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对5株恶性疟原虫海南株MSP1基因5'端(第1~第4区)进行体外扩增,其中2株的目的基因扩增产物直接用末端标记循环测序法测定其DNA序列,另3株虫株的目的基因片段用pGEM-T载体克隆化后再测序,结果获得了6个MSP1分子第1~第4区的序列片段,与已报告的MSP1分子比较,证明属MAD20等位基因型。同时发现,6个序列片段中,除了HN3和HN5株的序列彼此完全一致,其余株序列的保守区(第1和第3区)也一致外,可变区的第2区和第4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与MAD20的序列也略有不同,序列分析也证明海南株的MSP1也存在基因内重组现象,此外,3株经克隆化处理的虫株中,发现1株含2种不同的MSP1等位基因,本研究初步提供了我国恶性疟原虫海南株MSP1存在多态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3.
Pf7、Pfl2基因是恶性疟原虫红内期阶段虫体表面膜抗原。根据已知的Pf7、Pfl2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并合成引物。应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l/HN)基因组中特异扩增出Pf7、Pfl2基因,其片段太小分别约为800bp、1040hp,为进一步克隆、测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外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的已糖转运体基因(PfHT1),并将该基因克隆至pEGFF真核表达载体内使其高效表达,为研究DNA疫苗创造条件。方法:特定PCR引物的设计;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体外培养;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酶切、连接及PCR分析鉴定。结果:从恶性疟原虫簿南分离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性的编码FfhTl的基因序列.片段太小为1516bp,克隆鉴定结果表明插人片段大小正确。结论:体外成功扩增出恶性疟原虫PfHTl编码序列,与预期长度相符,并成功构建pEGFF-Htl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其结构、功能和免疫原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构建以恶性疟原虫红内期重要的疫苗候选抗原-裂殖子表面蛋白羧基端编码分子量42000蛋白的基因片段为外源基因的可用作候选核酸疫苗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目前对疟疾核酸疫苗的研究仅见于鼠疟,将恶性疟原虫FUP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羧基端编码42000蛋白的基因片段用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分别克隆入非分泌性真核表达载体VR1012和改建后的分泌型载体VR1012/TA中,通过PCR和酶切鉴定出重组克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的 17区片段基因为基础的复合核酸疫苗(分泌性的VR10 12 /TPA/HG MSP1 17和非分泌性的VR10 12 /HG MSP1 17)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和免疫血清对疟原虫生长的抑制能力。方法 以 2 0 0 μg/10 0 μl或 1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HG MSP1 17或VR10 12 /TPA/HG MSP1 17肌注免疫BALB/c或C5 7BL/6小鼠。用ELISA间接法测定小鼠血清的特异性抗体 ,用体外抑制试验检测免疫血清抑制疟原虫生长效果。结果 经 3次 1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HG MSP1 17免疫后 ,BALB/c小鼠和C5 7BL/6小鼠均产生了明显的HG和YMSP119抗体。但总体抗体水平不高。BALB/c小鼠经 3次 2 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的VR10 12 /HG MSP1 17免疫后 ,产生了较高的HG抗体 ,但MSP1 17的抗体无明显变化 ,经 3次 2 0 0 μg/10 0 μl每次每只VR10 12 /TPA/HG MSP1 17免疫后 ,仅产生较低的HG抗体 ,无MSP1 17抗体的产生。用 2 0 0 μg/10 0 μlVR10 12 /HG MSP1 17免疫的BALB/c小鼠血清做体外抑制试验 ,结果抑制效果明显。结论 VR10 12 /HG MSP1 17比VR10 12 /TPA/HG MSP 17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 ,其免疫鼠血清能明显地抑制疟原虫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以恶性疟原虫红内期重要的疫苗候选抗原——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羧基端编码分子量42000蛋白的基因片段为外源基因的可用作候选核酸疫苗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目前对疟疾核酸疫苗的研究仅见于鼠疟,将恶性疟原虫FUP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羧基端编码42000蛋白的基因片段用常规分子克隆方法,分别克隆入非分泌性真核表达载体VR1012和改建后的分泌型载体VR1012/TPA中,通过PCR和酶切鉴定出重组克隆。结果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VR1012/MSP1-42和VR1012/TPA/MSP1-42。结论目前对疟疾核酸疫苗的研究仅见于鼠疟红外期,该研究对研制有效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核酸疫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其免疫保护作用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恶性疟原虫裂殖了表面主要蛋白-1(MSA1),又称P195,与人红细胞具有结合作用,这种结合是裂殖子主只别红细胞的基础,为了确定P195蛋白与识别的位点,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分8段达了MAD20株恶性疟原虫的P195蛋白。各段蛋白用镍亲和层析柱分离,然后复性,在体外培养疟原虫至成熟裂殖体期,将各种段蛋白分别加入到培养基上清中,继续培养24小时,检查红细胞感染率,通过感染率了解各段蛋白对裂殖入子侵红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protein,CSP)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根据恶性疟原虫837株基因编码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采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CSP基因片段的Ⅰ区、中央重复区、重复区后可变区和Ⅱ区;经纯化的扩增产物用BamHⅠ和Kpn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入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重组克隆经抗性筛选和快速凝胶电泳鉴定,再经PCR和酶切鉴定,并对重组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可特异扩增出约1171bp的基因片段,阳性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和PCR鉴定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序列测定表明所克隆的基因和编码环子孢子抗原的基因片段相符。  相似文献   

10.
