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2011年患者为干预前组,2012年1月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监测,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012年1月-2014年12月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 052 例,其中干预前监测患者267例,发生医院感染25例,发病率9.36%,手术部位感染12例,发病率4.49%;干预后监测患者785例,手术部位感染13例,发病率1.66%,2012、2013、2014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分别为2.31%、1.89%、0.77%,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χ2=7.30,P<0.01)。结论开展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监测,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能降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2010-2012年监测的2099例ICU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ICU发生医院感染50、57及37例,感染率分别为8.49%、8.55%及4.39%;3年综合感染部位下呼吸道感染占3.8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1.62%、血液感染占0.57%、尿路感染占0.43%、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占0.24%、手术部位感染占0.10 %、胃肠道感染占0.05%及其他感染占0.43%.结论 ICU环境复杂,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各种医院感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等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科室,应通过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以2009年1月-2010年12月骨科Ⅰ类手术患者14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年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2010年实施干预措施,比较两年感染率和危险因素的变化.结果 2009年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麻醉方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医师组(P<0.05),2010年以上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9年骨科手术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17%,2010年降至0.24%,两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监测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骨科植入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目标性监测前后的结果分析,提出预防切口感染的相应管理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的调查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干预前后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甲组)与2009年1月—2010年12月(乙组)1209例骨科植入手术住院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7年1月—2008年12月骨科植入手术共537例,发生切口感染33例,感染率为6.15%;2009年1月—2010年12月骨科植入手术共672例,发生切口感染16例,感染率为2.3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入切口感染部位以下肢为主,其次为上肢.结论 通过目标性监测,深入科室临床指导,加强对骨科植入手术前后的管理,是降低骨科植入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标性监测脑血管科医院感染情况,了解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制定目标监测方案,对2009年4月-2010年3月住脑血管科>48 h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结果 住院患者505例,医院感染率为2.18%,例次感染率为3.17%;比未开展目标监测前同期脑血管科平均医院感染率的3.80%相比明显下降.结论 通过目标性监测,及时分析脑血管科医院感染的动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策略对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控制效果,以减少SSI感染率。方法 2010年10月开始,对神经外科病房采取渐进式干预措施,包括举办SSI预防控制宣传活动、全院开展学习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医疗主管院长通过查房检查督导感染控制工作、科室内部定期学习交流SSI预防控制知识等,并对医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干预前)、2010年10月-2011年9月(干预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干预前调查1 329例手术患者发生SSI 51例,干预后1 506例手术患者发生SSI 36例,总体SSI发生率由3.84%下降至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1,P<0.05);其中,表浅切口SSI发生率由0.60%下降至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器官腔隙SSI发生率由3.24%下降至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1,P<0.05)。结论综合干预策略能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意识,对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罹患率增高的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方法 产科发生2例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引起医疗纠纷后,立即调查产科、外科当月手术罹患率,寻找可能引起感染的原因,同时进行目标性监测,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进行临床干预,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2011年12月产科81例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罹患率为8.64%,392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罹患率为1.5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种因素导致该次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罹患率增高,手术医师在手术过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是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2012年1-5月产科共行剖宫产手术320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同期外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2011年12月比较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感染率分别为1.72%、1.41%和0,特别是近3个月无感染病例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干预及时有效.结论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涉及多个环节、多种因素,必须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多环节预防控制,才能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8.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选择2009-2010年妇产科和骨伤科的手术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年共监测手术患者1691例,其中剖宫产手术病例117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5例,感染率0.30%,以手术创伤较大、有植入物的、手术危险程度较高的关节置换术感染率最高,为2.22%;在所有病例中术后均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结论采用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特点,采收针对性干预措施并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神经内科2007-2008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作为干预前资料;2009-2010年对神经内科开展目标性监测,采取干预措施,并将干预前与干预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07-2010年神经内科共收住院患者5849例,发生医院感染259例、282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4.4%、例次感染率4.8%;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采取干预措施后,医院感染率为3.3%~3.7%、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5%,均低于干预前的5.2%~5.8%、7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病例细菌培养送检率干预前为30.41%,干预后为48.6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8.940,P<0.01).结论 神经内科通过落实手卫生、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于预措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仍然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6月对医院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进行MTP(即监测、培训、计划)干预法研究,通过目标性监测、干预、反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不断完善和巩固预防与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措施。结果运用MTP干预法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从2006年的6.89%下降至2009年的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MTP干预法,能有效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率,对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