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自贡市0~7岁儿童咽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咽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咽拭子接种于血平板、巧克力、伊红美兰或麦康凯培养基。结果:共检测标本690例,检出病原菌610株,阳性检出率88.4%。其中卡他莫拉菌442株(72.5%),大肠埃希氏菌70株(11.5%),甲型链球菌10株(1.6%),肺炎链球菌12株(2.0%),类白喉棒状杆菌20株(3.3%),表皮葡萄球菌16株(2.6%),普通变形杆菌12株(2.0%),念珠菌12株(2.0%),四联球菌5株(0.8%),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0.7%),假单胞菌2株(0.3%),流感嗜血杆菌2株(0.3%),产气肠杆菌3株(0.5%)。结论:该院患儿咽部感染的病原菌是以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氏菌,甲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类白喉棒状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念珠菌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血培养阳性报告对临床抗菌药物处方策略影响的重要性,提高血培养送检率,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确保抗感染治疗有效.方法 查阅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109份血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对常用药物的耐药率、病原菌科室分布及临床在收到血培养阳性报告及药敏试验结果后,对抗菌药物处方策略改变情况.结果 从1432份血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109株,阳性率为7.61%,其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各52株,均占47.71%,真菌5株,占5.5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最高,占27.53%,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占19.27%;在获得实验室血培养阳性报告及药敏试验结果后,有63份根据药敏报告对使用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了修改,修改率为57.80%,46份未修改,未修改率为42.20%.结论 血培养阳性报告及药敏结果对临床抗菌药物处方策略影响积极,应提高样本送检率,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确保抗感染治疗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咽喉部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药敏率.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收住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18例的咽拭子标本做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培养出病原菌97株,检出率30.5%,其中流感嗜血菌38株占39.2%,副流感嗜血菌26株占26.8%,白色假丝酵母菌12株占12.4%,肺炎链球菌10株占10.3%,其他11株占11.3%;嗜血菌属对四环素、氨苄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76.0%;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80.0%,青霉素耐药率为60.0%.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咽部病原菌以嗜血菌属为主,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临床治疗重症手足口病过程中,应注意患儿呼吸道合并感染病原菌培养,在抗病毒治疗同时进行抗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77例住院患儿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分布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血培养标本采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和BacT/Alert120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监测。结果 71例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7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4株,占44.2%,革兰阴性菌29株,占37.7%,真菌14株,占18.1%,在所分离革兰阳性菌中最常见的为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的为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目前儿科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较广,以革兰阳性菌居多,革兰阴性菌次之;据药敏结果提示,针对革兰菌感染,抗菌药物可首选替考拉宁、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等。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炎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儿肺炎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260例小儿肺炎患儿,采用咽拭子从咽喉部提取分泌物做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260例小儿肺炎患儿培养出肺炎支原体阳性标本354例,阳性率为28.1%;肺炎支原体对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高度敏感,对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中度敏感;而对红霉素、环丙沙星、甲砜霉素和四环素等高度耐药。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但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有较明显的耐药性,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科室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科室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特征。方法以WHONET5.4软件分析2006~2008年医院血培养阳性结果。结果2006~2008年医院血培养阳性分离株1065例,阳性率为11.2%;主要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79株(35.6%)、大肠埃希菌167株(15.7%)、金黄色葡萄球菌118株(11.1%)、肺炎克雷伯菌43株(4.9%)、铜绿假单胞菌28株(2.6%);主要发生在血液科(18.0%)、感染科(7.2%)、肾内科(7.1%)、急诊科(6.9%)和ICU(6.9%)等科室;其中,血液科、感染科、肾内科、泌尿外科和消化科以大肠埃希菌占绝对优势(23.7%~50.6%),外科、呼吸科、急诊科、ICU、老年医学科以葡萄球菌属为主,血培养真菌阳性常见于感染病科、血液科和ICU(8.2%~39.0%);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同时期其他标本分离的病原菌。结论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在不同科室间的分布和抗菌药物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菌耐药情况,评价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方法调查儿科2012年7—12月住院归档病历3993份,对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分级使用情况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给合病原学检测情况和药敏结果,评价其用药合理性。结果 3993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3297份,使用率82.7%,使用强度35DDDs,符合抗菌药物使用分级规定的病历3043份,占92.3%,二联应用率45.0%,无三联及以上应用。结论儿科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基本合理,但还存在用药过度、广谱抗菌药物及联合用药使用率高、不符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分析某院住院患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采用天地人微生物自动检测与分析系统对3 848份住院患儿血标本进行培养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共分离病原菌262株(6.81%),其中革兰阳性(G+)菌占73.28%,革兰阴性(G-)菌占23.66%,假丝酵母菌属占3.05%;G+菌前3位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肠球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G-菌前3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G+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青霉素86.41%耐药,对红霉素77.17%耐药;主要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普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92%、15.59%、23.53%。G-菌中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菌株较常见,其中大肠埃希菌产酶株检出率为77.78%,肺炎克雷伯菌为88.89%。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易感因素,为临床预防血流感染和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65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占65.8%、革兰阳性菌16株占20.3%、真菌11株占13.9%;医院获得性血液感染分布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血液科、移植科、消化道肿瘤科;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及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万古霉素对抗革兰阳性菌有效;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有效;老年肿瘤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使真菌感染成为严重问题;对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患者,应尽量减少静脉置管时间,加强手卫生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标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及检出率分析,明确检测结果较优的标本类型。