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灵芝双向发酵雷公藤的解毒持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小梅  贺婧  罗闳丹  苏明声  张普照  庄毅 《中草药》2009,40(12):1925-1929
目的 研究灵芝双向发酵对雷公藤的解毒持效作用.方法 运用双向发酵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获得灵雷菌质(G30),用常规急性毒性试验,免疫学试验、自身免疫疾病动物模型试验等进行G30的毒性和药效学研究.结果 G30的LD_(50)较雷公藤生药组显著提高,并且能抑制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血清溶血素的分泌;G30降低阿霉素诱导的肾炎大鼠的24 h尿蛋白量,同时改善肾炎大鼠的多项生化指标,且对各脏器的毒性要小于雷公藤生药;G30缓解佐剂性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足肿胀度,并改善大鼠的生存状况.结论 灵芝与雷公藤构成发酵组合所产灵雷菌质G30毒性降低并仍然保持免疫抑制作用,对佐剂性类风湿关节炎及阿霉素诱导的大鼠肾炎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显示双向发酵对雷公藤解毒持效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雷公藤双向固体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双向发酵过程中总二萜和总生物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双向发酵过程中雷公藤甲素和两个单体生物碱含量。结果:在发酵90d时,雷公藤总二萜发酵下降了46%而总生物碱含量仅下降约13%,雷公藤甲素含量降低了89.4%而wilforgine和wilforine含量降级幅度较小。结论:双向发酵过程中真菌对雷公藤生物碱含量影响较小,而对二萜类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药用真菌双向性固体发酵工程与中成药药渣再开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庄毅  洪净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2):1918-1919
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它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估计现有中成药约8 000种,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疗效卓著、影响深远的品种,如六味地黄丸、小柴胡汤、丹参滴丸等。药材加工为成药后剩留大量尚含有各种残余成分的药渣,但它大多被废弃,也有施于园林、田间用作肥料等,例如曾了解有一家著名制药企业拥有具批准文号的中成药百余种,常年生产的有30余种,每年约有药渣5 000....  相似文献   

4.
药用真菌的固体发酵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药用真菌一种经济、有效的固体发酵生产工艺,它的发展、性质及与固体培养的 区别,发酵产物(菌质)的特性等,进一步分析发酵过程中真菌、基质、环境三方面的作用,提出制定 发酵质控标准、确定发酵终点的途径和菌质合理选择后处理方法的重要性等。以不同真菌与各种基质 的交叉组合在数量上几乎是无限的,它的应用潜力与前景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5.
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后菌质化学成分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对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所得菌质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初步研究,针对性地分离并鉴定出发酵过程中有明显变化规律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雷公藤药材及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所得到的不同时间点灵雷菌质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溶剂法、柱色谱法、高效液相制备法、核磁共振等对HPLC色谱图中部分具有明显变化规律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结果与雷公藤生药相比,发酵所得菌质的液相色谱图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改变;针对性地分离并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12-甲氧基雷酚萜(1)、雷酚萜(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4);其中菌质中化合物DIBP、DBP的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灵芝双向固体发酵雷公藤的过程中,菌质中DIBP、DBP等邻苯二甲酸酯类有毒化合物的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药用真菌新型固体发酵工程与槐芪菌质的研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研制抗乙肝病毒等新药槐芪菌质。方法 采用双向性发酵工程。结果 槐耳菌和黄芪构成发酵组合所产槐芪菌质所提成分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与保肝功效结论 药性菌质的优良作用显示双向性发酵工程可能成为中药新药研制的新途径,各种菌质将成为中药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雷公藤菌质的急性毒性的变化。方法:运用双向固体发酵的原理与技术,将药用真菌G接种到带皮的雷公藤基质上,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发酵,得到不同发酵天数的菌质。用Bliss法计算不同发酵天数的雷公藤菌质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测定其急性毒性。结果:不同发酵时间的雷公藤菌质组LD50均高于雷公藤生药组,其中发酵20~30d菌质的LD50较高。结论:通过双向性固体发酵可以使雷公藤的急性毒性降低,并保持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抗乙肝病毒等新药槐芪菌质F.方法采用双向性发酵工程.结果槐耳菌和黄芪构成发酵组合所产槐芪菌质F所提成分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与保肝功效.结论药性菌质的优良作用显示双向性发酵工程可能成为中药新药研制的新途径,各种菌质将成为中药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雷公藤对女性生殖系统的毒副作用、损伤机制及解毒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药用真菌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真菌的多种类、生长繁殖快、易培养的特性,近几年药用真菌的发酵培养进展迅速。本文从真菌的分类入手,介绍了几类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培养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药用真菌的发酵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区分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之间的代谢产物差异,采用UPLC-Q-TOF-MS对采自5个地区的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叶片代谢物进行分析,通过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研究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叶片代产物特征,利用OPLS-DA模型进一步分析,挑选出VIP> 5.0,r> 0.85的差异代谢物,再对差异代谢物进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将满足P< 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1的化合物确定为区分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表明,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叶片代谢物差异显著,分析次生代谢物信息,雷公藤与昆明山海棠可分为二类,同时筛选获得区分二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23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雷公藤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色谱柱:Kromasil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水(0.1%磷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5℃,检测波长267nm,分析时间80min;流速1.0mL·min-1,测定10批药材的色谱图,确立标准指纹图谱。