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nm23和bcl-2基因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7例PTC组织和30例甲状腺腺瘤中nm2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nm23在PTC组中表达阳性率高于在甲状腺腺瘤组(P〈0.05);PTC中有颈淋巴结转移组中nm23的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而且随着PTC病理分级的递增,nm23的表达阳性率呈递减趋势(P〈0.01)。bcl-2在PTC中表达阳性率高于甲状腺腺瘤组(P〈0.01);颈淋巴结转移组中bcl-2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随着PTC病理分级的递增bcl-2的表达阳性率呈递增趋势(P〈0.01)。结论:nm23和bcl-2基因的表达与PTC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与bcl-2呈正相关,与nm23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EGFR、TGF-α和PCNA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在4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良性腺瘤、15例腺瘤旁正常组织中EGFR、TGF-α和PCNA的表达.结果:在甲状腺组织中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乳头状癌59.57%、良性腺瘤25%、瘤旁正常组织6.67%;TGF-α则分别为55.32%、20%、13.33%;PCNA分别为74.47%、45%、13.33%.乳头状癌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头状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GFR与TGF-α的同时表达阳性者伴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84.21%,非同时表达阳性或共同阴性表达28例,8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8.5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GFR、TGF-α和PCNA表达升高,提示EGFR、TGF-α和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GFR和TGF-α的同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表面可能存在有EGFR和TGF-α的自分泌环.  相似文献   

3.
CD44v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44v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1)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阳性率为71.1%,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均<0.0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D44v6在I型、Ⅱ型、Ⅲ型及包膜内型、包膜外型、腺外型之间的表达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有转移组CD44v6的阳性率为79.3%,明显高于无转移组(58.5%),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D44v6阳性表达的患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转移潜能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6例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正常甲状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86.36%;而在正常甲状腺间质及PTC癌细胞中不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间质中FAP表达与肿瘤TNM分期(χ2=20.823,P<0.01)及淋巴结转移(χ2=11.853,P<0.01)有关。结论:PTC间质中FAP的表达对PTC的侵袭、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 与Rasp21 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 法对80 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与80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进行CD44v6 与Rasp21 检测,其中55 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CD44v6 与Rasp21 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组,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CD44v6 与Rasp21 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 0.05)。结论 CD44v6 与Rasp21 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与C-erbB-2蛋白、P53蛋白、PCNA表达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其恶性程度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参照1988年WHO分类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包括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各20例)进行组织学分型和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组C-erbB-2蛋白、P53蛋白和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织学分型中微小型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表达阳性率均低于包膜型、滤泡型,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包膜型与滤泡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将组织学分型与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免疫组化相结合是判断甲状腺头状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14ARFF和p16INF4a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PTC、21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和40例甲状腺腺瘤中p14ARF和p16INK4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14ARF和p16INK4a蛋白在PTC组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腺瘤组及PTM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0.05).p16INK4a慨蛋白在PTMC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中,p14AR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p16INK4a蛋白表达与肿瘤复发成负相关,与临床分期成正相关.结论 p14ARF和p16INK4a可能参与了PTC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临床判定其生物学行为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细胞角蛋白(cytokeradn,CK19)、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筛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及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DAB显色检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15例,乳头状癌32例(无淋巴结转移22例,有淋巴结转移10例)中CK19、Ecadherin的表达。结果①CK19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淋巴结转移最强(100%),无淋巴结转移较低(90.9%),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更低(20%),三者差异有显著性(x^2=29.371,P〈0.05)。②E—Cadhefin表达以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最强(100%),甲状腺乳头状癌无淋巴结转移较低(36.4%).有淋巴结转移更低(10%),三者差异有显著性(x^2=25.647,P〈0.05)。③根据两种蛋白表达阳性率统计学分析,两种蛋白表达强度相互之间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K19表达率增高,而E—cadhefin表达率低。②CK19、E—cad.herin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③E—cadherin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髓样癌CD44V6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CD44V6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Envision法对36例伴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MTC+LNM)、13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MTC)、甲状腺滤泡型癌(FTC)和正常甲状腺组织(NT)各21例进行CD44V6检测。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CD44V6表达,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滤泡型癌中均有CD44V6表达,但MTC+LNM组的CD44V6阳性表达明显高于MTC组和FTC组(P<0.05,P<0.01)。结论 CD44V6在甲状腺髓样癌中有异常表达,且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CD44V6高表达,说明CD44V6阳性表达与其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颈淋巴结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9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59例癌旁组织中MMP-2 mRNA,TIMP-2mRNA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MMP-2蛋白、TIMP-2蛋白的表达.