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金匮要略》应注意哪些问题? 本书是东汉作品,书中常看到论述病证有运用省文、倒装、借宾定主等文法。在汤方中,常提出;“主之”“可与某方”“宜某方”“某方亦主之”等不同字样各有涵义。对文法和字义应注意理解,才能掌握本书精神。有关篇与篇的内容,常有联贯性和共通性,必须相互结合,两相对照,进行比较区别,就可得出辨证的真义。本书原系简略节本,又从蠹简中检出,虫鼠剥蚀,有的部分已失去本来面目。所以篇内叙述详略参差,或有或无,其中有病原不详的,征候过简的,治法未备的,既不具体也有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对方剂的运用,药物的配伍如何? 本书组方精密,运用灵活。同种疾病,但由于人体体质或病机上的差异,及部位不同,治法上就不同。例如同为胸痹病,如阳气未虚者,可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阳气已虚者,则当用人参汤。本书用肾气丸者有的五:1.治脚气上入,入腹不仁;2.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3.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去者;4.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 5.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以上五病,虽症状不同,但病机皆属于肾阳虚衰,气化功能减退,故均可用肾气丸  相似文献   

3.
1.“五实”、“五虚”证预后好坏的关键是什么?其道理何在? 答:“五实”、“五虚”证,语出《素问》。《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五实证是病邪壅实,脏气阻绝,虽攻泻无能为力;五虚证是正气虚极,虽补养亦无济于事,所以都是不易挽救的危证,即所谓“五实死,五虚死”也。然而,在下列情况下,“五实”、“五虚”证也  相似文献   

4.
问:《灵枢·本神》的“节阴阳”和《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法于阴阳”的含义各是什么?它们与养生有何关系? 答:阴阳是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字环境中,它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内经》中,阴阳常代表天地、水火、寒热、内外、男女、脏腑、气血等多种事物,而在某一特定的段、句中,它的含义又是相对固定的。  相似文献   

5.
问:何谓“脾气主升”?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怎样? 答:脾气主升,是对脾的气化功能而言,它突出了脾主“升清”和升举内脏的生理功能特点。脾主运化而“散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及肺脉,再转输以营养周身,即脾主“升清”的作用。若脾气虚,“升清”不及,则头  相似文献   

6.
太阴篇虚寒证太阴病的下利,大多不渴,不欲饮。仅以口不渴,不欲饮,做为脾胃虚寒的下利,也不足为凭。如葛根汤证的下利,病机在表,里热不甚的不渴。和太阴病下利日久,津液耗伤,也会出现口渴。必须兼有太阴之腹满不痛,呕吐不食,脉弱等互参。误下变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不见结胸,气痞等变证。由于患者平素脾阳不振,又损中阳。出现中焦虚寒之腹满时痛,故用桂枝以鼓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桂枝加大黄汤: 肤满大实痛,兼有大便秘结,有实可攻的症状。用桂枝领出陷入的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  相似文献   

7.
结语少阴病的病位在里,是伤寒六经中较严重阶段。机体的活动能力,趋于衰弱,形成心肾疲惫,阳虚阴盛,出现全身虚寒证候。有人认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但心肾两脏确有相互联系。心病可影响肾,肾病可影响心。实践证明,肾水不足,可使心火上炎;心火不足,可使肾水泛滥。少阴病可分为两类:1.阳气虚弱,阴寒由盛,邪从寒化之里虚寒证,治疗当以扶阳为主。2.阴气内虚,热从内生,邪从热化之阴虚内热证,治疗当以清热育阴为主,如附子  相似文献   

8.
〔结语〕《素问·热论篇》云:“太阳为开。”太阳主一身之表,凡外感六淫之邪,无不先犯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颈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经病证的提纲。每经提纲,首冠以“之为病”是指某经的主要脉证。如太阳之为病,意即太阳经所具有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多冠于条文首句,其含义多指外感风寒,如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也有个别条文的“太阳病”是指外感热病如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的共有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有经病,又有府病。经病是邪在肌表的病证。由于感受邪气不同,如2、3条“风寒二邪,常相合侵入人体,但却有孰少孰多。太阳中风,虽为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9.
当归四逆汤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辨:当归四逆汤,外感风寒,气血被阻,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非阳气虚弱,乃阴寒内盛。瓜蒂散与茯苓甘草汤辨:瓜蒂散,寒痰壅塞胸膈,胸阳被阻,不能外达于四肢之痰厥;茯苓甘草汤,寒改留胸,胸阳被阻,不能外达于四肢之水厥。结语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也是邪正交争、阴阳消长的最后阶段。它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其机转不外上热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在那些方面发展了《素问·热论》的理论?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伤寒论》的学术渊源本于内、难。尤其受《内经》理论的影响更深。论中六经名词(三阴三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名机,南群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原书名《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三世纪初,其内容包括伤寒与杂病两部分。由于战乱,原书一度散佚不全,后经西晋王叔和  相似文献   

