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角膜塑型术矫正近视6年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简称为Ortho-K镜),矫正近视的长期疗效及其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配戴Ortho-K镜6年后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例16眼,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18岁±3.14岁(17~22)岁,配戴前裸眼视力0.28±0.272(0.06~0.5),平均屈光度(-5.01±4.32)D,观察期(5~7)年,平均观察期(6.5±1.81)年。配戴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等临床指标的系统检测。结果裸眼视力由配戴前的0.28±0.272上升到0.71±0.581,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屈光度由配戴前的-5.01±4.32D降低到-2.13±3.62D,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眼轴由配戴前的(25.83±2.81)mm到(26.28±1.65)mm,P〉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压由(15.74±4.92)mmHg降低到(10.45±3.10)mmHg,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戴镜期间有7眼发生角膜浅层点状侵润,经治疗后痊愈。tBUT为9.44±13.24s,低于正常水平,但患者没有干眼症状。结论长期配戴Ortho-K镜具有一定的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角膜塑型术治疗近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根据患者眼球参数,选择定制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片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治疗1d、1、2、3、4wk观察,以后每4wk1次观察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偏心率的变化,随访18mo。结果治疗后784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e值均发生变化。低度近视280眼屈光度平均降低-2.75D±0.50D,水平SimK(D)平均降低1.64±0.21,垂直SimK平均降低0.92±0.27,e值平均减小0.47±0.11;中度近视327眼及高度近视177眼屈光度、角膜曲率、e值呈同方向变化但程度各不相同。中、低度近视治疗预测性较好,高度近视预测性较差。存在视力不稳定,角膜形态异常改变等问题。结论角膜塑型术是一种非创伤性治疗近视的方法,临床应用应严谨而科学。  相似文献   

3.
角膜塑型术矫正近视30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简称DK)矫正近视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配戴OK镜矫正近视300例(598眼),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297例近视患者取得良好疗效,3例无效。追访6~10个月未见角膜混浊、溃疡、穿孔、瘢痕等并发症。结论 OK疗法治疗近视安全、简便、有效,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OK镜)对角膜曲率的长期影响。方法应用伟博公司提供的OK镜片与技术,对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间在我院行OK镜治疗80例(155眼)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近视矫正,分别在停戴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检查患者的角膜曲率。另外将同一时间年龄相仿的80例屈光不正但一直戴框架眼镜进行矫正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每年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曲率主要测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结果停戴3个月与1周、1个月比较,不管是垂直还是水平曲率均数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而停戴3个月与6个月、1年、2年、3年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3个月后所有曲率均数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停戴OK镜后角膜曲率一般在3个月后稳定,短期配戴OK镜不影响角膜曲率的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5.
角膜塑型术后角膜地形图早期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进行角膜塑型术 (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 )治疗前后的角膜地形图早期改变 ,有效预测OK镜的治疗效果和指导验配。方法 :对使用OK镜的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 ,共 2 6例 5 0只眼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 1天、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二个月做屈光状态检查和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患者按等值球镜度分为两组 ,Ⅰ组屈光度 <- 5 .0 0D共 15例 (2 9只眼 ) ,治疗 1个月以上者 2 9只眼 ,2个月者 18只眼 ,Ⅱ组屈光度≥ - 5 .0 0D共 11例 (2 1只眼 ) ,治疗 1个月以上者 2 1只眼 ,2个月者 11只眼。结果 :治疗后角膜曲率达最佳治疗效果所需时间为 :Ⅰ组 16 .2± 4.6天 ,Ⅱ组 15 .3± 4.1天 ,分别对应屈光度改变 3.3± 0 .9D及 4.6± 1.0D。治疗前地形图形态 :Ⅰ组中圆形 31.0 % ,蝶形 6 9.0 % ,不规则形 0 % ,Ⅱ组中圆形 9.5% ,蝶形 80 .9% ,不规则 9.5 % ;治疗后Ⅰ组中环形 37.9% ,半环形 5 8.6 % ,蝶形 0 % ,中心岛形 3.4% ,Ⅱ组中环形 47.6 % ,半环形 47.6 % ,蝶形 4.8% ,中心岛形 0 %。两组治疗前后的角膜规则指数 (SRI)、角膜非对称指数(SAI)以及角膜平坦K值差异存在显著性 (P <0 .0 0 1,P <0 .0 0 1和P <0 .0 1)。两组的角膜陡峭K值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计算机辅助的  相似文献   

