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MIP-1 α在小鼠皮肤切创损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小鼠背部制做全层切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阳性细胞计数法观察伤后小鼠切创组织中不同时程的生前伤(1h~14d)和死后伤(0.5~6 h)皮肤创伤局部MIP-1 α的表达,并和无切创的小鼠作为对照.结果:在生前损伤组中,MIP-1 α最早在伤后6h出现阳性表达,随后表达逐渐增多,在3d达到高峰,其后呈下降趋势.而MIP-1 α在早期死后伤组及对照组仅在表皮,皮脂腺,汗腺上皮细胞呈弱阳性表达.结论:MIP-1α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呈现一定时序性变化,有望作为法医损伤时间推断的一个有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介素(IL)-33在小鼠炎症性肠病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TNB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设立乙醇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IL-33治疗组.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组织M2型巨噬细胞数量变化;RT-PCR检测结肠组织iNOS、YM1和Arg1基因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而IL-33处理后能明显缓解结肠炎症损伤程度.IL-33上调M2型巨噬细胞数量及M2型相关基因YM1、Arg1表达.结论 IL-33能缓解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可能与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  相似文献   

3.
仇世伟 《海南医学》2014,(5):738-739
目的探讨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临床特点和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我院收住的11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病例资料,总结其诊疗经过。结果11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第1时间均未能确诊,首诊误诊率达100%,误诊平均时间1.8年。结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对疑似病例多次作痰或胃液查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脑室内注入铁离子后早期脑损伤的基本病理特点,探讨铁离子在大鼠脑室出血后急性期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立体定向侧脑室注射法建立脑室出血后铁损伤模型,侧脑室注射二氯化铁或生理盐水,采用干湿质量法测定损伤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变化,伊文思蓝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损伤,Fluoro-Jade C(FJC)、TUNEL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变性、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脑室壁纤毛损伤,并于损伤后7 d采用整体脑室剥离法观察大体标本脑室壁含铁血黄素沉积。结果铁损伤组在24 h时大脑半球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脑屏障破坏、海马神经元大量变性、凋亡,脑室室管膜纤毛及微绒毛大量脱落;7 d时侧脑室壁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铁离子脑室内沉积可导致脑水肿、血脑屏障损伤、脑室壁损伤等急性脑损伤效应,可能在脑室出血后急性期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铁粒幼红细胞与细胞外铁正常骨髓含有的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称为细胞外铁或贮存铁,以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胞浆中含有铁颗粒者称为铁粒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也可含有铁颗粒称铁粒红细胞。上述的铁颗粒与酸性亚铁氰化钾起反应(普鲁士蓝反应),染成蓝色的铁颗粒。  相似文献   

6.
阳朝 《四川医学》1993,14(12):761-761
心力衰竭细胞亦称肺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是诊断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PH)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实验检测,在与血痰有关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一、检验技术方法 (一)原理:心力衰竭细胞,吞噬大量铁粒,与酸性低铁氰化钾起作用,呈显普鲁士蓝反应。 (二)试剂:酸性低铁氰化钾试剂配制。宜临时用新鲜配制——先取20%低铁氰化钾5份于1支大试管内,然后取浓盐酸1份,慢慢滴入大试管内,直至出现白色沉淀后,再反滴少许20%低铁氰化钾使白色沉淀消失即可。  相似文献   

7.
