酶基因阳性菌株32株(64.00%),同时携带AmpC酶及ESBLs基因菌株18株(36.00%),DNA测序证实均为DHA-1型AmpC酶。>60岁人群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P<0.05);同产ESBLs+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高于单产AmpC酶(除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旨在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7月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分离出的1017株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菌542株,鲍氏不动杆菌475株,其中送检标本前两位分别是痰液占68.5%和69.9%、血液占14.0%和12.8%;呼吸内科病原菌检出率最高占41.7%和42.9%,其次是ICU占19.7%和17.3%;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均>35.2%;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均为0;鲍氏不动杆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耐药率较高,均>58.7%.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性明显增加,加强预防控制措施及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病原菌在医院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2年9月临床标本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分离的所有肠杆菌科细菌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药物试验采用K-B法。结果共检出379株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174株占45.91%,肺炎克雷伯菌119株占31.40%,肠杆菌属76株,占20.05%;送检标本分别为痰液201株占53.03%,肺泡灌洗液103株占27.18%,穿刺液32株占8.44%;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99.43%和99.4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6.32%,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100.00%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0%,对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为70.59%和77.31%,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和亚胺培南100.00%敏感;肠杆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西丁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76.32%,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6.59%,对亚胺培南100.00%敏感。结论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对临床治疗尤为重要,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明显地上升趋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病原菌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常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2年住院患者送检的5 030份各类标本检出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住院患者送检的5 030份标本分离出病原菌1 153株,检出率22.9%,革兰阴性菌占66.9%,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占25.0%、10.9%、10.0%、7.8%,革兰阳性球菌占33.1%,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6.4%、10.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分离率为41.8%;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80.0%,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最高,除阿米卡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0.0%;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均>80.0%。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率较高,且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定期分析医院感染及病原菌耐药变迁趋势,采取综合有效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PN)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对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KPN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420株KPN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内科、普外一科、中医康复科和内分泌科等科室;主要来源于痰液,占49.5%;KPN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98.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加替沙星、庆大霉素等的耐药率为70.0%~89.0%,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四环素、哌拉西林、头孢噻吩、甲氧苄啶、呋喃妥因等的敏感率为30.0%~69.0%;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仅为4.8%;24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中,8种药物敏感率略微上升,13种药物敏感率略微下降,3种药物敏感率下降较多。结论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控制较好,临床应继续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八一儿童医院2011-2013年44 817例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使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完成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2 329例,感染率为5.20%;共检出病原菌2 57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 660株占64.37%;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均>85.00%。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药敏结果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细菌耐药性,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肺炎克雷伯菌(KPN)感染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对医院NICU各类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对分离出的KPN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产ESBLs菌种进行确证试验,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4年检出KPN分别为44、31株,其中产ESBLsKPN分别为11、7株,分别占25.00%、22.5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年中KPN对氨苄西林及哌拉西林几乎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替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表现为很高敏感性,敏感率均在80.00%以上;2013年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完全敏感,2014年出现耐药菌株,耐药率为9.68%;产ESBLs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均有很高耐药性。结论 KPN是NICU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产ESBLs菌株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因此产ESBLs是KPN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2月心内科1 39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种类与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396例住院患者中有4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分别占40.48%、21.42%和14.29%;共分离出病原菌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占63.9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8株占29.5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株占6.56%,以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3.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7.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54.00%,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率>55.00%,对庆大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耐药率<34.00%。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感染部位多见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并制定相应措施,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为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菌株耐药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3年-2016年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共105例,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53例,占50.5%;28天病死33例,病死率为31.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早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OR=0.015,95%CI:0.002~0.129,P0.001)、拔除深静脉导管(OR=0.044,95%CI:0.006~0.305,P=0.002)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比例逐年上升;拔除深静脉导管和早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医院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某医院同一外科病房临床分离的8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此8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K 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以PFGE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除菌株Kp1外,菌株Kp2等其他7株肺炎克雷伯菌对11种抗菌药物具有相同的药敏谱,且为多重耐药菌;PFGE分析亦显示此7株菌为同一谱型。结论此外科病房临床分离的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7株来源于同一克隆株,提示可能是一次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来源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2009-2010年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来源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进行病原学送检的79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50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3.5%,主要是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非发酵菌属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82.3%,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73.9%,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较突出,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4.9%;革兰阳性球菌占21.8%,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MRSE检出率为87.5%,MRSA检出率为29.4%,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 为控制细菌的耐药性,须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减少耐药菌的传播,须加强耐药菌的监测和消毒隔离,规范洗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