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运用祖国医学中医中药治疗潰瘍病共計54例,其治疗效果頗为滿意,茲将临床病例分析与临症方剂以及个人对本病的辨証施治之心得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祖国医学对潰瘍病的認識 根据中医辨証大体可分为寒热互結、虚寒、温热与肝郁、虛热以及实热、瘀血等七个类型: 1.寒热互結:临床当中对单一的寒或单一的热都容易辨認,但既有热又有寒者则颇費心思,潰瘍病寒热錯杂者临床上甚多見之,如伤寒论曰:“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及金匱曰:“呕而腸鳴心下痞”等就是說明有寒又有热而互結成疾。  相似文献   

2.
"寒温并用"法是指将寒凉与温热之药性相对立的药物配伍组方,相反相成而发挥综合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通常适用于寒热错杂、邪正交争之复杂病证。本文对中医时方中常用寒温并用方剂——连理汤、温清饮、左金丸、龟鹿二仙胶的证治论述、方药组成、伍用特点等进行阐述,并列举临证验案。笔者认为,寒温并用法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只要抓住寒热错杂之病机,或上热下寒,或寒热并见,或佐制药性,或阴阳双补,均可用之,且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治”与“反治”都是中医临证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所谓“正治”主要是指在疾病内在病机与外在表现性质相同的情况下针对疾病证候的治疗 ,如“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而“反治”则是指在疾病内在病机与外在证候的性质表现迥异 ,出现了真假寒热、寒热错杂的临床证候时顺应疾病假象所采取的同性治疗 ,具体讲就是“真热假寒”选用寒凉之药 ,“真寒假热”选用温热之药。“正治”是一般治法 ,而“反治”则是特殊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正治”占了大量的比例 ,“反治”则应用较少。近年来 ,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有些心血管…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理论与临床治法.认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为其基本病机,提出调理寒热,扶正祛邪为其基本治法,具体以偏寒或偏热为纲,以热为主者,酌情选择三泻心汤配伍黛蛤散、败酱草等清热泻火解毒之品,同时根据病情配伍降逆和胃、滋阴养胃、制酸止痛、止咳利咽等药物;以寒为主者,以干姜配伍四君子汤等温补脾阳,同时根据病情配伍健脾化湿、健脾消导、行气活血等药物,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中药四气又称四性 ,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前人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作用的倾向性。中药四气中寒热与温凉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药性 :寒、凉属阴 ,温、热属阳  相似文献   

6.
腹泻为排出水样便的一种病状,产生腹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是内伤于饮食,外感不正气候,以致胃肠不和。尤其夏秋之间,湿热盛行,暴注水湿者居多,更有脾肾阳虚而泄泻的慢性疾患。所谓肾虚则失其闭藏,脾虚则失其健运,此属内在的主要因素。祖国医学根据致病的原因不同和腹泻的现象不同,所以在命名上也就有所不同。因而就有水泻、寒泻、热泻、五更泻、食泻等分别。我们医者对此病的治疗只注重药物而忽视了针灸的疗效。兹将针灸治愈320例腹泻作一介绍。一、腹泻的鉴别诊断: 1.水泻:泄泻之肠鸣如雷,一泄如注名为水泄。 2.寒泻:多发现肠鸣腹疼,大便溏泄,完谷不化,或如鸭溏,溲清不渴,脉沉迟。此种现象是由于脾虚感寒而产生腹泻。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理论认为:"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其意是说,人的形体有胖瘦,体质有强弱,脏腑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所受的病邪,也都因各人体质的虚实、脏腑的寒热而表现有异。上述,一语道破体质与疾病关系密切之天机。据载,2009年4月9日,我国首部《中国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寒热错杂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之经穴红外热图特征及病证本质。[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消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中医科的30例NERD寒热错杂证患者与33例相对健康者,填写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对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并用红外热成像系统采集不同穴位/部位皮温,对2组温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观察组双侧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相对温度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左侧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相对温度均值低于右侧的对应穴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③观察组整体温度较对照组低,尤其以左右肝俞穴、胃俞穴、脾俞穴温度差异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均值上看,观察组左右期门、左右天枢、左右足三里、肝、胃相对温度较对照组低,观察组左右巨髎、脾相对温度较对照组高。[结论]NERD寒热错杂证病机与肝、脾、胃三脏腑阳气不足有关,因阳气不足,内生郁滞,久而化热,形成上热下寒、外热内寒之寒热错杂、虚实交错之象,使疾病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9.
脾胃病经常表现出病程长、易反复的临床特点,因而常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交织、久病夹瘀等复杂的疑难杂症,本文就该类复杂脾胃病的治疗方法从病因病机及药物上作一探讨,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下。1气血痰瘀同治脾胃居于中州,职司运化,其运行特点是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上输于心、肺、头、目,以营养全身,即“脾以升为健”;同时,脾在志为思,“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则  相似文献   

