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初步分析甲型A/H1N1流感病毒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1例入院确诊的甲型A/H1N1流感病毒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甲流患者通过咽拭子real-time PCR确诊.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不升高或降低,动脉血气反映Ⅰ型呼衰的特点,细菌培养阴性,血浆酶学检测显示肝功能和心脏功能变化,胸部CT提示肺部病变进展迅猛.结论 起病急,进展快是甲流合并肺炎的发病特点,具有易累及肝脏、心脏器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妊娠合并甲型H1N1流感(甲流)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甲流对患者的长期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甲流危重症患者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住院期间疾病严重程度及肺部影像特点,并在出院后1、5年进行门诊随访,观察临床症状、胸部CT表现及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另外对存活新生儿进行临床症状及生长发育测评随访。结果 7例危重症患者年龄为22~39岁,平均为27.3岁;孕周为22~38+6周,平均为32周;均选择了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死亡2例,存活5例。5例存活患者气管插管时间为5~21 d,平均为13.6 d;住院时间为4~35 d,平均为19.4 d。5例存活患者随访1年后,有2例存在临床慢性呼吸道症状,胸部CT异常3例,肺弥散功能异常5例,合并小气道功能异常3例;随访5年后,仍有2例存在临床慢性呼吸道症状,胸部CT异常3例,肺弥散功能异常5例,合并小气道功能异常1例。3例存活新生儿孕周为34+2~35+1周,平均为34.5周;体质量为1 380~2 120 g,平均为1 881 g;未发现H1N1流感病毒感染;在随访1、5年中,生长发育与其他婴幼儿无异。结论 妊娠合并甲流危重症患者出院1、5年后,胸部CT异常和肺功能障碍仍较为常见,应重视对此类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以及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总结4例危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甲流)孕产妇的救治体会,为危重症甲流孕产妇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减低其死亡率提供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4例危重症甲流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经过和治疗体会.结果 对4例危重症甲流孕产妇经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和保持气道通畅,使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1例孕妇顺利剖宫产下一女,母女平安康复出院;另外3例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孕产妇感染甲流的重症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危重症甲流孕妇的救治应在以重症医学科为主的多科协作治疗下,及早予抗病毒治疗,及时予呼吸支持治疗,予低潮气量、高频率、低呼气末正压的通气方式,并在患者病情好转稳定时及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甲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可能影响甲流病情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地区11家医院2009甲型H1N1流感住院成年患者确诊病例共计10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住院时的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时间,以探讨天津地区甲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可能影响甲流病情的因素.结果 男性病例和女性病例中的比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中老年及老年病例中的比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重症与危重症病例在脑力体力职业中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天津地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住院确诊成年患者,其发病高峰在2009年第47周前后,多在城镇地区,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分布较为平均,体力工作组发展为危重症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5.
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是一种由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1] .重症与危重症甲流患者往往均合并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继而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我院负压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于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42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干预40例治愈出院,2例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主要治疗措施及转归,以期对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进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8例危重症甲流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指标及转归。结果:APACHEⅡ评分(19.0±7.8)分;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病例血小板较治愈及好?±停é?=8.000,P<0.05)。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均死亡;6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中,5例因无创机械通气失败而改为有创机械通气;其中3例在有创机械通气时并发气压伤,均死亡。结论:危重症甲流患者病死率高,呼吸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对危重症甲流患者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出现呼吸衰竭须机械通气者,建议直接采用小潮气量、低PEEP的有创呼吸支持。  相似文献   

7.
许金美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6):479-480,485
目的总结应用无创通气机救治重症甲型H1N1流感(下称甲流)患者的成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2009年12月本院定点重症甲流病房使用无创通气机治疗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适时选择无创通气机治疗、正确调整无创通气机参数、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动态和及时处理病情变化是成功护理重症甲流患者的重点。结论使用磷酸奥司他韦抗病毒基础上尽早使用无创通气机治疗,是救治重症甲流、有效控制发展成危重症的成功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型H1N1流感合并其他病毒感染与甲型H1N1流感未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症状的变化。方法经咽拭子病原体核酸及ELISA法病毒抗体IgM检测,分甲流未合并其它病毒感染组(甲流1组)及甲流合并其它病毒感染组(甲流2组);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CRP和病程的变化。结果甲流患者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组在发热、咳嗽持续时间长于未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CRP浓度甲流患者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组也高于与未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白细胞数量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甲型H1N1流感[influenzaA(H1N1)virus infec-tion]在我市的流行始於2009年10月下旬,11月下旬进入高峰期。我院发热病房自2009年11月10号起收治甲流病人,其中完整资料重症和危重症15例,危重症患儿会很快发展为ARDS,因呼吸衰竭、心肺衰竭、多脏器功能障碍而死亡。现将15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和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以期提高今后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阻断重症向危重症转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例患儿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个月~11岁,其中年龄<6岁4例,11例为学龄儿童。所有患儿均无基础疾病。发病前有甲型H1N1流感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甲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甲流患者,19例普通流感患者,31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70例甲流患者中,男51例,女19例,年龄19~66岁.其中重症24例,危重症46例(死亡8例).结果 普通流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  相似文献   