6.
角膜塑型术在近视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阐明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 降低近视的原理及中国人使用后降低近视的效果。方法:使用美国DynalensSightform 和Dynalens OFB对60 位近视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依据个人眼球生理情况而定,近视最多可降低5.75D,顺规散光可降低2.25D。低于3.00D以下的近视眼,96.77% 在治疗三个月后恢复至正视眼;34.16%3.00D至6.00D之间近视眼可在治疗三个月后恢复至正视眼。结论:角膜塑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非手术控制及降低近视方法。  相似文献   

7.
角膜塑型术矫治青少年近视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洁 《眼视光学杂志》2004,6(2):116-117
目的 :观察角膜塑型术对青少年近视矫治的远期效果 ,评估角膜塑型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1例(6 0眼 )近视青少年验配角膜塑型镜片 ,进行了 3年的临床观察。结果 :近视度数在戴后第 1个月下降时最为显著 ,93%患者的屈光度数下降在 3个月内基本完成。自 1年后 ,患者的主觉残余近视度数出现上升趋势。坚持矫治率在 1年时为 90 % ,2年时为 75 % ,3年时为 4 8.3%。结论 :角膜塑型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能有效地矫治近视 ,但长期矫治效果因人、因时而异 ,波动性大。验配角膜塑型镜片和随访过程需要有极强的医学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开展角膜塑型术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国内角膜塑型术开展三年状况。方法:复习并总结了2000年12月底前发表于国内眼科专业期刊上的角膜塑型术文章,客观、全面地总结了角膜塑型术的临床疗效、治疗合并症及存在的问题。结果:经治疗,所有患者近视度数下降,裸眼视力提高,疗效与近视程度有关。治疗中伴有角膜曲率、厚度和表面地形变化。治疗中常见合并症有角膜染色、角膜溃疡、重影、结膜炎、镜片污染和异物滞留等。结论:角膜塑型术是治疗青少年近视 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目前仍存在某些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角膜塑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型镜 (Orthokeratology)后 1年的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观察随访了 1年的OK镜治疗者 43例 83眼 ,根据近视屈光度分为 2组 ,Ⅰ组 ( <5 0D) 2 2例 46眼 ;Ⅱ组 (≥ 5 0D) 2 1例 37眼。运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角膜测厚仪分别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的变化 ;同时运用Eyesys角膜地形图及A超分别检查角膜曲率及眼轴的变化并记录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结果 :戴镜后 1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增加、屈光度减少、角膜中央曲率变平 (P <0 0 0 1)。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均有轻度减少 (P<0 0 5 ) ,两组内皮细胞损失量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两组角膜中央区厚度均轻度变薄 (P <0 0 5 ) ,而两组厚度变化量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角膜塑型术对降低近视屈光度效果明显 ,但长期配戴有可能造成角膜内皮细胞及厚度轻度减少 ,必须作严格全面的临床检查以及时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术后眼的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的变化。

方法:对进行角膜塑型镜治疗的120例120眼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将角膜塑形术术前及术后1a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角膜塑型镜治疗1a后,LT较治疗前增厚,其中低度近视组增厚0.14mm,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度近视组增厚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型术后,存在着晶状体屈光力的改变。调节因素可能参与着角膜塑型镜延缓近视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眼球挫伤致近视的因素。方法对20例眼球挫伤致近视的情况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观察治疗后10例近视度数均逐渐减小,平均恢复时间约3周。结论眼挫伤致近视由多种因素引起,经治疗后大部分视力可恢复。  相似文献   

