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选择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床旁调查、电子病历查阅、手术过程和换药跟踪、出院随访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2.91%;在所有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26例患者中,在术前麻醉诱导期均未应用抗菌药物,术后用抗菌药物时间>7 d;感染率与手术创伤的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危险程度、切口类型、年龄、抗菌药物正确使用时间相关.结论 采用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可将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手术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并利用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种用药策略的疗效,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2 818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患者资料,对术后感染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并将66例感染患者的初始治疗用药方案随机分为单用广谱抗菌药物组、联合用药组,每组各33例,主要观察终点为局部感染控制,体温、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恢复正常。结果 2 818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66例,感染率为2.34%,其中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感染患者55例占83.33%;深部切口感染最高占77.27%,其次为下呼吸道、表浅切口和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16.67%、4.55%和1.52%;年龄≥55岁、手术切口类型、特殊手术操作的术后感染患者相关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广谱抗菌药物组平均治疗(7.30±0.89)d,联合用药组平均治疗(5.30±0.45)d,经kaplanmeier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未发生抗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高龄、Ⅲ类手术切口、特殊手术操作类型患者发生感染风险较大;针对手术感染病例,早期联用奥硝唑,可显著缩短感染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口腔颌面外科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笔者对本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消毒剂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后继发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消毒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20例在医院进行口腔颌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A、B、C3组,每组各40例;A组患者采用0.5%聚维酮碘进行口腔消毒,B组患者采用0.02%醋酸氯己定,C组患者采用1∶5000呋喃西林液,比较各组术前、术后2、4、6、8h伤口处组织细菌培养情况和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术前采样培养细菌数比较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术后2h采样培养细菌数均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30.4±1.9)、(36.5±1.1)、(44.7±2.6)、(56.0±2.5)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37.5±1.3)、(49.0±2.4)、(66.7±3.6)、(79.8±5.0)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P<0.05);C组患者手术后2、4、6、8h采样培养细菌数分别为(43.5±2.7)、(56.3±4.5)、(78.4±6.9)、(93.2±8.8)个/cm2,采样细菌数逐渐增加(P<0.05);A组术后采样细菌培养细菌数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患者术后继发感染发生率为2.5%,B组为17.5%,C组为20.0%,A组患者术后继发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聚维酮碘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术前口腔消毒,可获得持久和有效的消毒作用,效果优于0.02%醋酸氯己定溶液和1∶5000呋喃西林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口腔专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2013年出院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 863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08例,医院感染率为2.22%。其中≥60岁老年患者和全麻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43%和2.60%,均高于儿童、青壮年患者和局麻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医院感染部位以颌面深部手术切口为主,占73.15%;其次是下呼吸道、表浅手术切口,分别占12.96%和8.33%。不同病种的医院感染率中,以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最高,为9.10%;其次为创伤(2.84%)和涎腺疾病(2.34%)。病原学检测结果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1.63%;革兰阳性菌占34.88%。结论对老年、全麻及恶性肿瘤等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医院感染的高发患者,应针对性地加强防控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自行设计表格,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住院天数、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查阅出院病历,按表格逐项填写,对术后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医院感染病例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果 2942例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住院患者中有120例发生医院感染,占4.11%;唇腭裂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占6.02%;感染部位以手术伤口为主,占35.00%;幼儿和老人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占5.00%和5.34%;全麻的感染率为4.25%,局麻为3.49%;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正相关。结论颌面外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应对其进行重点监控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做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病人生命安全的一个关键性间题,现将其护理体会分述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2例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60岁~82岁,平均年龄66.5岁,其中,唇癌9例,牙龈癌8例,舌癌6例,腮腺癌5例,口底癌3例,颊癌3例,腭咽部混合瘤6例,其他2例。全麻下颌颈联合根治术28例,气管切开9例。住院天数长者28天,短者11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两种口腔护理液(离子水、益口护理液)对清洁口腔、祛除口臭、预防口腔溃疡及感染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ICU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用离子水,试验组用益口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连续7d;每天评价并记录口腔清洁程度、口臭情况及有无口腔溃疡发生;同时在口腔护理前后2h用无菌咽拭子采样,送细菌培养,统计细菌培养的阳性率.结果 两组患者口腔清洁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腔治疗的有效率对照组为34.0%,试验组为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不同的口腔护理液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86.0%、88.0%,明显高于试验组的24.0%、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组在除臭、防止口腔溃疡方面远优于对照组,而且试验组能明显抑制口腔内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口腔咽拭子培养阳性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感染和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接诊的2 100例口腔颌面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术后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及引发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使用仪器为美国Biolog公司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100例口腔颌面外科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14例,术后感染率为0.67%;14例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5例占35.71%,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占28.57%;14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56.00%,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克雷伯菌属为主,分别占32.00%和12.00%;革兰阳性菌11株占44.0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36.00%;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伤口异物、使用抗菌药物及手术时间≥3h为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较多,且感染大多数因多种影响因素互相关联而引起,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情况及其易感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2月-2011年9月在某院接受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移植修复术的257例患者进行SSI易感因素监测,项目包括年龄、性别、疾病性质、ASA评分、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住院天数、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等。分别在术后1、3、6个月随访3次,跟踪调查不同时段SSI发生情况。结果257例患者发生SSI 46例(17.90%),均为深部切口感染;其中19例(41.30%)感染发生在住院期间,27例(58.70%)为出院后随访发现的感染,供区未发生感染。感染发生时间为术后5~34 d,中位数为11 d。