12.
痞证多由胃气素虚,或过汗误下,表邪乘虚入里,热邪内陷,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闭塞不通,虚中挟实之证。由于证候不同,选药亦异,从上表可以理解,黄连黄芩为痞之主药,人参、甘草、大枣为温理脾胃;半夏、干姜、生姜,为虚寒降逆;大黄为荡涤热结。161条:“伤寒发汗,若汗、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与生姜泻心汤之噫有所不同。生姜泻心汤是胃气虚弱,食滞不化,郁而生热之干噫食臭,且水趋大肠,及有水气停留。旋复花、代赭石汤是胃中不和,虚气上逆之噫,别无所苦,故用益气、降逆、和胃之法。  相似文献   

13.
试探法是中医学在临床上进行探索的一种方法。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此法是在某些病证原因一时不明,证情复杂难以判断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诊断性治疗法(类似于西医试验性治疗法)。它最早见于仲景的《伤寒论》中,我在跟随李培荫付教授出门诊中,认识到此法确有其生命力。试举二病例以说明。病例一:王××,女,25岁,长沙市矿山设计院描图员。85年2月27号初诊,诉头晕,头痛,头胀一周,伴目眩,耳鸣,畏光,头部两太阳穴处阵发性胀痛,喜按,食不知味,晨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汤辨。小柴胡汤: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他见证(如七或证)非必有症状。小柴胡桂枝汤:表证未解之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疼重。具育少阳之微呕,胸脘之间满闷不舒的见证。大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辨:主证为小柴胡证兼有热邪内陷,热结与胃脘。表现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或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呕,热迫大肠而下利。柴胡加芒硝汤:妄狂用攻下,伤及胃  相似文献   

15.
(三)寒热凡病势亢奋,阳邪旺盛的证状属热,病势沉静,阴邪内盛的证状属寒。用寒热来区分六经病,则太阳病恶寒发热,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形寒肢冷,厥阴病寒热胜复。用寒热指导辨证治宁,如70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寒热主要说明疾病性质。但其中又有虚实之别,真假之分,错杂的差异。如: 1.辨虚热实热虚热(阴虚):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质淡红,脉细数。实热(阳明府实):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便燥尿黄,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  相似文献   

16.
一、问:为什么称少阳病为半表里症? 答:半表里症主要系指由误治传变的少阳病。由太阳误治内传的少阳病,系因胃虚三焦失枢,外邪乘虚内陷,以致胆气内郁所引起。少阳三焦有枢转气液出入的功能,三焦失枢,气机升降失常,同时又因胃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历史的变革《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这部书是公元196年~204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的作品。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迹汉书无传。据唐《明医录》载:“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序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则其弦外之音、其书旨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已作了自我介绍。兹略述如下。勤求古训古训:《诗笺》“遗典也。”望为四珍之首,是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色以应日。”言色之与人,如日之光照、无所不包。《素问·五藏举痛论》说:“视其五  相似文献   

19.
误下变证蔫根答连汤桂枝人参汤阳那入里热盛于内之实热。表那入里之虚寒喘而汗出,利下不止。协热下利,利下不止,,‘下瘩硬 在治疗上,蚤有先表后里的原则,当按病情而定。如91条:“下利清谷不止”恐有正气度脱之危,虽有衣证,尚可梢待时日。里急不容稍缓.当先补救正气为’急。 43条:“太阳逆.邓不传里,病属下冬徽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妻之生下后大喘是里气大虚。很喘是里气上虚属寒。写根本连汤是阳那入里,任肺之喘,离里禹热。麻杏石甘汤.虽是内热迫肺之喘而汗出.但无利遂不止.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干姜附子那气乘度入里…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学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仲景之学的研究、发挥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伤寒论》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本文针对《伤寒论》谈谈自己的浅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