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及P选择素(P-selectin)的相关性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 建立兔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观察兔血清中血脂浓度变化、升主动脉组织PECAM-1及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饮食组(B组)和高脂饮食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组),每组10只,分笼喂养16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用RT-PCR方法检测各兔升主动脉组织PE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结果采用UVP(ultra-violet products)凝胶成像系统配套Vision Works LS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结束时3组中分别死亡2、4、3只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成功建立.B组的TC、TG水平较A、C 组升高(P<0.05);C组的TC、LDL-C水平较A组高(P<0.05).PECAM-1和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中,B组显著高于A组;C组较B组明显减低,但仍高于A组.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地调节脂质代谢.PECAM-1和P选择素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两种重要黏附分子,且阿托伐他汀能下调PECAM-1和P选择素两种黏附分子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4人,随机分为阿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天40mg,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5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21例,急性心肌梗死33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心绞痛者为1.35±0.54 g/L,心肌梗死者2.25±0.43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29±0.23 g/L(P<0.05),心肌梗死患者较心绞痛者C反应蛋白升高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两周,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6±0.43g/L降至0.51±0.23g/L,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2±0.50 g/L降至1.74±0.60 g/L,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即能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之外还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普罗布考合用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7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9)及高脂饮食组(N组,n=38).高脂饮食组以1%胆固醇饲料喂养6周,6周后随机抽取2只,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以明确动脉粥样斑块形成.6周时高脂饮食组依据兔子体重随机分为高脂组(高脂饮食)(B组,n=12)、阿托伐他汀组[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5 mg/(kg·d)](C组,n=12)、联合治疗组[高脂饮食+阿托伐他汀5 mg/(kg·d)+氯吡格雷10 mg/(kg·d)+普罗布考0.25 g/(kg·d)](D组,n=12),药物与高脂饮食同步干预.实验前、实验6、14周取血清,测定血脂(TC、TG、LDL、HDL)浓度.14周时取胸主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测定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测定IL-6的阳性细胞百分比,染色结果行定量分析.结果:高脂饮食各组血脂显著增高,主动脉见典型脂质条纹,局部斑块形成,病变处IL-6显著表达.与单纯高脂组相比,①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主动脉内膜增厚显著减轻,粥样斑块面积缩小(P<0.05),联合治疗组则更为明显(P<0.01).②阿托伐他汀及联合治疗组均能降低斑块中IL-6百分数,联合治疗组更为显著,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③阿托伐他汀及联合治疗组均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及普罗布考均有抑制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作用,联合使用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和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家兔分为对照组(n=8)、高脂模型组(n=8)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n=8)。高脂模型组用高脂饲料饲养16周,阿托伐他汀干预组除高脂饲养外加用阿托伐他汀;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主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PPARγ和MMP-9的表达。结果:高脂模型组兔主动脉壁所含PPARγ的阳性标记物百分比(14.38%±2.58%)明显高于对照组(7.82%±0.96%)(P<0.01),所含MMP-9的阳性标记物百分比(17.13%±1.5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72%±0.36%);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兔主动脉壁所含PPARγ的阳性标记物百分比(16.11%±2.35%)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而所含MMP-9的阳性标记物百分比(12.11%±2.05%)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PPARγ的表达,抑制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4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A、B两组。A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方案,B组采用氨氯地平+贝那普利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平滑指数差异及不良反应。结果 1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2A组SBP及DBP平滑指数分别为(1.38±0.15)和(1.29±0.12),明显高于B组的(1.23±0.19)和(1.14±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调脂联合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方案,控压、稳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激活素ⅡA型受体(ActRⅡA)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的关系,阐明阿托伐他汀对AS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24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和高脂他汀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普通小鼠颗粒饮食、高脂饲料、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饲养8周后,检测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HE染