11.
郝凤瑞 《吉林医学》2010,31(20):3275-3276
2009年3月,墨西哥爆发了“人感染猪流感”的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我国自2009年11月以来甲流疫情进入流行高发期,危重病症患者和死亡病例持续增多。孕产妇感染率、危重症病例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增加,引起了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孕妇进ICU救治比例要比一般患者高10倍,病死率是非孕人群的20—40倍。  相似文献   

12.
应对甲型H1N1流感护理管理方法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梅 《当代医学》2010,16(3):33-33
从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报已拉响,截止到2009年11月26日我院住院收治甲流确诊患者累计694人,其中孕产妇11人,重症及危重症89人,死亡4人。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初期、疾病流行期和危重症期护理管理建立了一整套有效工作机制,确保防控制度落实,加强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救治,提高抢救的成功性,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圳市罗湖区住院病人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情况,为辖区住院病人的甲流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深圳市罗湖区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深圳市人民医院和罗湖区人民医院的住院病人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共检测了292份疑似甲流的住院病人的咽拭子样本,共检出甲流感染者93例。2009年11月份住院病人感染甲流的人数最多,感染率高达68.18%。30岁以下的住院病人感染甲流的人数占住院病人感染甲流总数的81.7%。男女住院病人甲流的感染率比为1.21:1.结论甲流主要感染30岁以下住院病人,因此,需要加强对该年龄段有流感症状的住院病人的甲流排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研究和分析引起甲流危重症与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发现早期症状、提高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银川市2009年9月-2010年3月危重症/死亡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描述,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危重症与死亡病例92例,男女性别比为1.71∶1;以0~岁年龄组居多,占35.87%,48.91%的病例来自农村.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址、并发肺炎、病程、发病至首诊时间、就诊医疗机构数5个因素进入方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危重症与死亡病例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发病至首诊日期为最主要影响因素,OR值为15.093.结论 要重视对偏远农村、有基础性疾病、出现并发症或就诊延误的患甲型H1N1流感人群的救治工作,较少或避免出现危重症与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15.
赵川  蒋远明  唐坤伦  王容  谢巍 《四川医学》2011,32(4):499-501
目的分析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1月1日~2010年2月6日住院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从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是否接种疫苗、临床特征、主要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未接种疫苗;②重症患者中青壮年比例最高,特别是体重偏胖的青壮年;③发病症状重,并发症多;主要并发症有脑炎、肺炎,而以重症肺炎居多,危重患者多有肝功、肾功能、心肌酶异常,死亡患者死因主要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④治疗效果:单纯重症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危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结论体重偏重的青壮年、孕妇、有基础病变者是重症、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危重者病死率高,流行季节高危人群应及时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甲型H1N1流感肺炎(甲流肺炎)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例确诊为甲流肺炎患者的CT资料,进行CT分型及总结危重症患者的CT特点。结果 CT分型及表现有:⑴磨玻璃影型:共17例(39.53%),表现为单肺或两肺多叶多段磨玻璃样密度影,分布不均,境界模糊,内见纹理走行;⑵实变型:11例(25.58%),表现为单肺或双肺斑片状渗出及实变,境界清晰或模糊,以下叶尤左肺下叶多见;⑶间质型:8例(18.61%),表现为支气管周围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宽及胸膜下弧线影等;⑷混合改变型:7例(16.28%),上述三型混合存在,表现复杂。本组患者中5例为危重症,其中磨玻璃影型3例,混合改变型2例。结论 甲流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不同分型及其特点,不同CT分型对判断甲流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甲流)危重症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2月共收治13例重症甲流确诊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24~59岁,中位年龄5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所有患者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实验室表现为白细胞数量下降,尤其是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胸部X线片及CT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散在斑点或团片状模糊影,部分可融合呈大片状实变影。予以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综合支持治疗后,11例好转,1例并发真菌感染,1例死亡。结论 甲流危重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肺叶或间质炎症浸润,病情重、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积极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张雅芳 《西部医学》2010,(2):348-349
自从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甲流)以来,全球流感病例持续上升。人群对这种新型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应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技术(RT—PCR)在疑似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检测出甲流RNA可快速确诊甲流;一些抗甲流药物(如奥司他韦)亦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冬春季节可能有更大规模的感染流行;就目前资料显示本次甲流与1918年至1920年暴发的西班牙流感相比致死率低。但担心的是这种新型甲流有变异的可能,一旦病毒变异会给中国乃至世界一个更大的挑战。本文以本次甲流的基础与临床为中心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部X线和CT表现。方法:298例经咽拭子血清学证实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回顾性分析常规胸片及部分胸部常规CT。结果:轻型或普通甲流270例,大部分表现正常215例,肺纹理增粗39例,肺叶内小斑片影16例。重症及危重症病例28例,多数为肺实质的渗出性病变,磨玻璃影12例,边缘模糊的实变影16例。结论: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诊断甲型H1N1流感时,结合病史有利于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于2009年3月18日首先在墨西哥出现,疫情迅速蔓延,席卷全球。甲流疫情爆发后,我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并将甲流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国外有研究显示,年龄可能是本次流感的一个危险因素,青壮年更易发病。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