结果MMP-2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7%和77.9%,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2%和25.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TIMP-2 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8.9%和64.29%,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3%和16.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RNA和蛋白、TIMP-2mRNA和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高表达,MMP-2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甲状腺癌侵袭程度升高、转移而升高,而TIM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甲状腺癌侵袭程度升高、转移而降低,提示MMP-2和TIMP-2表达失衡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与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LNM),30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10例甲状腺腺瘤(TA)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NTT)进行了CD44v6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7例甲状腺肿瘤(乳头状腺癌38例,滤泡性腺癌21例,未分化癌5例,腺瘤23例)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及PTTG-1表达情况,并对各组瘤组织进行PCNA及PTTG-1表达比较,观察PCNA与PTTG-1的相关性。结果PCNA及PTTG-1蛋白在各甲状腺肿瘤组织均存在表达,PCNA在乳头状癌、滤泡性癌及未分化癌组中表达高于腺瘤组(P<0.05,P<0.01),PTTG-1在乳头状癌、滤泡性癌组表达高于腺瘤组(P<0.01);PCNA及PTTG-1在甲状腺肿瘤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36,P<0.05)。结论PCNA及PTTG-1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相关,PCNA及PTTG-1水平升高可能参与甲状腺恶性肿瘤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PTC、20例甲状腺瘤(TA)、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G)和15例癌旁甲状腺组织(AN)中COX-2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在PTC中COX-2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7%(48/66)和59.1%(39/66),均显著高于TA(10.0%和15.0%)、NG(15.0%和20.0%)和AN(0.0%和13.3%)(P〈0.05)。COX-2和VEGF表达与PTC的侵袭、转移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检测COX-2和VEGF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PT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及磷酸化eIF4E结合蛋白1(p-4EBP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nsion法检测66例乳头状癌(经典型乳头状癌37例,滤泡型乳头状癌29例)、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及上述病例的肿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IF4E与p-4EBP1的表达.结果 在肿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及乳头状癌中,eIF4E的阳性率分别为11.6%(10/86)、50.0%(10/20)和84.8%(56/66)(P<0.01);p-4EBP1的阳性率分别为8.1%(7/86)、40.0%(8/20)和66.7%(44/66)(P<0.01),并且p-4EBP1在滤泡型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经典型乳头状癌中的表达(P<0.01).eIF4E在有腺外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7%(29/30)和100.0%(29/29),分别高于无腺外侵袭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后者阳性率分别为75.0%(27/36)和73.0%(27/37)(P<0.05).而p-4EBP1在这两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和正常甲状腺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相比,eIF4E和p-4EBP1在乳头状癌中存在过表达;eIF4E的过表达与乳头状癌的侵袭与转移关系密切,在乳头状癌的进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甲状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 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4例甲状腺腺瘤,1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 分化癌。结果 PCNA增殖指数在甲状腺腺瘤为 12.8,不典型腺瘤为 19.8,乳头状癌为 19.2,滤泡性腺癌为 26.4,髓样癌 为27.9,未分化癌为44.3。各组间比较:不典型腺瘤与乳头状癌之间无差异;腺瘤与不典型腺瘤和乳头状癌间有显著性 差异(P<0.05),与其余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并 可反映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NA、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和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CNA、VEGF表达。结果PCNA、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状腺瘤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且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率呈正相关。结论PCNA、VEGF表达可作为甲状腺癌的协助诊断指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ltrasound,US)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因超声可疑的单发性甲状腺结节而手术的患者,术前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灶的超声、CEUS特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按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对PTC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比较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在两组结节之间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293个结节,所有结节手术病理均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LNM组134个,非LNM组159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常规超声指标中肿瘤最大径、结节回声、纵横比、肿瘤血流信号(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二维被膜外侵犯、超声可见可疑淋巴结,超声造影指标中增强程度、消退速度、造影被膜连续性等在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P<0.001)、年龄较小(P=0.008),常规超声指标中较大直径的肿瘤(P=0.017)、肿瘤彩色血流丰富(P=0.034),超声造影指标中被膜连续性中断(P=0.033)是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的部分特征和PTC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可能在预测淋巴结的转移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CNA、VEGF、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VEGF、ER表达。结果PCNA、VEGF、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三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率具有相关性。结论PCNA、VEGF、ER表达可作为甲状腺癌的协助诊断指标,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组织中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和Stat5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和相关抑癌基因之间的关系,探讨Stat3和Stat5在D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检测42例DTC[包括38例乳头状癌(PTC)和4例滤泡状癌(FTC)]、30例甲状腺腺瘤(TA)及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NTT)中Stat3、Stat5、P53及P21蛋白的表达,比较不同组织中阳性细胞表达率,分析其与DTC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Stat3和Stat5在DTC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TA和NTT(P<0.05) ,二者表达率与DTC病理分型密切相关(r=0.76,P<0.05;r=0.80,P<0.05);Stat3和Stat5在PTC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FTC(P<0.05),且Stat5 的表达率明显高于Stat3,二者呈正相关(r=0.78,P<0.05)。DTC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30.9%)明显高于TA(0%)和NTT(0%)(P<0.05) 。P21蛋白阳性表达率(14.3%)在DTC组织中明显降低。Stat3和Stat5在DTC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54.8%和66.7%,明显高于P53表达率(30.9%),且分别与P53表达率呈正相关(r=0.77,P<0.05;r=0.72,P<0.05),与P21表达率呈负相关(r=-0.87,P<0.05;r=-0.67,P<0.05)。结论:Stat3和Stat5参与DTC病理分型,其异常表达率可能与p53基因的突变、抑癌基因p21的失活有关。Stat3和Stat5表达率的异常增高可能是DTC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