色观察主动脉弓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检测斑块内ActRⅡA的表达。结果:①高脂饮食组和高脂他汀组小鼠血清TG和TC水平及激活素ⅡA型受体(ActRⅡA)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脂他汀组小鼠血清TG和TC水平及ActRⅡA相对灰度值明显低于高脂饮食组(P<0.05)。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组及高脂他汀组小鼠主动脉弓均可见明显AS斑块,但高脂他汀组AS斑块的内膜增厚,泡沫细胞含量极少且纤维帽较厚,斑块较稳定。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空白对照组小鼠主动脉弓标本ActRⅡA基本无表达,高脂饮食组小鼠AS斑块处可见密集的棕色及棕黄色颗粒,ActRⅡA呈强阳性表达。高脂他汀组小鼠AS斑块处可见分散的棕色及棕黄色颗粒,ActRⅡA表达明显低于高脂饮食组。结论:AS斑块内可检测到ActRⅡA表达,激活素可能通过ActRⅡA途径参与AS形成过程;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TG和TC水平、降低斑块内ActRⅡA表达、稳定AS斑块,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作用于ActRⅡA相关激活素信号转导途径而发挥抗炎及治疗AS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对调脂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9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46例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B 组46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变化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 A 、B 两组 TG 、TC 、LDL-C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HDL-C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B 组患者降幅与增幅明显大于 A 组,两组患者治疗后 Hcy 、hs-CRP 、颈动脉 IM T 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B 组降幅明显大于 A 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调脂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均有明显作用,瑞舒伐他汀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对高脂兔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15只同月龄体重相当的新西兰兔随机分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阿托伐他汀组3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正常饮食;高胆固醇组:接受高脂饮食干预12周;阿托伐他汀组:接受高脂饮食12周加浓度1.5 mg/(kg.d)的阿托伐他汀干预4周。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和24 h尿蛋白含量;光镜下观察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MMP-9、TIMP-1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有少量MMP-9阳性表达;高脂组TIMP-1表达上调,MMP-9表达下降。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显著上调MMP-9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与高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下调TIMP-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与高脂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除了通过调脂作用减轻高脂肾病兔系膜基质的增生外,可能部分通过上调MMP-9在肾组织的表达,下调TIMP-1在肾组织的表达和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起到肾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胰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对分离纯化的小鼠胰腺胰岛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按DMEM培养液里葡萄糖浓度不同,分为6组:G1组(5.6 mmol•L-1葡萄糖)、G2组(7.8 mmol•L-1)、G3组(11.1 mmol•L-1)、G4组(16.7 mmol•L-1)、 G5组(22.2 mmol•L-1)及G6组(27.6 mmol•L-1)。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活性;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色素C释放和细胞核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当葡萄糖浓度5.6~11.1 mmol•L-1时,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加(P<0.05),NF-κB的活性逐渐增加(P<0.05),但此时细胞凋亡未见显著的变化(P>0.05),细胞色素C释放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当葡萄糖浓度≥16.7 mmol•L-1时,与葡萄糖浓度≤11.1mmol•L-1各组比较, NF-κB表达明显增加,细胞色素C的释放也逐渐增强(P<0.05),胰岛细胞凋亡百分率同时也呈明显增加趋势(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以诱导胰岛细胞NF-κB表达增加,细胞色素C释放增强,同时诱导胰岛细胞凋亡,提示NF-κB的激活与胰岛细胞凋亡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抑制NF-κB活性可能对于保护胰岛细胞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伟 《中外医疗》2014,(23):12-13
目的 分析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将该院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A组患者主要采用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对B组患者采用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TG、TC以及LDL-cC水平均与一定程度的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相比A组HDL-C(1.24±0.39)升高水平明显高于B组HDL-C(1.12±0.41),且A主要TG(1.10±0.43)、TC(3.30±0.65)以及LDL-cC(1.06±0.49)下降水平明显低于B组TG(1.38±0.47),TC(4.42±0.64)以及LDL-cC(1.65±0.4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中疗效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胸腔镜(RATS)下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学习曲线。 方法 选择早期肺癌患者36例,均接受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资料。接受肺叶切除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A,B,C组,每组12例,比较各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胸腔引流量、胸导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肺叶切除A,B,C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9.6±65.2),(34.2±19.9)及(34.2±27.8)mL,A组分别与B组和C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3±37.5),(193.5±29.8)及(171.3±40.0)min,胸腔引流管引流量分别为(1 049.0±476.0),(997.3±352.2)及(768.0±284.3)mL,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14.7±3.4),(16.3±2.8)及(19.8±2.5)个,3组间3个指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熟练掌握三孔电视胸腔镜(VATS)早期肺癌的肺叶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RATS的学习曲线约需12例,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胸腔引流量和淋巴结清扫数量可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就诊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持续治疗24周,B组患者则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持续治疗4周,再改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20周.