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传统的修补方法复发率可达30%-50%,其中较大腹壁切口疝(疝环最大径大于10cm)更是复发率高,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便。我院自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诊治腹壁切口疝1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切口疝是由于原手术的腹壁切口筋膜或/和肌层未能完全愈合,在腹腔内压力作用下形成的腹外疝,其疝囊可有完整或不完整的腹膜上皮细胞,一般见于腹前壁切口[1]。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与患者年龄较大、营养状况不佳、糖尿病或肥胖、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吸烟史等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双层聚丙烯补片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5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疝环直径均〉10 cm,其中初次切口疝10例、复发性疝5例;均采用双层聚丙烯补片置入治疗。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40个月,平均21个月。15例患者中,术后1年复发1例,另14例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结论应用双层聚丙烯补片置入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材料价格低廉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33例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33例创伤性膈疝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3例创伤性膈疝患者病历资料,探讨诊断方法、手术原则及切口选择。结果 33例患者中,术前通过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确诊有25例(75.8%),高度怀疑术中探查确诊的8例(24.2%),其中在转入15例中院外误诊、漏诊10例(66.7%)。入院后均在72 h内明确诊断及手术,手术径路选择腹部切口19例(57.6%),胸部切口10(30.3%),采用胸腹联合切口4例(12.1%)。结论创伤性膈疝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合并多部位严重损伤或休克,故容易误诊漏诊。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是其治疗的关键,手术是其唯一的确定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缝合修补与自体组织移植修补较大腹壁缺损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的:分析人工合成材料双层复合补片修补腹壁大切口疝及巨大切口疝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12/2010-12收治的71例腹壁大切口疝及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层复合补片行切口疝无张力修补。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皮下积液5例,经换药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个月~2.5年,无复发病例,无切口感染病例。提示双层复合补片是目前治疗腹壁大切口疝和巨大切口疝安全可靠的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补片修补术在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全部给予补片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住院时间9~16d,平均(12.3±2.1)d,且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如切口感染、补片排异反应以及肠梗塞等并发症现象。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并无复发病例出现。结论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复发率低等优点,是临床上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最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贲大刚  李仕青 《解剖与临床》2006,11(3):180-181,184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材料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的疗效.方法:经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手术修复腹壁巨大切口疝16例,其中初发切口疝12例,复发切口疝4例.结果:16例全部治愈,术后发生皮下积液3例.随访10个月~4a,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对39例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手术过程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为60min。无切口感染和排斥反应,无术后死亡。术后疼痛4例,阴囊积液2例。全组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急性嵌顿性腹股沟疝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研究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切口选择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我院2013~2014年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儿84例,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横形小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另一组采用传统腹股沟斜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横切口组的伤口平均长度(2.13±0.37)cm明显比斜切口组(4.32±0.48)cm短(P<0.05);横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17.83±4.84)min明显比斜切口组(38.42±6.7)5min短(P<0.05);横切口组平均住院时间(4±1.5)d比斜切口组(7±1.5)d短(P<0.05)。结论横形小切口并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少、无明显瘢痕、不易复发、住院时间短、减少住院费用,更符合医学追求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纵隔多发性脾组织植入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5岁,因干咳伴左侧胸闷半年,于2004年4月16日入院,患者于1952年因车祸致腹部和左胸部受伤,此后3年中常有阵发性呼吸困难及胸痛,当地医院X线胸片检查示心脏偏向左侧,左侧腔有多个串状空腔阴影,隔肌畸形,诊断为“左侧胸疝”,遂于1955年12月行“胸疝修补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