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患者7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各类颅脑外伤患经高压氧治疗病情得到恢复和改善。方法 采用以高压氧舱治疗为主,配合药物及功能锻炼。结果 经临床观察本组总有效率68%,其中脑震荡有效率为100%,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通过高压氧治疗能有效的改善脑细胞及组织细胞供氧,使处于可逆状态的脑细胞恢复,从而使脑细胞的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植物状态(vegetativestate,VS)是Jen-nett和Plum1972年首先应用于描述由各种原因造成脑严重损害后出现的一种没有感知的觉醒状态犤1犦。其发生机制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皮质广泛性神经元变性,丘脑坏死,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功能被阻断。目前持续植物状态(PVS)的治疗尚在探讨中,现就颅脑损伤后PVS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1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PVS是近年来研究较多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高压氧使大脑内毛细血管血氧增加,改善缺血半影区的缺氧状态,促进侧支循环的生成,使神经细胞功能得以恢复犤2犦。PVS患者病情平稳即…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男19例,女7例;年龄4-54岁,平均34.4岁。其中弥漫型轴索损伤14例,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1例,外伤性脑梗死1例。所有病人均行吸氧、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及防治并发症,并结合手术及高压氧等治疗,基本治愈13例(50.0%)、明显好转2例(7.7%)、好转6例(23.1%)、无变化4例(15.4%)、恶化0例(0.0%)、死亡1例(3.8%)。结论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通过早期积极合理的治疗,可以获得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4.
徐伟  杨鑫 《天津护理》2013,21(1):55-56
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是具有周期性清醒和睡眠,但是没有任何具有认知或能够对外界的事情或刺激所表达出的有意识的情感、行为反应的证据.致病原因以颅脑损伤和脑血管病为最多,外伤性PVS的发病率约占重型颅脑损伤的10%[1].植物状态持续时间越长,意识恢复的可能性越小,预后越差.对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及功能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2].本文在伤后早期手术治疗及亚低温等治疗的基础上,施予综合性康复护理来促进意识恢复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创伤性植物状态(VS)的护理疗效.方法:对124例创伤性植物状态患者在早期采取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VS患者中,意识恢复79例(63.7%),脱离植物状态8例(6.5%),总有效率为90.2%.结论: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闭合性脑损伤患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加强进舱前、舱内及出舱后的护理,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伤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使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增强脑细胞对创伤和缺氧的耐受性,因而可防止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大量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证明,33℃~35℃的亚低温能显著减轻脑水肿,控制颅内压,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促醒疗效。 方法: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将我院康复科、神经外科56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VS)/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意识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试验组(n=28)。试验组按频率3Hz的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假rTMS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周5天,rTMS时间20min,共治疗20次。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RS-R)量表评估,脑电图(EEG)、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患者能否从VS/UWS进入微弱意识状态(MCS)。 结果:共55例患者完成试验。①治疗组GCS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②治疗组CRS-R的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③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④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 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帮助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患者从VS/UWS进入MCS,对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效。  相似文献   

8.
秦永福  王雪芝 《临床医学》2011,31(10):71-72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愈后。方法对51例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使用高压氧治疗,辅以改善脑循环、代谢的药物及神经康复等综合治疗。结果 51例患者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2.3%。结论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临床治疗困难、病程长,易并发严重的后遗症及死亡。以高压氧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能使处于可逆死亡状态的脑细胞功能得到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采用33℃~35℃亚低温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结果亚低温组20例恢复良好6例(30.00%),死亡6例(30.00%);对照组恢复良好3例(15.00%),死亡9例(45.00%)。亚低温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0.
纳洛酮穴位注射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洛酮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刺能改善微循环,调整中枢神经系统不平衡的功能状态,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和瘫肢肌力的恢复,脑在缺血后,脑内β内啡肽释放增加与偏瘫产生有一定关系,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起到治疗作用〔1,2〕。194~196年我们观察了在足三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治疗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维脑路通及美多巴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后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经高压氧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脑梗死后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而精心、细致的护理则是保证高压氧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促醒康复方法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疗养院开展促醒治疗的意义。方法 19例PVS患者,采用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针灸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前庭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治疗6个月~1年。按PVS评分标准、GCS评分、CRS-R、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9例PVS患者中,初步脱离植物状态9人,完全脱离植物状态6人,治疗总有效率为78.95%,促醒率31.58%。结论采用综合促醒康复治疗效果明显,适合在疗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压氧加常规治疗对62例PVS患者进行治疗。(1)高压氧治疗:采用高压氧气舱,空气加压0.18~0.20MPa。用面罩接氧气呼吸器后吸氧30rain、共2次,中间休息1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均4~6疗程。(2)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在高压氧治疗的同时均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止血、脱水、抗感染、神经细胞营养剂、促醒剂及对症支持疗法。按病程长短分为A组(26~59d)26例、B组(60~119d)24例和C组(120—268d)12例共3组,观察分析不同病程与高压氧疗效的关系。结果经高压氧加常规治疗后,PVS患者基本痊愈27例(43.5%),明显好转18例(29.0%),好转8例(12.9%),无效9例(14.5%),总有效率达85.5%(53/62)。高压氧加常规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的病程长短有关,3组不同病程患者疗效(A组96.2%,B组为62.5%,C组41.7%)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4.83,P〈0.01),PVS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结论高压氧加常规治疗能促进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苏醒和生命功能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高压氧综合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疗效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对1995-2006年应用高压氧治疗的46例持续植物状态病例的分析,了解原发病因、发病年龄以及高压氧治疗时机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脑外伤组显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非脑外伤组(P〈0.01),开始治疗时间≤30d组及31~60d组好转率明显高于t〉61 d组(P〈0.05)。〈30岁者显效率、好转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上者(P〈0、05)。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外伤所致持续植物状态患者60d以内开始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疗效较好,且年龄越低,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腔持续正压通气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10-01-2013-01期间收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共44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n=22)和实验组(n=22)。对照组给予射频消融术,而实验组在射频消融术的基础上联用经鼻腔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术后常规随访6个月以观察具体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率明显偏低(9.09%∶27.27%)、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率降低(4.54%∶22.73%)、术后6月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5.66±5.12)%∶(48.23±4.16%)]、术后6个月左房内径明显缩小[(34.68±3.29)mm∶(38.18±2.21mm)],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腔持续正压通气联合射频消融术可明显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症状复发和抗心律失常药使用量,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mg/次,2次/d,共14d,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SSS评分及ADL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PVS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BMSCs动员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PVS评分。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VS评分分别为(0.92±0.67)和(0.91±0.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1a观察组PVS评分分别为(12.92±3.55),(13.58±3.53),(14.42±3.68)分,对照组分别为(10.45±4.58),(11.82±5.06),(12.27±5.06)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a,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0.0%,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BMSCs动员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PVS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综合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疗养-医疗综合康复模式对老年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09年12月在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住院的60岁以上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患者102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51例进行6个月的对照研究。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神经内科治疗,A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给予综合疗养康复治疗(包括健康宣教、运动、心理、高压氧、中医针灸、按摩、自然因子疗法等),B组给予一般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使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 A组在治疗3、6个月时经SDS及HAMD检测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检测指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疗养-医疗综合康复模式能明显提高老年脑卒中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按Barthel指数积分(MBI)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BI、FM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偏瘫患者的运动障碍,但配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任务强化性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强化性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训练、坐-站训练、站立训练和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对2组患者进行步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AC步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FAC步行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分级更高,比对照组获得更好的步行能力(P=0.003)。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任务强化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