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RP对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脑认知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应用Medicid-03E脑诱发电位仪测定168例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的视觉(图像)、听觉诱发的P3波之潜伏期和波幅,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54例患者进行复测比较。结果:病人组P3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波幅降低;P3波潜伏期、波幅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原发昏迷者改变尤为突出;随着病情的好转,P3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亦逐渐增高。结论:ERP是测定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脑认知功能变化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河豚中毒患者的P300。方法:应用纽科公司的Medicid-03E脑诱发电位仪测定21例急性河豚中毒患者的视觉(图像)、听觉刺激诱发P300波之潜伏期和波幅,与30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并比较不同病情患者的P300波。对13例患者进行了复测。结果:病人组视觉(图像)、听觉刺激P3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波幅明显降低(P<0.001)。P300波之潜伏期和波幅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随着中毒症状的改善,P300波的潜伏期逐渐缩短,波幅也逐渐增高。结论:P300波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河豚中毒患者脑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和恢复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患者P300波的动态观察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闭合性颅脑外伤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闭合性颅脑外伤的脑电图(EEG)变化规律特点。方法:对1250倒闭合性颅脑外伤病人进行了EEG分析。结果:EEG常660例(52.8%),异常590(47.2%)。结论:外伤后昏迷时间越长,昏迷程度越重,检查时间越早,EEG异常率越高,异常度越重。EEG是及时评估病情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采用短音刺激,两套触发和刺激系统以及两个完全独立的分析时间窗口,对35例精神分裂症进行 P_(300)检测。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 P_(300)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波型变异性大。27例患者的临床比较发现,患者组在 P_z 点 P_(300)靶与非靶部分指标与有无妄想幻听及情感淡漠等精神症状之间有一定联系。对其中较合作的11例患者还作了 P_(300)纵向观察,发现患者组康复期 P_(300)波型随之改善,表现为较发病期标准差小,波幅有所增高,认为本组P_(300)指标可供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评定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常可引起一过性或较长时间的脑电图改变,其异常的程度一般与损伤的程度有关,小儿颅脑外伤与成人相比有所不同,脑电图的改变较临床状态更为严重,也比成人更为显,现将我院近几年观察的59例小儿颅脑外伤的脑电图改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老年糖尿病人P300认知电位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老年糖尿病人P300认知电位的改变及与病程、糖代谢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听觉oddball序列刺激的诱发电位方法对50例老年糖尿病人及2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测试。结果: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塞组与无脑梗塞组比较P300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300波波幅显著降低,糖尿病组P300波潜伏期和波幅与病程长短、糖化血红蛋白及有无高血压病无明显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人比正常老年人P3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300波波幅明显降低,合并腔隙性梗塞可能是其P300波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 0的变化特征。方法 :对 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 0测定并以 3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P30 0潜伏期为 40 0 16± 5 1 36ms,波幅为 7 2 0± 4 71μV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30 0异常率为 90 %,其中PL延长者占 41%(12例 ) ,PL及Amp均异常者 37%(11例 ) ,仅Amp降低者2 0 %(6例 ) ;P30 0异常 (PL延长及Amp降低 )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随代谢异常改善而改善。结论 :事件相关电位P30 0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定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方法随机将年龄在18~60岁之间符合CCMD-3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和洛文斯顿认知评定量表测定,将两组测定结果加以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1、P2、N2、P3波潜伏期明显延长(t=2.62,2.51,3.10,3.07;P<0.05或0.01),实验组P2、P3波幅明显降低(t=4.58,4.04;P<0.01);实验组洛文斯顿认知评定量表中7个因子分及总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2.37,2.64,4.14,8.12,2.14,6.08,2.66,5.12;P<0.05或0.01);实验组潜伏期及波幅与洛文斯顿认知评定量表中7个因子分及总分值具有相关性:潜伏期与各因子分及总分值呈负相关(P<0.01),波幅则呈正相关(P<0.01)。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P300可作为评价躯体化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儿童智力低下P300认知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低智儿童P300认知电位,本文对46例低智儿童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4 P300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统计分析。12例波形不清,未见明确波形。7岁代智儿童P300潜伏期平均。波幅和9岁潜伏期,波幅。研究表明,P300潜伏期和波幅是诊断低智儿童客观的,有价值的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0.
