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M R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3例孤立性肺结节行M R动态增强,绘制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灶的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强化斜率(SS)、最大强化率(Emax)及1、2、3、4、5、6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E2、E3、E4、E5、E6).结果: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PH、SS、Emax、E1~E6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1).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均强化明显,但两者之间的PH、SS、Emax、E1~E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动态增强能反映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动态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67,自引:4,他引:67  
目的 利用动态对比增强功能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SPNs) ,并探讨该方法在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80例患有无钙化的SPNs (直径≤ 30mm)的患者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评价SPNs的时间 密度曲线 (T DC)模式 ;记录其增强前密度值、增强峰值 (PH)、SPN与主动脉PH值的比值 (S/A)以及SPNs的强化模式 ;计算SPNs的灌注值。结果 恶性、良性及炎性结节显示了不同的T DC模式。恶性和炎性结节的PH (P <0 0 0 0 1;P <0 0 0 0 1)和S/A比值(χ2 =32 6 2 ,P <0 0 0 0 1;χ2 =15 4 6 ,P <0 0 0 0 1)显著高于良性结节 ;而恶性和炎性结节之间的PH(P =0 96 )和S/A (χ2 =0 35 ,P =0 5 5 )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炎性结节增强前密度低于恶性结节(P <0 0 5 )。恶性和炎性结节的灌注值均高于良性结节 (P <0 0 0 1,P <0 0 1) ,而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灌注值之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 (P =0 6 3)。结论 动态对比增强功能CT提供了SPNs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 ,并可用于无创性地诊断和评价孤立性肺结节。  相似文献   

3.
孤立性肺结节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病灶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与动态强化曲线及其机理。资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病患者40例,行前瞻性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最大强化值及时间密度曲线。并对20例手术标本行CD34染色。结果恶性结节的强化(范围16~76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范围-6~46HU,P<0.01)。以强化值15HU为阈值,敏感性100%(27/27例恶性结节),特异性46.2%(6/13例良性结节),准确性82.5%(33/40例肺结节)。结节的强化程度与结节中央微血管数呈正相关(P=0.006)。结论强化值≤15HU,提示为良性结节;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更富血管,其强化程度也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炎性假瘤是产生假阳性的主要原因,动态曲线分析对其与恶性结节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Gd-DTPA增强MRI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26例≤3cm的孤立肺内结节(肺癌16例,结核10例)进行了常规和动态Gd-DTPA增强MRI检查,测量病灶的增强程度,分析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6例肺癌在静脉注入Gd-DTPA后均有强化,表现为实体均匀(9例)和不均匀(7例)增强,而多数(8/10)结核球表现为环形增强。肺癌平均增强71%,与结核球(23%)有显著差异。肺癌结节的动态增强曲线也与结核球不同。结论:肺癌与结核球的MRI增强形态和增强程度不同,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采用自由呼吸Star-VIBE动态增强MRI的血流动力学渗透性参数联合DWI序列评价孤立性肺结节(SPN),并探讨其在良恶性鉴别诊断及肺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2017年7月-2018年10月行MRI常规平扫、DWI和动态增强MRI的SPN病例56例,其中恶性结节32例,良性结节24例。测量结节的MRI平扫信号强度,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Ve)及ADC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序列信号强度、DCE-MRI定量参数、ADC值在良恶性两组间及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测量参数的诊断效能,并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比较。结果:恶性组Ktrans、Kep值高于良性组,恶性组ADC值小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腺癌Ktrans值高于肺鳞癌及肺小细胞癌,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值在非小细胞癌与小细胞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和肺鳞癌的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ADC值1.12×10-3mm2/s为阈值,诊断良恶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3.3%和84.4%,联合ADC值和Ktrans值诊断良恶性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3%和84%。Ktrans和Ve取0.12/min和0.25时,AUC为0.830和0.867,区分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88.9%和78.7%,特异度分别为80%和80%。结论:DCE-MRI定量参数和ADC值是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和区分不同病理类型的重要定量参数,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寻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中开展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诊断方法,对诊断效果的影响价值。方法 研究选取2020年05月~2022年03月医院呼吸科就诊12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为研究样本,均对纳入12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开展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统计对比检查结果准确性。结果 (1)结核瘤患者相较之小肺癌、炎性结节患者,BV、BF、PS指标存在明显降低意义,(P<0.05);小肺癌患者比较炎性结节患者,BV、BF指标方面,数据无明显差异价值,(P<0.05);小肺癌患者相比较炎性结节患者,PS指标有明显增高意义,(P<0.05);(2)开展增强扫描干预后,小肺癌与炎性结节患者相比较结核瘤患者,数据有明显增高意义,(P<0.05);CT值方面,组间患者接受平扫检查,数据差异不积极;增强扫描干预后,小肺癌患者30-180 s内动态平衡,结核瘤患者数据为缓慢攀升状态,炎性结节患者数据呈现异常增高模式。结论 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中开展CT灌注成像诊断方法,有积极诊断价值,同时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后,可显著提升鉴别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8.
