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217例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统计感染率和病原菌特征,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共有2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1.98%;检出革兰阴性菌20株占76.92%,革兰阳性菌6株占23.08%,分布最多的两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4.61%,铜绿假单胞菌占19.23%;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Dukes分期、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类别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和肿瘤类别无关.结论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根据其相关感染因素,开展合理有效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结直肠癌择期手术的208例病例,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与发生SSI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大肠埃希菌是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占88.24%;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5 h(P=0.001;OR=9.231)、术前空腹血糖>6.1 mmol/L(P=0.032;OR=2.555)、高密度脂蛋白<1.03 mmol/L(P=0.023;OR=2.098)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腔镜手术(P=0.011;OR=0.092)则是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手术时间、术前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和是否腔镜手术是SSI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抗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5月370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症类型、临床分期、感染例数、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等,对感染影响因素总结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82例,感染率22.16%,均感染于术后311d,平均(6.97±3.11)d;82例感染患者中直肠癌37例占45.12%,结肠癌45例占54.88%;肛门至肛门至会阴切口感染13例占15.85%,腹部切口感染69例占84.15%;器官腔隙感染1例占1.22%,深部切口感染16例占19.51%,浅表切口感染68例占82.93%;共分离出104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80.77%;革兰阳性菌占19.23%;影响感染发生率的因素有糖尿病史、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临床分期。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容易在手术部位发生感染,以表浅切口感染为主,影响因素有合并糖尿病、肥胖、长时间手术等,应予以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特点,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5月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患者85例,分为SSI感染组(n=18)、未感染组(n=67),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SSI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8例S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四环素、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均耐药;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糖尿病、Dukes分期、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切口类型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白蛋白水平、补充益生菌为保护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得到的9个相关因素建立SSI预测模型,其预测SSI的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69,该模型SSI预测值与实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SSI易受较多因素影响,且SSI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经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符合度,对筛选结直肠癌术后发生SSI高危人群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种类、感染后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湖北某医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160例患者,统计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例数并于感染部位进行样本采集,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种类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38例(23.75%);感染位置位于浅部切口30例(78.95%),深部切口6例(15.79%),器官腔隙2例(5.26%)。本研究中,共检出革兰氏阴性菌38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及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依次为68.42%,13.16%,10.53%,5.26%及2.63%;检出革兰氏阳性菌10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检出率依次为40.00%,30.00%,20.00%及1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持续时间≥4h及体质量指数(BMI)≥24kg/m2是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BMI和手术持续时间,临床上应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积极防范措施,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不同营养状态的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江北医院因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的95例营养不良、超重或肥胖的营养状态异常病人,选取同期行同种手术治疗的141例营养正常的结直肠癌病人作为对照,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围手术期相关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以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病原菌,并就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肿瘤分期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00株,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24.0%、18.0%、12.0%、9.0%、9.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切口裂开,分别占24.0%、21.0%、12.0%、9.0%,体质量指数、使用抗菌药物、合并糖尿病、Dukes分期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肥胖、糖尿病以及Dukes分期均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切口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前对此类患者应作出正确评估及相关预防性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促进其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间42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0.24%(85/420);以表浅切口感染为主,占75.29%(64/85),深部切口感染占22.35%(19/85),器官腔隙感染占2.35%(2/85)。共分离病原菌98株,以大肠埃希菌为主(55株,56.13%)。超重或肥胖(BMI≥23)、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3.5 h、Dukes分期高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超重或肥胖、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长和Dukes分期高是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及药敏率,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106例结直肠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规定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并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结果 106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6株占55.2%,革兰阳性菌56株占35.8%;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5.0%、11.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9.4%;表皮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均为12.5%。结论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最易受到革兰阴性菌感染,将药物联合治疗则比单独使用一类药物效果更好,对结直肠癌手术后感染病原学及药敏进行分析,对于疾病的预后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和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CBM),并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等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5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经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质量评价后,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定量(荟萃分析)和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累计结直肠癌手术病例1 1064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白蛋白低、Ⅲ/Ⅳ期癌症、腹腔镜为感染因素;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高、手术持续时间长将增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结论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腹腔镜手术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河南省中医院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284例临床资料,对手术部位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84例患者发生感染80例,感染率为28.17%;共检出病原菌9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43株占45.74%、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占11.70%、粪肠球菌9株占9.57%;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合并糖尿病、未进行腹腔镜手术以及手术持续时间≥3h均是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应重点防范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结直肠术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3月196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数据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38例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9.39%;共检出4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56.25%;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敏感率均>90.00%;经过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术中低血压、手术时间≥180min为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复杂,术前应积极控制患者体质量及血糖,提高手术效率,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肝胆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60例手术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60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125例,感染率为14.53%;标本主要来源于胆汁、血液、腹腔引流液,共检出病原菌1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为97、50、7株,各占62.99%、32.47%、4.54%;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40min、术中出血量>800ml、切口类型、留置引流管、腹部手术史是肝胆外科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类型等因素是肝胆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需采取相应措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降低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预防控制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医院发生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1.7%、18.5%、17.2%、16.3%、6.8%;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2.1%,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18.8%~26.7%.结论 外科医护人员必须采取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肿瘤患者病原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医院就诊的中晚期肿瘤并发感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未并发感染的37例中晚期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相关炎性指标,并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80例中晚期肿瘤并发感染患者中共检出101株病原菌,其中真菌占6.93%,革兰阳性菌占20.79%,革兰阴性菌占72.28%,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中晚期肿瘤并发感染严重程度与TNF-α、PCT及CR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中晚期肿瘤并发感染患者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感染后TNF-α、PCT及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感染程度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病的病原菌的分布以及病原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对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1月临床手术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筛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并对病原菌培养,观察其对于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统计数据表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1%,其中呼吸道感染占54.0%,其余各类感染均约10.0%;对葡萄球菌属和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两者均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100.0%、88.0%;对于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利奈唑胺则各异.结论 通过对于病原菌耐药性的检测,可有效地控制临床外科手术感染,并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制定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肿瘤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肿瘤合并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134株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9.9%、19.4%、17.2%、1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高龄、罹患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留置导管、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放疗、化疗.结论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均为多药耐药菌,而高龄、罹患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留置导管、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放疗化疗是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为防治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4年6月-2011年6月医院收治的364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将发生感染61例为感染组,未发生感染30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结果 发生手术部位感染61例,感染率为16.76%;共分离出7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7株占64.38%,革兰阳性球菌20株占27.40%;体重指数≥23及合并糖尿病患者是结直肠癌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肥胖和糖尿病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9月-2012年10月医院腹部手术患者切口分泌物培养获得的145株病原菌复苏后重新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ESBLs检测采用纸片协同试验,MRSA和MRCNS检测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45株,其中革兰阴杆菌96株占66.2%,革兰阳性菌45株占31.0%,真菌4株占2.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全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均为31.3%;产ESBLs大肠埃希菌17株,检出率34.7%,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7株,检出率38.9%;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对呋喃妥因的耐药株,耐药率最高的是青霉素,为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有6株为MRSA,检出率66.7%,表皮葡萄球菌有12株为MRCNS,检出率57.1%。结论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肠道和皮肤正常菌群为主,耐药性普遍较强,临床应加强腹部手术的无菌操作,及时取样送检,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预防和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