根据恶性疟原虫红细胞结合抗原EBA-175基因编码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通过聚合群链反应(PCR)技术对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EBA-175基因进行扩增,用HindⅢ和BarnHⅠ同时消化扩增产物,定向克隆PCDN3载体,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TG1,经抗性筛选和质粒大小快速凝胶电泳鉴定初步获得重组克隆,再经PCR鉴定和HindⅢ/BarnHⅠ酶切鉴定,证实所得的重组克隆含有编码恶性疟原虫FCC-1/HN株EBA-175基因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11.
设计3对针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2(MSP2)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MSP2基因的中间多态区目的基因,并应用于泰国Borai疟区恶性疟患者血标本分析,结果发现,自然感染的恶性疟原虫株群中,MSP2基因存在着多态性,城152份恶性疟感染血样中,发现17种不同的MSP2等位基因,其中12种属于Indochina(IC)等位基因家族,5种属于FC27等位基因家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裂殖子表面抗原 2基因 (Merozoitesurfaceantigen 2 ,MSA2 )是恶性疟原虫的一种保护性抗原 ,为研究其重组BCG疫苗的保护作用 ,首先探讨携带有恶性疟原虫FCC 1 HN株MSA2基因的重组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质粒pBCG MSA2在卡介苗 (BacillusCalmetteGuerin ,BCG)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电穿孔转化法将重组质粒pBCG MSA2导入BCG中 ,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并经PCR鉴定的重组BCG培养于Middlebrook 7H9Broth (M7H9)培养基 ,并添加 10 %M7H9EnrichmentADC和 0 0 5 %Tween80 ,4周后于 4 5℃进行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odiumdodecylsulfate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SDS PAGE)及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SDS 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均显示在约 31kDa的位置上可见明显的蛋白条带 ,并与MSA2基因编码序列推断的分子量相符。结论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 2可在BCG中表达 ,这些结果将为恶性疟原虫多价BCG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裂殖子表面抗原2(merozoitesurfaceantigen2,MSA2)基因重组BCG疫苗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电穿孔转化法将重组质粒pBCG/MSA2导入耻垢分枝杆菌(M.smegmatis)mc2155中,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并经PCR鉴定的重组M.smegmatismc2155培养于middlebrook7H9broth(M7H9)培养基,并添加10%M7H9enrichmentADC和0.05%Tween80,48~72?h后于45℃进行30?min的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均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31×103的位置上可见明显的蛋白条带,并与MSA2基因编码序列推断的Mr相符.结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2可在M.smegmatis中表达,这些结果将为恶性疟原虫多价BCG疫苗的研制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通过体外扩增 ,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 HN)株GLURP基因 ,测定其基因序列 ,了解该基因的结构及在FCC1 HN株与其它分离株间的序列差异。根据GLURP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 3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FCC1 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 3个部分序列重叠的GLURP基因片段 ;并分别克隆入测序用PMD 18T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GLURP基因序列 ,应用软件辅助分析基因结构及进行同源性比较。恶性疟原虫FCC1 HN株GLURP基因全长 3711bp ,编码 12 36个氨基酸。FCC1 HN株与F32株GLUR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96 2 7% ;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5 78%。本文为继续进行FCC1 HN株GLURP抗原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MSP-2的抗原表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恶性疟原虫株MSP-2基因序列,检索我国虫株MSP-2是否具有国外已鉴定的MSP-2抗原表位。结果显示,我国虫株MSP-2具有已鉴定的FC-27等位基因型可变区抗原表位STNS和DTPTATE。同时应用计算机辅助抗原表位分析技术对MSP-2进行抗原表位分析预测,并以合成肽技术鉴定了预测表位的免疫原性。抗原指数分析表明,MSP-2分子亲水性指数和侧链易曲性指数最高的区域分别位于aa153~166和aa65~72,而aa53~60可能是我国虫株特异的抗原表位。用4个合成肽进行免疫学鉴定,证实预测的表位可以诱导抗肽抗体反应,免疫血清可识别重组MSP-2和恶性疟原虫全抗原中MSP-2抗原区带,且合成肽可与我国流行区高度免疫人群免疫血清反应。由于这些表位存在于我国海南、云南、安徽株MSP-2序列中,可以作为研制我国恶性疟重组多价表位疫苗的候选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16.