孤立性肺结节动态增强CT扫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遥  吴宁 《放射学实践》2004,19(1):62-63
孤立性肺结节 (solitarypulmonarynodule ,SPN)通常指直径 <4cm的肺内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CT对SPN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1 ,2 ] 。由于SPN的影像学表现常出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现象 ,尽管评估SPN的多种诊断技术 (影像方法、支气管镜、经胸细针穿刺活检等 )已经有了较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评价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评价中的作用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cm,24例恶性,6例良性,7例炎性)患者,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90ml).记录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及灌注值,孤立性肺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时间-密度曲线最大斜率/大动脉强化值.结果恶性(37.98±17.97HU)与炎性(43.86±14.2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5.65±6.43HU)结节(P<0.001;P<0.00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P=0.647>0.01).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20.78%±4.14%)明显高于良性(2.00%±2.26%)与恶性(14.63%±6.22%)结节(P<0.001;P=0.021<0.05).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78.39±55.18ml/min/100g)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2.13±2.84ml/min/100g)与恶性(33.91±15.58ml/min/100g)结节(P<0.001;P=0.001<0.0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39.36±9.57HU)与良性(37.73±8.39HU )结节增强前的CT值明显低于恶性(45.73±4.21HU)结节(P=0.04<0.05;P=0.014<0.05).炎性与良性结节增强前的CT值无显著差异(P=0.836>0.01).结论 MSCT动态增强能提供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定量信息,有助于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孤立性肺结节的微血管构成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定性诊断十分重要,关系到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近年来,肺结节增强的诊断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复习了肺内结节强化的原理,从SPN的微血管构成及其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孤立性肺结节质子MR波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孤立性肺结节氢质子波谱 (1 H MRS)的特征及其代谢物变化规律 ,探讨MRS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Vision 1 5T超导MR机对 6 9例孤立性肺结节行常规MR检查和MRS测量 ,观察记录所有孤立性肺结节MRS特征及各代谢物参数值。 1 0例手术标本行MRS检查 ,其结果并与术前MRS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胆碱 (Cho)含量恶性结节组 (2 86±1 89)明显高于炎性结节 (0 87± 0 74 )、结核球 (0 97± 1 0 9)及错构瘤组 (0 4 2± 0 5 3) (P <0 0 1 )。胆碱与肌酸比值 (Cho/Cr)恶性结节组 (1 34± 1 1 3)亦明显高于其他 3组结节 (炎性结节 0 1 7± 0 1 8;结核球 0 4 7± 0 92 ;错构瘤 0 2 8± 0 1 7) (P <0 0 5 )。乳酸含量 (Lac)恶性结节组显著高于其他 3组结节(恶性结节 1 9 4 3± 9 2 1 ;炎性结节 5 70± 1 86 ;结核球 4 2 5± 1 4 3;错构瘤 4 5 3± 1 5 1 ) (P <0 0 0 1 )。 1 0例手术标本MRS检测结果与术前MRS检测结果行配对t检验 ,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活体肺结节MRS检测结果是可靠的。Cho升高、Cho/Cr值的增加和出现异常Lac峰是恶性结节的波谱特征 ,有助于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动态增强CT扫描中以净增CT值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s)良恶性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MEDLINE、EMBASE、OVID、SPRINGLINK数据库(1990年1月~2006年12月)以及中国期刊网(CNKI,1994年1月~2006年12月)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出与动态增强CT扫描SPNs有关的文献。采用Meta-Test 0.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出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动态增强CT扫描对SPNs的诊断价值。结果:按照制定标准共筛选出文献13篇。以动态增强扫描后SPNs净增CT值≥15HU诊断为恶性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96(0.93-0.98),0.56(0.50-0.62);SPNs净增CT值≥20HU诊断为恶性的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为0.95(0.90-0.98),0.65(0.56-0.74);两者的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87,0.9584。