儿童多动综合症P300认知电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儿童常见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及行为障碍,易分心、好冲动,常伴有学习问题,由于此症是根据临床表现及各种行为量表评定诊断,因此难以掌握,经各地调查报导的患病率差异也较大;如国外报导其患病率在1-3~12-7%,国内报导其患病率在1-5~10%之间[1]。P300是被试者辨认“靶刺激”时在头皮上记录到一种长潜伏期诱发电位。诱发电位被认为是研究认知障碍的一种有价值神经电生理方法,已被心理专业机构广泛注意和重视,成人P300潜伏期为300毫秒(ms)。我们曾报导正常儿童各年龄组的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病程与P300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作P300测定的最佳时间.方法:应用Medicid-03E脑诱发电位仪测定518例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的视觉刺激诱发的P300波之潜伏期和波幅.结果:病人组P300波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波幅也明显降低.结论:P300波的变化可作为判断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脑认知功能变化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闭合性脑外伤脑电图变化与脑电地形图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学检查在闭合性脑外伤中的应用.方法:对123例闭合性脑外伤患者进行EEG和BEAM检查.结果:EEG异常率为56.9%,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部性慢波增多,BEAM异常率为70.7%,表现为θ或δ频带功率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增高.结论:闭合性脑外伤的损伤程度与EEG的变化有良好的正相关性;闭合性脑外伤EEG和BEAM,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多次重复脑电学检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具有学习、记忆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测定、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利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将正常组、假手术组与血管性痴呆组P300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血管性痴呆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明显降低(P〈0.05),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P3波幅下降(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学习、记忆成绩下降,水迷宫完成时间显著延长,错误次数显著增多,P300潜伏期也显著延长;血管性痴呆小鼠认知功能与P300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脑外伤后病人精神心理和智力改变的客观依据,我们使用DantecConcerto~(TM)仪,对24例闭合性轻度脑外伤患者和14例正常人P_(300)分布地形图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正常组P_(300)高波幅区相对集中于Cz附近的椭园形区域内,而脑外伤组则从Cz向两侧颞后播散,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不良,波幅反而较正常组高;重复试验时,正常组潜伏期略为缩短,波幅稍增高,分布更集中于Cz为中心的小范围内,而脑外伤组向整个后头部移动,潜伏期进一步延长,波幅普遍明显下降,唯有T_3点反而奇异地升高38%。作者认为以上改变可能是参与P_(300)发生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中的微细结构受损害而使其整合功能被削弱的结果。这一结果与认为P_(300)发生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各结构的综合反应的观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0例经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证实脑脊液中含有单纯疱疹Ⅰ型病毒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进行了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P_(300))、CT、MRI检查,结果示:EEG异常率为93.33%,多表现为弥漫性异常和双额颞部异常,以非正弦形δ和θ波为主,周期性高波幅尖波的出现率为50%。16例被记录P_(300)的患者中,5例P_(300)消失、6例P_(300)潜伏期延长、5例正常。EEG、P_(300)的异常与CT、MRI的病灶部位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缺乏客观的检测指标和判断标准,往往被漏诊。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通过对PSD发生率、相关因素、影像学特点、认知功能缺损及其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变,并与脑卒中非抑郁患者(N—PSD)进行对比,探讨PSD可能的发病机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P300在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以达到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目的。方法: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能够完成随访,符合课题要求的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其中脑梗死82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所有患者均经脑CT及MRI证实,并记录病灶部位分布,96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每月随访一次,连续12个月。