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保守区编码产物具有37个NANP串联重复序列,并认为(NANP)n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本文通过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方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全基因组DNA,首次采用PCR方法获得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中央保守区片段。我们用地高辛标记的PCR产物作DNA探针,杂交试验表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本文还探讨了PCR技术在病原学检测、疫苗研制、流行病学调查、疗效考核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设计3对针对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2(MSP2)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MSP2基因的中间多态区目的基因,并应用于泰国Borai疟区恶性疟患者血标本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感染的恶性疟原虫株群中,MSP2基因存在着多态性。在152份恶性疟感染血样中,发现17种不同的MSP2等位基因。其中12种属于Indochina(IC)等位基因家族,5种属于FC27等位基因家族。IC等位基因型较为常见。在9个月的流行季节,IC和FC27等位基因型的频率保持相对稳定。较高程度的两种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的现象也被发现。因此提示,套式PCR方法不仅提高了疟疾诊断水平,更重要的是,为疟疾的流行病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根据恶性疟原虫FCCI/NH株PF332基因片段5’端巳知序列,设计台成了一条特异引物(SP);报据PF332基因的结构特点,又设计合成了一条非特异引物(NSP)。应用低严谨PCR技术(LSPCR),从恶性疟原虫FCC1/F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系列PF332基因未知片段。利用T-A克隆法将一560bp大小的片段克隆入测序用PMD-18T载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PCR扩增鉴定表明重组正确。  相似文献   

19.
用重组痘苗病毒、非重组对照痘苗病毒免疫猴血清及正常对照猴血清进行了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培养抑制试验。结果培养渡中加人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猴血清后,疟原虫感染率逐渐下降,第4天后原虫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0.1%以下),第12天后血片中没有原虫检出;加入非重组对照痘苗病毒免疫猴血清的培养瓶中疟原虫感染率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猴血清无明显的差异,说明重组痘苗病毒免疫猴血清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得到环子孢子蛋白(circumsporozoite protein,CSP)的全长编码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进行表达纯化,观察重组环子孢子蛋白对肝细胞的结合能力,探讨其作为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分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恶性疟原虫3D7株环子孢子蛋白的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出CSP的全长编码基因,将其克隆到载体pGEM-T中,通过基因测序加以证实;进一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c中,在大肠杆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B)对纯化的融合蛋白进行免疫反应性检测;采用免疫组化(IHC)技术观察重组环子孢子蛋白对不同组织细胞的结合能力。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中成功扩增到1263 bp的全长CSP基因,该基因在原核系统中经诱导表达出一相对分子质量(Mr)约62×103大小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Ni2+亲和柱纯化获得重组CSP融合蛋白;WB表明,重组CSP融合蛋白能被疟原虫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重组CSP融合蛋白能够与肝癌和正常肝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与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则未见反应。结论CSP是疟原虫子孢子表面主要的蛋白,重组环子孢子蛋白作为原发性肝癌基因治疗的靶向分子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