结论:以动态增强扫描净增CT值方法对恶性SPNs诊断价值很高。以15HU和20HU分别作为诊断阈值时,两者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P=0.9964)。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动态增强 MRI 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孤立性肺结节,并探讨该方法在鉴别肺结节的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8月-2014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动态增强 MRI 扫描的孤立性肺结节的患者47例(其中恶性结节31例,良性结节16例)。先行全肺常规平扫,然后利用三维快速容积扫描技术(LAVA)对病灶和纵隔进行灌注扫描,测量注药前和注药后15期病灶的信号强度,拟合得到时间-信号曲线(T-SI 曲线),计算注药后第1、2、4min 信号增强比(SI1%、SI2%、SI4%)和最大信号增强比(MER),达到峰值信号的时间(Tmax),最大上升斜率(SS)以及廓清率(wash-out)。结果:恶性结节的平均强化量 ME、SI1%、SI2%、SI4%、MER、SS、Tmax 均与良性结节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 SI1%、SI2%、SI4%、MER、Tmax、SS 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T-SI 曲线可以分为4种类型,恶性结节以 A 型和 B 型为主,占30/31,良性结节主要是 B 型、C 型为主,占12/16,D 型曲线能够确定结节为良性。结论:利用DCE-MRI 可以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作为鉴别恶性病变、良性病变的有潜在前景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16及64层螺旋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容积灌注是否均匀.方法 85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0 cm,57例恶性结节,15例活动性炎症,13例良性结节)患者,在增强前、后采用16层(30例)及64层(55例)螺旋CT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注入对比剂后11-41 s,每秒扫描1次;90 s扫描1次.16层螺旋CT扫描层厚:病灶直径3.0~4.0 cm时8.0 mm;2.0~3.0 cm时6.0 mm;1.5~2.0 cm时4.0 mm;1.0~1.5 cm时3.0 mm;<1.0 cm时2.0 mm(其中病灶直径3.0 cm时,层厚8.0 mm;2.0 cm时,6.0mm;1.5 cm时,4.0 mm).64层螺旋CT扫描层厚:病灶直径3.0~4.0 cm时5.0mm;<3.0 cm时2.5 mm.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分别计算肺结节3个中央有效层面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一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使用均数间方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中央层面强化CT值分别为(30.95±14.53)、(25.10±13.32)、(32.37±15.85)HU、灌注值分别为(33.01±21.35)、(23.70±12.87)、(29.00±15.47)ml·min-1·100 g-1,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分别为(13.58±6.41)%、(10.95±5.76)%、(13.64±6.20)%,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11.61±5.74)、(11.97±3.55)、(13.44±3.7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913、6.464、5.333、3.837,P值分别为0.003、0.002、0.005、0.023).平扫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2,P=0.968).结论 孤立肺结节容积灌注是不均匀的,推荐采用CT容积灌注成像的方式对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同显示矩阵影像诊断工作站识读肺部小结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不同显示矩阵的影像诊断工作站对识读肺部小结节的影响。方法 选取76张计算机摄影 (CR)胸片 ,其中 36张含有CT证实的直径 <2cm的小结节 ,分为 1 0~ 2 0cm及<1 0cm 2组。 3位诊断医师分别在 1K、2K显示器和数字会诊系统的投影屏幕上识读胸片影像 ,用5分法 :肯定有、可能有、不确定、可能没有、肯定没有 ,独立判断结节存在与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 ,计算每位医师分别在 1K和 2K的影像诊断工作站及数字会诊系统上识读直径 1 0~2 0cm及 <1 0cm 2组肺部小结节的ROC曲线下的面积 (AZ 值 )及标准误 [s x(AZ) ],并进行比较。结果  3位诊断医师在数字会诊系统、1K及 2K显示器下检测肺部小结节的平均ROC的AZ 值分别为 :直径 1 0~ 2 0cm组 :0 7936、0 82 2 5、0 836 7;<1 0cm组 :0 6 6 98、0 6 998、0 72 32。随着显示器分辨率的提高 ,AZ 值随之提高 ,但是经ROC分析 ,不同观片系统的检测效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5 )。结论 用 1K显示器、数字影像会诊系统加用影像后处理 ,特别是放大功能 ,识读肺部直径≥ 1 0cm的小结节是可以的 ,识读肺部 <1 0cm的小结节宜采用 2K× 2K高分辨率工作站。不同显示矩阵的观片系统的合理配置 ,可获得较好的性价比及保证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孤立性肺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的层面优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选层重组的方法改善孤立性肺结节(SPN)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对3种均质液体行CT螺旋扫描并在Z轴方向同层厚任意多平面重组,比较其原始扫描图像及重组图像密度测量值的差异。