结果指纹图谱标出雷公藤药材的29个共有峰,以化学对照品结合HPLC-MS鉴定了其中18个峰。结论该分析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较好,为雷公藤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雷公藤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翁庚民  赖先阳  胡永红  陆付耳 《中草药》2002,33(11):1053-1055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提取物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其疗效已被广泛认可,近5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其提取物诱导细胞凋亡的角度,对其药理机制进行了细胞分子水平的探讨,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其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但雷公藤毒性较大,毒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因此,开展雷公藤的减毒增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关于雷公藤及其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文献,分别针对雷公藤的炮制减毒工艺,制剂剂型改良,复方中药配伍,联合西药和针灸配合等方面展开调研工作。雷公藤的炮制之法自古有之,主要有净制,羊血炮制,加热炮制,近年又出现了微博煨制及双向固体发酵等新方法,均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雷公藤制剂剂型多样,多数口服后经肠道吸收,毒性较大,外用通过皮肤黏膜吸收毒性较小。因此通过剂型改良,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时间,增强药物的吸收利用,增加生物利用度。常见剂型包括:栓剂,缓释片,滴丸剂和贴膏等。研究表明甘草配伍雷公藤,能加速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代谢转换,降低毒性;配伍白芍能够减少肝损伤。合理的复方配伍也能降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通过联合西药或配合针灸治疗均能对雷公藤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RA治疗中雷公藤的减毒增效措施进行整理归纳,以期能促进雷公藤在临床上治疗RA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雷公藤不定根的诱导研究时发现,不论是以雷公藤幼叶还是以幼叶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外植体,在添加1.0 mg·L-1 IBA的培养基上均可以诱导出不定根并建立良好的不定根培养体系;以雷公藤愈伤组织建立的悬浮细胞在添加2.0~4.0 mg·L-1 NAA时,也可以形成不定根并建立稳定的不定根培养体系,雷公藤不定根的3个培养体系中雷公藤甲素含量均超过自然生长的根皮中的含量,其中AR3不定根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最高,为根皮的5.3倍。在使用5 L发酵罐进行中试放大培养时,与250 mL摇瓶培养相比,每升培养基不定根增长量、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差异不大,这为通过组织培养生产雷公藤次生代谢产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逍遥散对雷公藤水煎剂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甘利欣(0.06 g·kg-1)对照组、逍遥散低、中、高剂量组(生药量3.38,6.75,13.50 g·kg-1)。除正常组外,分别以相应剂量药物连续ig 4 d,再以雷公藤水煎剂(生药量3.75 g·kg-1)ig 4 d造模。处死大鼠,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力,做肝脏病理学检查,并测定肝匀浆上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肝指数及血清ALT,AST的活力明显升高 (P<0.01),肝组织病理改变明显(P<0.05),肝匀浆上清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各组和甘利欣组大鼠的肝指数、血清ALT和AST的活力、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肝匀浆上清IL-1β,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 < 0.05或P<0.01)。 结论: 雷公藤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与其引起炎症因子IL-1β,TNF-α释放增加进而形成炎性损伤有关,逍遥散可通过抑制IL-1β,TNF-α的释放而对雷公藤致大鼠急性肝损伤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系统评价了雷公藤(TWP)用药者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情况.以"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toxicity","side effect","adverse","safety","tolerability"为关键词在CMCC,CBMDisc,CNKI,VIP,万方,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8个数据库(均从最早至2013年5月25日)中,系统检索了雷公藤用药者发生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随访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采用MetaAnalyst软件进行了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Meta分析,并按照年龄、用药方式、观察时间和就诊科室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49篇文献,拆分后形成54个研究纳入分析,因率的Meta分析各研究之间总是存在较大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总的TWP用药者血液系统不良事件平均每1 000人发生61次.针对3个主要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加权合并的发生率分别为5.6% (95%CI,4.3% ~7.3%),1.7%(95%CI,0.5% ~5.0%),1.8%(95%CI,1.0% ~3.1%). 54个研究中,45个为高质量研究,敏感性分析显示高质量研究合并后与总的合并值接近.由结果可知,TWP用药者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研究根据雷公藤悬浮细胞转录组数据库设计引物,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C-acetyltransferase)基因TwAACT进行全长cDNA(GeneBank:KP297934)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克隆得到TwAACT cDNA全长为1 704 bp,编码40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10,相对分子质量为41.20 kDa,在线预测表明TwAACT具有2个催化活性位点。雷公藤悬浮细胞经茉莉酸甲酯(MeJA)外源诱导后,通过荧光定量PCR表明,TwAACT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在24 h达到最高。研究首次克隆得到雷公藤AACT基因,为进一步阐述雷公藤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贝壳杉烯酸氧化酶(kaurenoic acid oxidase)是二萜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等重要生物学过程。该文根据雷公藤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贝壳杉烯酸氧化酶全长c 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实时定量PCR(qRT-PCR)研究基因的诱导表达水平。克隆得到Tw KAO长度为1 874 bp,编码487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56.02 k Da,理论等电点8.89;经茉莉酸甲酯(Me JA)诱导后,Tw KAO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 h达到峰值;经植株组织表达分析证实,Tw KAO基因在雷公藤的叶中表达量最高,根中最低。该研究首次克隆得到雷公藤KAO基因,并分析其mRNA表达特征,为深入研究雷公藤生长发育以及萜类活性成分次生代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