方法 回顾分析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开展SARS-CoV-2核酸检测以来所有同时采集自同一被检者的不同种类的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利用McNemar χ2检验分析不同标本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的统计学差异;用kappa检验分析不同标本核酸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本研究共有 61例被检者同时进行2种及以上标本的核酸检测,其中检测咽拭子标本158人次,痰液标本144人次,鼻拭子标本35人次;ORF1a/b基因和N基因同时检出率最高的为痰液标本(71.5%),其次是鼻拭子标本(34.3%),咽拭子标本检出率最低(29.1%)。同时进行痰液标本和咽拭子标本检测的有144人次,2者ORF1a/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5.0%、33.3%, N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9.6%、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RF1a/b基因检出结果中2者间一致性差(k<0.4),N基因检出结果中2者间不存在一致性(k<0),痰液标本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咽拭子标本;同时进行痰液标本和鼻拭子标本检测的有22人次,2者ORF1a/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3.6%、27.3%,N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1.8%、40.9%,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ORF1a/b基因检出结果中2者间一致性差(k<0.4),N基因检出结果中2者间不存在一致性(k<0),痰液标本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亦高于鼻拭子标本;同时进行鼻拭子标本和咽拭子标本检测的有35人次,鼻拭子标本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高于咽拭子标本,2者ORF1a/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0.0%、25.7%,N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1.4%、34.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致性检验结果则表明2者一致性差(k均<0.4),因此2者在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核酸检出与未检出的结果方面存在差异,即检测结果可相互补充以提高检出率。结论 痰液标本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高于咽拭子标本和鼻拭子标本,在人群筛查中3种标本检测结果可互相补充验证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咽拭子联合肛拭子作为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入院筛查的有效性,为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上海地区某院2022年8月1日—12月31日入住ICU 24 h内进行咽拭子联合肛拭子MDRO入院筛查的患者作为试验组,2021年8月1日—12月31日入住ICU 24 h内进行咽拭子MDRO入院筛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MDRO的入院筛查阳性率、医院感染情况、菌株种类,以及试验组MDRO联合入院筛查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91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42例,对照组475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MDRO入院筛查阳性率分别为7.40%、3.37%,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71%、5.68%,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消化系统MDRO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68%、2.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咽拭子联合肛拭子的入院筛查方式对预测患者MDRO医院感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P<0.01,95%CI:0.802~0.993);试验组咽拭子联合肛拭子MDRO入院筛查灵敏度为72.... 相似文献
13.
15.
16.
陈卫庆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9,36(1)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HBeAg阳性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近、远期疗效,以探讨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统一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分析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HBeAg阳性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组)的近期疗效、HBV YMDO发生率及停药后的远期疗效,并与同期治疗的HBeAg阳性成人慢性乙型肝炎(A组:拉米夫定+左旋咪唑涂布剂与B组:单用拉米夫定)的相关指标比较,进行X2检测.结果 儿童组与成人A组及成人B组治疗结束时,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单项应答率分别为52.4%:34.0%:28.5%;90.5%:74.9%:62.8%;85.7%:82.9%:75.9%;完全应答率分别为52.4%、32.0%、25.5%;HBV YMDD变异率分别为14.3%、18.0%、32.1%;停药后1年持久应答率分别为90.9%、75.0%、51.4%.儿童组与成人A组各项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疗效基本相同,完全应答率虽优于成人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组与成人B组相比,血清学、病毒学应答率、联合应答完全应答率及1年持久应答率均显著优于成人B组(P<0.05),而其他各项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LT≥正常上限2倍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者. 相似文献
17.
18.
Beno?t Favre Stéphane Hugonnet Luci Correa Hugo Sax Peter Rohner Didier Pittet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05,26(8):697-702
OBJECTIVES: To describe the 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CoNS) bacteremia an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 single blood culture positive for CoNS. DESIGN: A 3-yea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data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through hospital-wide surveillance. Bacteremia was defined according to CDC criteria, except that a single blood culture growing CoNS was not systematically considered as a contaminant. All clinically significant blood cultures positive for CoNS nosocomial bacteremia were considered for analysis. SETTING: A large university teaching hospital in Geneva, Switzerland. RESULTS: A total of 2,660 positive blood cultures were identified. Of these, 1,108 (41.7%) were nosocomial; CoNS were recovered from 411 nosocomial episodes (37.1%). Two hundred thirty-four episodes of CoNS bacteremia in the presence of signs of sepsis were considered clinically relevant and analyzed. Crude mortality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were 24.4% and 12.8%, respectively. Associated mortality was similar among patients with one positive blood culture and those with two or more (16.2% vs 10.8%, respectively; P = .3). Mortality rates after bacteremia for patients with a single positive blood culture and for those with two or more were 15.3% and 7.0%, respectively, at day 14 (RR, 2.2; CI95, 0.87-5.46) and 20.8% and 11.3%, respectively, at day 28 (RR, 1.9; CI95, 0.9-3.8).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only age and a rapidly fatal disease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death. CONCLUSION: CoNS bacteremia harbor a significant mortality and a single positive blood culture in the presence of signs of sepsi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clinically releva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