(2)对72例SPN患者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运用一定的选层重组的方法保证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并对其中46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SPN的CT动态增强特点进行评价,评估其增强前后的CT值、强化峰值、SPN与主动脉的强化值比。结果(1)不同密度的均质液体同层厚的原始扫描图像及重组图像间密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44,P>0.05);(2)67例SPN选层重组前、后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率分别为20.98%(14/67)和97.01%(65/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2,P=0.00)。多层螺旋CT对5例SPN的选层重组全部成功。(3)SPN的CT动态增强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优化以后,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强化峰值[(38.48±14.32)、(42.48±11.55)HU]和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19.64±9.52)、(21.14±7.77)%]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9.52±3.78)HU、(3.41±1.86)%];P值均<0.01。炎性结节的强化峰值、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42.48±11.55)HU、(21.14±7.77)%]与恶性结节[(38.48±14.32)HU、(19.64±9.52)%]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动态增强选层重组保证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后,使其对SPN定性的准确率由78%提升至80%。结论螺旋CT扫描Z轴方向同层厚任意重组对均质物质的密度值的测量无明显影响。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的优化可进一步客观反映SPN的动态增强情况,有利于其形态学的比较及CT值的测量,有望提高其对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前瞻性评估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增强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早期增强率以及鉴别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病变行三维动态增强MRI检查,在工作站上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早期增强率,分别根据病灶增强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和早期增强率大小诊断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40例4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恶性病灶23个,良性病灶18个。良性病变边缘77.8%(14/18)为光滑或分叶,16.7%(3/18)为不规则或毛刺,早期增强率为(55.5±28.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2%(13/18)为单相型;恶性病变边缘82.6%(19/23)为不规则或毛刺,13%(3/23)为光滑或分叶,早期增强率为(90.5±38.6)%,时间-信号强度曲线78.3%(18/23)为流出型。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分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和早期增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18.42、20.68、10.38,P值均<0.01)。病灶增强形态诊断的敏感性82.6%(19/23),特异性77.8%(14/1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的敏感性95.7%(22/23),特异性72.2%(13/18)。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87%(20/23),特异性61.1%(11/18)。结论 典型毛刺状形态和流出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强烈提示恶性;单相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强烈提示良性;早期增强率诊断的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能CT虚拟平扫技术鉴别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准确性及辐射剂量。方法 61例SPN患者,其中经病理证实恶性39例,良性18例。经对比增强双能CT扫描,使用Liver VNC处理程序测量虚拟平扫图像和增强图像中SPN的CT值,同时获得两者差值。将CT值差值≥20 HU的SPN确定为恶性,计算诊断准确性。使用配对t检验对其中28例患者的常规CT平扫和虚拟平扫图像的噪声进行评价(1 ~5)分,使用Mann- Whitney U检验对图像质量及每例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使用虚拟平扫图像为基线进行SPN良、恶性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7%( 35/39)、72.2% (13/18)、84.2% (48/57)。常规平扫图像和虚拟平扫图像的噪声分别为(8.49±1.94)、(10.14±2.18) HU,t =9.45,P<0.01;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71±0.46)、(4.42±0.57)分,U=290.00,P>0.05。单次常规平扫和双能CT扫描患者接受辐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3.72±0.48)、(3.78±0.45) mSv,U=350.50,P>0.05。结论 双能CT胸部扫描可有效降低对患者的放射性辐射;以虚拟平扫图像为基线判断SPN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