10.
粟玲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1672-1673
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抗感染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对于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等具有良好的抗炎、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化痰作用.随着痰热清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痰热清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也存在不少禁忌,现对此作一综述,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龙治疗红斑性皮肤病宿州市中医院(234000)黄绍宽,李先锋地龙,其性味咸寒而降泄,又善走窜;入肝、脾、膀胱经。功能清热解痉,平喘、通络利水。临床用于壮热抽搐,痰鸣喘息,热痹,小便不利等。地龙含硫胺酸及氮等成分,药理上,硫胺酸具有解热、镇静及抗惊厥...  相似文献   

12.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即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比如同属性寒清热药,则有清肝热、清胃热、清肺热、清心热之不同;同属补药,则有补肺、补脾、补肾、补肝之异。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使之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1引经和引经药在归经理论中,前人认为一些药对机体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特别强,并且可以引导同用的其他药物达于病所·而提高疗效,因而将这些…  相似文献   

13.
田玉美教授临证50年,以擅治内伤杂证见长,用中药治疗胆石症多有良效。今仅据侍诊所得,整理于下,以供参考。一、邪踞少阳 和下排石胆石症因情志忧郁、饮食不节、蛔虫上扰等诱发者,常表现为邪踞少阳,里热成实的证候。邪在少阳,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恶不止;里有实热则见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利胆排石,田老师常投以大柴胡  相似文献   

14.
周黎平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281-1282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2例;治疗组予以痰热清注射液0.5~1ml/kg.d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对照组则以病毒唑10mg/kg.d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所有病例中对有明显细菌感染征象者则加用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咳嗽好转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2.67%,对照组有效率80.49%(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具有临床症状改善快,疗程短等优点,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胃方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疗效、组织学炎症改善等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治疗组服用益胃方,对照组服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在改善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糜烂等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黏膜渗出性黏液、胆汁返流两方面无明显差别。在改善胃黏膜炎症程度上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胃方对慢性胃炎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确切,能愈合和修复胃黏膜组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石膏亦称细理石、肌石、冰石、玉灵石、白虎等,其性辛甘、寒,入肺、胃经。清热解表,解肌发汗。多用于肺、胃大热,壮热烦渴,温病斑疹,实热之症。对于气虚病人,佐以扶正药物,如参、芪、知母、山药等,尽可用之。此皆系生石膏之功,非煅石膏之能。生者内服能散,煅者则敛只作外用,决不可用于内服。  相似文献   

17.
痰热清注射液在急性肺损伤中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世雄  赵永亮 《内科》2009,4(6):918-921
痰热清注射液是由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具有独家知识产权的国家中药二类新药,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科学组方,严格按照中药指纹图谱生产而成,具有抗病毒、抑菌、抗炎、解热、祛痰镇咳等作用。方中黄芩为君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清毒之功效;熊胆粉、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古典医籍中没有“骨质疏松症”病名 ,但在《内经》等医籍中 ,可以见到与“骨质疏松症”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相似的论述。根据其临床表现 ,当属中医学“骨痿”、“骨痹”、“肾虚腰痛”的范畴。1 肾虚证是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  关于肾与骨的关系 ,中医古文献中论述甚丰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咸 ,咸生肾 ,肾生骨髓。”《素问·逆调论》 :“肾者水也 ,而生于骨 ,肾不生则骨髓不能满 ,故寒甚至骨也。”《素问·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 :“肾主骨”。《素问·痿论篇》中论述 :“肾气热 ,则腰脊不举 ,骨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寒热并用、补通并举是治疗风湿病的两大法则,并对寒热并用中温热配寒凉、寒凉配温热以及温通并举中、健脾养胃、活血通络、补益肝肾、通经活络的理论依据、药物的具体运用等进行了阐述,从而指出掌握这两大法则,将有助于提高风湿病临床之疗效。  相似文献   

20.
黄柏,原名黄蘖,学名Phellodendon Amurenese Ruyr,为芸香科落叶乔木.入药部分系树皮。因盛产于我国四川等地,故亦名川柏。味苦,性寒而无毒,有泻火、清下焦湿热之功。神农本草記述:“黄蘗主治五脏腸胃中結热,黄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蝕疮。”由此可見,黄柏由古以来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