<正>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简称IPH)的诊断,痰中找到含铁血黄素细胞(即心力衰竭细胞)最有价值.我科以前用尿液含铁血黄素染色法来找此类细胞,临床高度怀疑此病的患者其痰液阳性检出率较低,而且染色效果欠佳.笔者改用简化骨髓铁染色法,于1989年7月~1989年10月间就发现两例,效果满意. 1 试剂与操作取血痰涂片两张,用临配的酸性亚铁氰化钾(20%亚铁氰化钾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临床、影像及病理学三方面对Pristane诱导的小鼠弥漫性肺泡出血(DAH)进行综合评估,为后续探讨DAH的治疗提供评价指标.方法:以C57BL/6J雌性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9只,并分别予腹腔注射0.5mL的Pristane或等量PBS.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贫血程度、肺部影像学变化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出现足底苍白无血色、行动迟缓、呼吸急促;体重下降(P<0.001);贫血(P<0.05);影像学改变(小鼠肺部CT提示双侧弥漫性肺泡浸润);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大体观肺组织充血、水肿、出血;苏木精—伊红(HE)染色示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内较多红细胞淤积,炎症细胞浸润,肺泡毛细血管炎;普鲁士蓝染色见较多肺含铁血黄素细胞].结论:腹腔注射Pristane可成功诱导小鼠DAH;综合低体重、气促、贫血的临床表现,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的CT征象以及肺泡毛细血管炎等肺病理学特点可作为小鼠DAH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VEGF、TGF-β1能否在法医学判断损伤时间方面作为一个指标.方法:用大鼠建立皮肤切创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正常对照组和死后损伤组,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 stochemistry,IHC)方法对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VEGF、TGF- β1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VEGF、TGF-β1在创伤周围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及死后伤组(P<0.05);VEGF在创伤后3~24 h主要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阳性表达的强度与创伤后时间正相关;2 d出现在新生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于伤后4 d达到峰值;以后各组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呈弱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的生前伤后变化规律与VEGF基本相似.结论:VEGF、TGF-β1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呈现时序性规律,可以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ALB/c突变卷毛小鼠在皮肤损伤自然愈合过程中与对照BALB/c小鼠存在的差异。方法选择6周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对照BALB/c小鼠各10只,于小鼠背部做2个直径为0.5 cm的圆形皮肤全层创口,备皮肤损伤模型,于损伤后第3,7,10,14天观察皮肤外形愈合情况,测量皮肤损伤面积的变化及计算伤口愈合率;同时于损伤后第3,7,10,14天取损伤部位皮肤连带周围正常皮肤,进行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以观察皮肤在愈合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外观结果显示:突变卷毛小鼠在创后3 d和7d的愈合伤口明显愈合较快。愈合率结果显示:卷毛小鼠的皮肤在创后3 d、7d的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小鼠的愈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创后10 d和14 d两组小鼠的愈合率不具有显著差异。病理结果显示:突变卷毛小鼠在创后3 d创面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创后7 d胶原增长迅速,肉芽组织显著增多,可见部分表皮再生生长。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卷毛小鼠在创后3 d至14 d可以清晰的看到胶原纤维和肉芽组织从底层逐渐顶替修复破损部位,直至表皮和毛囊生长出来。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皮肤创伤后前期的愈合能力强于对照小鼠,为今后该突变小鼠应用于皮肤创伤愈合模型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创面愈合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关系。方法70只C 57B L/6小鼠分为野生小鼠组(对照组,n=35)和糖尿病模型组(DM组,n=35)。腹腔麻醉后在背部中线两侧各制作0.8cm×0.8cm创面。创面动态摄像并于相应时间段取标本,观察创面组织愈合情况,同时计算创面愈合率;EL ISA法测定创面GM-CSF表达。结果创面形成后第3天起,DM组小鼠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以创面形成后7 d内变化最为明显;创面形成后第1天,两组小鼠创面GM-CSF表达均明显增高;创面形成后第1天和第3天,对照组小鼠创面GM-CSF表达显著高于DM组。结论GM-CSF的低表达可能与创面愈合早期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颅脑投射物伤合并爆炸伤的动物模型及损伤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可供实验室应用的颅脑爆炸伤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滑膛枪发射钢珠弹与雷管同步启爆模拟爆炸性武器产生破片和冲击波,用不同的弹速与冲击波压力组合致动物颅脑伤,观察致伤能量与损伤程度间的关系及伤后病理改变的特点。结果 动物伤后可存活6h以上,局部伤情和病理改变能体现颅脑爆炸伤的特点。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用于颅脑爆炸伤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电离辐射对伤口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及康复新的促愈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对伤口中性粒细胞数量和部分功能的影响及康复的作用。方法:从置入大鼠背部的海绵中收集中性粒细胞,测定其数量和吞噬、运动功能变化。结果:伤后24-48h,4、6、8Gy全身照射复合创伤组,伤口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单创组,且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运动功能也降低。