分别检测患者入组时、治疗4周后、24周后的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清中ox-LDL及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24周后,A组患者中的ox-LDL水平分别为(110.55±17.91)μg/L、(89.91±20.00)μg/L,B组则分别为(101.78±14.53)μg/L、(81.78±13.13)μ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中的MDA水平分别为(6.57±1.29)nmol/L、(5.17±1.42)nmol/L,B组中则分别为(5.87±1.34)nmol/L、(4.42±1.31)nmol/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入院时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A、B两组斑块均明显减小,分别为(2.58±1.32)分、(2.07±1.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还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动脉内膜增厚,且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头低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校正QT间期(QTc)和T波峰值至终点时间(Tp-e间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45~60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从麻醉诱导开始至头低位结束,D组静脉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0.3 μg/(kg·h),C组持续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平卧位(T0)、人工气腹头低位后30 min(T1)、60 min(T2) 、90 min(T3)、解除气腹平卧位后15 min(T4)、 60 min(T5)各时点QTc间期、Tp-e间期的变化,以及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两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等.结果 C组T1~T5时QTc(ms)间期分别为(390.7±4.2)、(397.3±4.0)、(395.4±5.2)、(407.5±4.4)、(406.1±4.4),与T0比较,T1~T5时QTc间期明显延长(P<0.05).D组T2~T5时QTc(ms)间期分别为(377.9±4.7)、(376.6±5.1)、(385.4±4.3)、(378.7±4.2),与T0比较,仅T4时QTc间期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组T2~T5时QTc间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1~T4时HR(bpm)分别为(69.1±13.7)、(67.0±12.6)、(65.4±11.9)、(64.6±12.2),与T0比较,T1~T4时HR明显减慢(P<0.05).与C组比较,D组HR在T1~T4时亦明显减慢(P<0.05).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Tp-e间期、MAP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明显缩短头低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QTc间期、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昼夜血浆尿液渗透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昼夜血浆尿液渗透压变化。方法 :72例新生 (男 4 2例 ,女 30例 ) ,根据日龄分为A、B、C3组 ,3组日龄分别为~ 3、~ 7、~ 2 8d。记录昼夜尿量 ,以FM 6型全自动冰点渗透压仪测量血浆、尿液渗透压。结果 :①A组昼夜尿量与B、C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A、B、C三组昼夜血浆渗透压分别为 2 85±15、2 86± 13、2 84± 11、2 86± 14、2 84± 11、2 86± 14 (mOm·L-1) ;尿液渗透压分别为 2 0 3± 4 5、189± 4 3、186± 37、194± 5 1、2 17± 35、2 0 3± 4 3(mOsm·L-1) ;三组昼夜血浆、尿液渗透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正常新生儿肾脏浓缩功能无昼夜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应用的价值。方法:120例拟行(PCI)的冠心病(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低剂量干预治疗组(B组)和中等剂量干预治疗组(C组)。A组术前不服用阿托伐他汀,B和C组术前分别服用20mg或40mg阿托伐他汀7d,3组患者术后均用阿托伐他汀20mg/d维持治疗。术前、术后24h及术后1月后监测CK-MB、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血肌酐。结果:(1)PCI术后24hCK-MB、C反应蛋白较术前均有升高,A组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A组CK-MB、C反应蛋白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C组患者围手术期MI发生率较A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血肌酐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I术后CK-MB、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存在一定的PCI术相关性心肌损伤;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7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抑制PCI相关心肌损害,未显示有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家系中高血压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体重、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成员共84例的资料(血压、体重、腰围、臀围、体重指数(BMI)等资料)并检测血脂、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分3组:高血压患者组(A组)、正常血压一级亲属组(B组)、正常血压非一级亲属组(孙辈)(C组)。结果:(1)A组的年龄明显大于B、C组,血压增高与年龄显著相关,[3组分别为(57.25±15.96)(48.38±7.95)(35.78±17.84),均P<0.05];(2)3组的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围/臀围(WHR)、腹围均无显著差异;3组的体重指数(BMI)>23,属超重,总BMI=23.84±4.13,原发性高血压家系BMI的均值高于正常水平。(3)A组的甘油三酯(TG)>1.7 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IDL-C)>0.8 mmol/L均高于正常水平,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小于0.9 mmol/L,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HDL-C的均值低于正常水平。(4)3组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A1(HbA1c)、空腹血胰岛素(FINS)、空腹C肽(cp)、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高血压患者的TG、VIDL-C异常,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注射用磷酸肌酸钠(CP)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癌细胞SKOV3,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及药物处理组(1、6和12 mmol·L-1CP );分别用生理盐水、CP处理细胞72 h后,采用MTT比色法和Transwell小室法观察细胞黏附和迁移侵...  相似文献   

18.