采用中国精神分类方案第3版(CCMD-3)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抑郁组(PSD组,36例)和非抑郁组(N—PSD组,60例)。统计PSD组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并选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酗酒史、慢性病史、负性生活事件、病灶部位分布等可能的危险因素在PSD组和N—PSD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以有显著差别的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随访时对两组患者采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评分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进行认知功能评测,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差异及MMSE评分的变化。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阳性参数采用Logistic(Forward:Wdald法)逐步回归分析来确定其影响程度,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一般资料:在96例脑卒中患者中,36例发生抑郁,其发病率为37.50%(36/96),其中轻度抑郁21例(58.33%);中度抑郁12例(33.33%),重度抑郁3例(8.33%)。PSD组与N—PSD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文化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酗酒史、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慢性病史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PSD组与N—PSD组间单因素分析有差别的指标(酗酒史、慢性病史、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上三个因素均进入议程,发生PSD的OR值分别为3.516、3.047和3.987,P〈0.05。2、临床表现和发病时间:大部分PSD患者均有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少数严重患者有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病程分布以卒中后3~6个月发生PSD最多见(19例,52.78%)。3、病变部位:96例脑卒中患者中,病灶位于左侧27例,位于右侧45例,多发24例;病灶位于左侧半球合并PSD率最高(59.26%),右侧次之(33.33%),多发病灶抑郁率(20.83%)最低(P=0.013)。4、MMSE评分:PSD组MMSE平均评分为(20.14±3.01)分,N—PSD组为(22.77±3.7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S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的比例(41.67%)明显高于N—PSD组(20.00%,P=0.022)。5、P300检查:PSD组P300检查30例出现异常(83.33%),平均潜伏期(383.14±13.20)ms,平均波幅(6.14±3.29)μV;N—PSD组检查9例出现异常(15%)平均潜伏期(342.70±15.38)ms,平均波幅(16.50±3.28)μ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比较PSD组P300潜伏期及波幅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发现:P300潜伏期与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0.881,P〈0.001),P300波幅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63,P〈0.001)。结论:1、PSD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7.50%左右,多发生在脑卒中后3~6个月之间,以轻度抑郁多见。2、PSD的发病可能与病灶位于左侧半球、近期出现负性生活事件、酗酒、慢性病有关。3、PSD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受损。4、P300可为早期诊断PSD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_(300)对Alzheimer病(AD)和脑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和辅助鉴别价值。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Spirit脑电生理仪以及“听觉oddball'’为诱发模式,检测了25例AD患者、24例VD患者和22名正常老年人(NC)的P_(300)°结果与NC相比,AD组和VD组P_(300)均有多指标多区域变异,且为同一方向即潜伏期延迟和波幅下降,但变异程度AD组更趋明显。与VD组相比,AD组在Cz区域,靶P_2、N_2潜伏期上延迟,靶P_2波幅下降,AD组在P_Z和F_z区域有类似的表现。在靶潜伏期延迟上,AD组的P_3(在Pz区域)和VD组的N2(在Fz区域),均与其认知功能评定(MMSE评分)相关。结论P_(300)对临床诊断AD病和VD患者有一定价值。P300可以辅助评定痴呆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分析P_(300)的不同成分可能对鉴别AD和VD类型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3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和30例正常人的P_(300)及其地形图变化,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P_(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降低,P_(300)地形图病变侧功率值降低,本文揭示P_(300)地形图对脑血管病的定位有帮助,尤其可成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智力检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应用P_(300)和SPECT观察了30例梗塞性脑血管病人,分别进行P_(300)潜伏期,脑血流显像,rCBF比值测定,探讨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在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在梗塞性脑血管病P_(300)测试的内源成分P_(300)PL即显示出有意义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PL明显延长(P<0.001)。SPECT脑显像则显示出梗塞区及其周围放射性稀疏区,病变范围大于XCT,rCBF比值小于0.9。经统计学处理显示脑血流量与PL延长呈负相关(P<0.001)。即rCBF值越低PL延长越明显。反映了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CBF的关系。因此P_(300)PL是评价脑功能状态和预后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