康复新对单纯创伤、6Gy放射复合伤组伤口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创伤愈合早期,伤口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全身照射引起愈合延迟的原因之一;康复 新的促愈合作用与提高伤口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用高速小质量钢珠射击10只雄性成年狗单后肢,在伤后1、3、6、8h分别测定距永久伤道0.5、1.5、3、4cm区的诱发肌动作电位(EMAP),同时切取组织作电镜检查,伤后8h进行清创和大体观察。实验结果表明:1、高速小质量钢珠弹伤的诱发肌电变化与超微结构变化相一致;2、距伤道0.5cm区持续显著地诱发肌电振幅、时程减小值可作为判定火器伤坏死组织界限的一项客观指标;3、随着时间增长,震荡区内、外层的损伤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江西省卫生学校在校中专学生伤害的发生频率、流行特征及伤害的主要种类,为预防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江西省卫生学校46个班共2900名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4个班共908名学生。回顾调查2004年4月1日~2005年4月l13期间的伤害发生情况。资料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一年内江西省卫生学校中专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8.4%;不同性别、年级、家庭人口数及在家排行不同其伤害发生频率不同;前5位伤害依次为跌倒伤(19.7%)、碰撞伤(15.4%)、烧烫伤(6.8%)、锐器伤(6.1%)、动物咬伤(5.0%)。结论 伤害在中专学生中常见、多发,且伤害的主要种类有跌倒伤、碰撞伤、烧烫伤、锐器伤、动物咬伤等。应积极开展伤害的预防与控制。使青少年远离伤害。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凝胶对糖尿病Wistar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方法:用直径18 mm的环钻在12只雄性糖尿病Wistar大鼠脊柱两侧各压出1个圆形印迹,外科手术剪沿压痕剪去全层皮肤;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凝胶基质对照组和PDGF-BB凝胶治疗组,后两组给药1次/d,至术后14 d。分别测量术后不同时间点3组的血糖、体重、创面上皮化面积、创面收缩百分率、创面闭合百分率,并在术后14 d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3组血糖、体重值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PDGF-BB凝胶治疗组与2个对照组比,创面收缩较少(P<0.05),新生上皮面积较多(P<0.05)。术后7 d,PDGF-BB凝胶治疗组与2个对照组比,创面闭合百分率较高(P<0.05)。术后14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见PDGF-BB凝胶治疗组新生上皮比2个对照组多,新生真皮明显增厚,且大多数创面被新生上皮覆盖。结论:PDGF-BB凝胶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的创面愈合,提高其质量,并有延迟创面收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盐酸塔斯品碱对皮肤创伤愈合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背部双侧圆形创伤模型,观察创伤创面的愈合时间,测量其面积,检测组织中羟脯氨酸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并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盐酸塔斯品碱可明显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创伤后第3~14天,盐酸塔斯品碱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自身二甲亚砜对照组(P<0.05或P<0.01);创伤后第3~7天,大鼠创伤肉芽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在盐酸塔斯品碱2 mg/ml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创伤后第7天蛋白质含量达到峰值,第14~21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组织的含量水平;创伤后第3~21天,大鼠创伤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在盐酸塔斯品碱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创伤后第14天羟脯氨酸的含量达到峰值,第21天接近正常皮肤组织的含量水平.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在大鼠创伤组织修复早期,盐酸塔斯品碱能够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结论:盐酸塔斯品碱具有促进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的生成以及蛋白质和胶原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抑郁复合皮肤创伤对创面新生微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消长的影响。方法根据建模方法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创组、创伤复合抑郁组、抑郁复合创伤组,每组48只,制备抑郁模型。分别采用CD34、Vimentin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高倍显微镜下计数。结果伤后第3天单创组和创伤复合抑郁组大鼠的创面微血管数显著高于抑郁复合创伤组(P<0.05),第21天时各组间微血管计数无显著差异;伤后第3天抑郁复合创伤组创面成纤维细胞虽少于单创组和创伤复合抑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第18~21天,3组间成纤维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复合皮肤创伤时,创面肉芽组织中微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合成可被显著抑制,使伤口愈合延缓。  相似文献   

19.
陈荣德  张艳 《重庆医学》1997,26(6):321-322
伤口微环境的愈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伤口不同时期渗出液的质和量的变化。本文比较研究伤口不同天数渗出液对修复细胞的影响,探讨伤口微环境在调控修复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3、7、日伤口渗出液可刺激修得细胞生长,而9、11、15日在高浓度胎牛血清(FCS)存在时对修复细胞生长呈抑制作用,在低胎牛血清时,后期伤口渗出液可诱导细胞死亡,可能系细胞凋零。愈合过程的后期伤口微环境中存在细胞生长抑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一组42例炸伤伤因,伤道及骨折的特点.爆炸物距离近,威力大,四肢伤多而重,不仅有原发伤道的损伤,而且有周围组织的间接损伤,甚至远隔脏器的损伤,损伤广泛而严重,在同一伤员,不同部位的伤情,伤型也不同,多发伤和盲管伤多,伤道弯曲,污染重,但仔细清创后感染率低.作者认为这些特点都是临床紧急救治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