骆黎  徐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524-52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21例)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为B组(10 mg组,25例)和C组(20 mg组,22例),B、C组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20 mg;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脂、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3组各项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其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B、C两组TC、TG、LDL-C、HDL-C、hs-CRP、MMP-9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TC、TG、LDL-C、hs-CRP、MMP-9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及一定程度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以20 mg剂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对离体豚鼠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及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豚鼠18只,随机分LPA 0.1、1.0、10.0 μmol•L-1组,每组6只,采用给药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LPA对豚鼠乳头肌的作用。对10.0 μmol•L-1组,灌流洗脱后,加入四乙基铵(TEA)20 mmol•L-1+ LPA 10 .0 μmol•L-1,观察TEA对LPA作用的影响。结果:LPA1.0和10.0 μmol•L-1组乳头肌收缩幅度由给药前的100%增加到(122.6±7.9)% 和(139.48±8.2)%(P<0.05或P<0.01)。LPA 0.1 、1.0和10.0 μmol•L-1组心室肌动作电位的幅度(APA)由给药前的(106.79±11.80 )、(96.86±9.81)和(100.22±7.55)mV升高到(113.49±12.66)、(112.54±10.07)和(118.91±10.62)mV(P<0.05或P<0.01);动作电位50%时程(APD50)和动作电位90%时程(APD90)均较给药前延长( P<0.05)。20 mmol•L-1的TEA 可使LPA 10.0 μmol•L-1对APD50的作用降低(P<0.05)。结论:LPA可增加豚鼠心脏乳头肌动作电位幅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增加心室肌收缩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评价与胰头动脉弓密切相关的供血动脉所属脏器发生恶性肿瘤时胰头血液循环的变化。方法:选择临床行上中腹增强CT检查77例,按纳入标准分为A、B两组,A组35例为正常胰腺组(A组),B组42例为胰头动脉弓周围脏器恶性肿瘤组,其中,B组根据肿瘤脏器血供来源分为I、Ⅱ两亚组,Ⅰ组为肝癌患者22例,II组为贲门癌及胃癌患者20例。两组均行16层螺旋CT灌注扫描,扫描条件:120 kV,200 mA,1.0 s/r,矩阵512×512,采集层厚2 mm×4,间隔1 s,螺距15(0.986),于肘前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50 mL,6 mL/s,延迟6 s,数据采集45 s。扫描后的影像数据传输到Vitrea 2.0后处理工作站,采用Toshiba体部灌注软件进行A、B两组胰腺灌注参数三点测量,其平均值视为灌注参数最后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Ⅰ组,Ⅱ组)两组血流量(blood flow,BF,单位:mL.100g-1.min-1)、血容量(blood vol-ume,BV,单位:mL.100g-1)、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单位:mL.100g-1.min-1)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单位:0.1 s)的测量值分别为:(134.62±27.41),(43.19±13.76),(218.39±99.20),(299.26±81.99)和(111.91±31.26),(108.58±38.83),(115.58±20.38);(43.52±21.95),(49.38±23.93),(37.08±18.00);(218.67±76.93),(225.53±80.75),(223.51±88.54);(297.93±137.28),(291.37±118.29),(305.15±158.43)。A、B两组BF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PS和MT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和A组的比较中,除I组BF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胰头动脉弓密切相关的供血动脉所属脏器发生恶性肿瘤时,胰头仅有血流量改变,血液循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