易感因素监测中除骨组织皮瓣手术术中抗菌药物给药时间(术中≤110 min给药)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游离组织皮瓣手术SSI发生率较高,且较多发生在出院后,临床应重视,加强术后随访;同时针对易感因素进行干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降低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1月行口腔颌面外科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术后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和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62例行口腔颌面外科术患者术后感染58例感染率为22.1%;主要以良、恶性肿瘤术后感染为主,感染率分别占9.9%和8.4%;共分离出病原菌6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2株占65.6%,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革兰阴性菌17株占26.6%,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5株占7.8%;年龄、侵入性操作及误吸是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对其影响不明显。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术后感染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减少侵入性操作和误吸、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是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入麻醉药与异丙酚对结直肠手术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2月-2016年3月结直肠疾病患者12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试验组采用异丙酚麻醉,对照组采用吸入麻醉药,例如七氟烷。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手术部位感染分布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结果试验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应答时间分别为(7.09±3.20)min、(11.58±4.30)min、(12.50±3.40)min和(16.00±4.52)min短于对照组(11.30±2.95)min、(18.90±4.22)min、(19.84±3.57)min、(26.01±4.09)min(P0.05)。试验组手术部位感染率4.69%低于对照组12.50%,(P0.05)。试验组术后1d,IL-6、CD_3~+、CD_4~+、CD_4~+/CD8+分别为(82.40±5.30)pg/ml、(51.00±3.15)%、(27.02±1.04)%、(1.22±0.29)与对照组的(101.00±8.34)pg/ml、(42.00±3.20)%、(23.03±2.10)%、(1.04±0.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剂与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而加强麻醉剂与结直肠手术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对比研究,有助于选取合理麻醉剂降低对机体功能的干扰,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促进切口的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3)
目的比较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对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骨科230例四肢闭合性骨折且需要去除毛发的清洁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19例和对照组111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改良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d晚和手术当日分别用2%葡萄糖氯己定消毒液消毒皮肤,手术当日术前2h内或术前即刻用电动备皮器去除毛发,对照组采用传统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d采用肥皂清洁皮肤并使用刀片剃除毛发,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手术间级别和术后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间净化级别、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试验组1例、对照组8例,感染率分别为0.84%和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2,P0.05),传统备皮方法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用2%葡萄糖氯己定清洁手术野、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结论 2%葡萄糖氯己定及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有利于降低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386例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分离感染患者菌株进行鉴定,分析术后感染病原菌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 386例口腔颌面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1例,感染率为8.0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手术切口为主;共培养分离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占77.50%,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7株占17.5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5.00%;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对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比较敏感;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敏感;年龄、手术时间、伤口有异物、误吸及侵入性操作是患者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抗菌药物使用则能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结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应当针对性地给予抗菌药物,同时尽量避免可能引起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口腔颌面部手术部位感染(SSI)例次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索患者ASA评分、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及手术危险指数等因素对SSI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对2007—2017年在某三级口腔专科医院住院并接受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分析SSI例次发病率变化趋势,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风险。结果 2007—2017年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SSI例次发病率为0.33%~0.93%,平均发病率为0.71%;ASA评分、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及手术危险指数高的患者,SSI例次发病率及发生风险高;2009年SSI例次发病率最低,ASA评分为P1的手术患者、手术危险指数为1级的手术,SSI例次发病率下降,分别自2011年的0.72%和2.79%下降至2017年的0.42%和1.54%,下降幅度在41%以上。结论口腔颌面部SSI例次发病率在11年间有所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患者ASA评分、手术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及手术危险指数的升高,手术患者SSI例次发病率及发生风险亦逐渐升高,诊疗环境可能是SSI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3)
目的分析老年择期手术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其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医院外科收治的76例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按照手术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患者46例和对照组患者30例,观察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行静吸复合全麻,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术后肺部感染率等,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1h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2、12、24、72h后CD3+、CD4+、CD8+、CD4+/CD8+的水平与麻醉之前相比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行手术后3d内,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择期手术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的老年患者容易清醒,并且对患者本身的免疫功能影响小,术后肺部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老年开腹手术患者效果及术后肺部感染影响。方法选自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行开腹手术患者182例,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与全身麻醉组,各91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应激反应变化,术前、术后1d、术后3d简易智力状态评分(MMSE),及术后3d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分别为(97.67±6.87)mmHg和(79.28±4.09)次/min低于全身麻醉组(113.24±8.49)mmHg和(103.37±6.26)次/min(P0.001);术后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340.76±63.72)ng/ml和(1.35±0.43)nmol/L低于全身麻醉组(P0.001);腰硬联合麻醉组MMSE评分术后1d、3d分别为(25.59±3.87)、(25.87±4.18)分高于全身麻醉组(P0.001);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3d肺部感染率4.40%低于全身麻醉组18.68%(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开腹手术效果优于全身麻醉,对患者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影响小,且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2)
目的比较观察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为合理选择麻醉镇痛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9月-2013年3月53例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A组)和67例硬膜外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B组),进行腹部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血气分析指标及下呼吸道感染率。结果 A组下呼吸道感染率为34.0%,明显高于B组的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共分离出2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9株占73.0%、革兰阳性菌7株占27.0%,B组共分离出1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4株占77.8%、革兰阳性菌4株占22.2%,两组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2.5%、9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全身麻醉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和硬膜外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进行腹部手术患者均是有效的麻醉镇痛方式,但后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