12.
高度近视眼角膜塑形术后角膜曲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的变化.方法 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对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在南京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34例高度近视的青少年共63只眼连续戴镜2年以上复查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结果 (1)屈光度的变化:戴镜前的屈光度为(-6.83±0.70)D,戴镜一年后的屈光度为(-6.86±0.7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两年后的屈光度为(-7.01±0.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曲率的变化:戴镜前的水平角膜曲率为(43.34±1.15)D和垂直角膜曲率为(44.35±1.48)D;戴镜一年后,水平角膜曲率为(43.11±1.20)D和垂直角膜曲率为(43.82±1.80)D,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两年后,水平角膜曲率为(43.11±1.52)D和垂直角膜曲率为(43.73±1.77)D,与戴镜前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一年后水平角膜曲率变平坦(0.24±0.42)D,两年后(0.27±0.4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一年后垂直角膜曲率变平坦(0.32±0.44)D,两年后(0.34±0.6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高度近视眼行角膜塑形术后一年,控制近视未进展;行角膜塑形术后两年,近视仅有轻度进展.(2)高度近视眼的角膜曲率在戴镜一年和戴镜两年发生轻微的平坦化,且在持续戴镜的两年内,这种轻微的平坦化改变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眼经角膜塑形镜矫正后角膜前表面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共75人150眼,年龄9—17岁,屈光状态:-4.23±1.82(-8.75—-0.75)Ds/-0.3±0.47(-2-0)Dc,等效球镜度数:-4.34±1.88(-9.13—-0.75)D,应用TomeyTMS-4角膜地形图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前后角膜形态学的改变。结果通过规范验配,150眼裸眼视力均达到1.0,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角膜地形图资料显示平均Ks:41.19±1.73D,Kf:39.67±1.67D,AveK:40.43±1.61D,PVA:-0.01±0.09。0.11±0.08(LogMAR),Es:-0.14±0.47.Em:-0.39±0.34,SRI:0.49±0.33,SAI:0.84±0.6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yl:1.48±0.96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动的平均值如下:Ks:0.82±0.83(0-3.88)D,Kf:0.69-t-0.75(0.01-4.54)D,Avek:0.71±0.75(0.01—3.51)D,Cyl:0.45±0.48(0.01-2.70)D,Es:0.27±0.31(0-1.14)。Em:0.18±0.24(0-1.51),Sri:0.19±0.20(0-1.02),Sai:0.40±0.55(0—3.65)。结论夜戴角膜塑形镜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的角膜曲率和E值,提高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的规则散光保持不变,但是角膜的潜视力值降低,角膜的不规则性增强。角膜地形图参数在-定波动范围内可以维持裸眼矫正视力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眼挫伤后一过性近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挫伤后一过性近视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眼挫伤后一过性近视26例(26眼),并对其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小瞳检影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均存在近视,其中96%的外伤眼表现为轻、中度近视。睫状麻痹剂散瞳后验光发现所有外伤眼的近视度数均显著减轻。经合适的凹透镜矫正后所有外伤眼视力均可达1.0。对症治疗后4周内所有外伤眼的视力均恢复至≥1.0。结论当眼挫伤眼部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而又主诉视力下降时,应进行屈光检查,以确定有无眼挫伤后一过性近视的存在。外伤性一过性近视病程短,对药物治疗反应好,且预后佳。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眼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观测了高度近视56例112眼的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后巩膜形态、屈光状态、眼内压及巩膜壁硬度,并与正常对照组62眼比较。高度近视的眼轴明显延长,主要是眼球后部扩张。这种变化在发生后巩膜葡萄肿的病例更为显著。高度近视组巩膜壁硬度下降,眼内压无明显改变,提示眼球壁抗力降低似为眼轴延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角膜OK环-夜戴Ortho-K CL特有的并发症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Ortho KCL矫正治疗近视病例中角膜OK环 (角膜旁中心上皮下棕色沉淀环 )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在本中心验配Ortho KCL以及其他机构验配Ortho KCL 1年以上病例观察角膜OK环发生率 ,并探讨屈光度、镜片使用时间、CL降度设计、配适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改变、其他角结膜并发症等因素与角膜OK环发生的关系。结果 本中心验配Ortho KCL采用夜戴 /弹性配戴和日戴的不同方式 ,戴镜 1年以上 2 68例 5 3 2眼中无一眼出现角膜OK环。而其他机构全部采用夜戴方式 ,戴镜 1年以上 2 5 8例 5 1 5眼中 89眼发现角膜环 ,占 1 7 3 %。a组 (有OK环 )与b组(其他机构 ,无OK环 )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a组戴镜时间 1 5年± 0 7年 ,b组 1 3年± 0 6年 (P =0 0 1 4)。a组近视球镜度 6 3 2± 1 74D ,b组 4 2 1D± 1 85D (P <0 0 1 )。裸眼角膜平坦K值a组43 76D± 1 2 4,b组 43 2 7D± 1 3 9D (P <0 0 5 ) ,Ortho KCL降度设计 ,a组平均减 6 2 5D± 2 0 5D ,b组平均减 4 1 8D± 1 2 3D (P <0 0 1 )。a组 70 %以上显示配适状态不良 ,65 %以上角膜不良变形或呈假性圆锥角膜改变。其它角结膜并发症a组高于b组。与同年龄组健康非戴镜眼比较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降低 ,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明显增高 ,但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高度近视眼进展与眼内压的相关关系的分析,探讨高度近视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高度近视眼患者104例208眼,随机平均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派立明眼药水滴眼降眼压治疗3次/d,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滴眼3次/d。定期进行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自动验光仪散瞳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检查以及A型超声波测量眼轴、非接触眼压计监测眼压,连续随访2a,比较两组在屈光状态、眼轴长度、眼内压、视野的差异。结果:随访2a两组视野并未呈现明显变化。治疗组平均眼内压13.25±4.43mmHg,平均屈光度-8.38±1.93D,对照组平均眼内压15.53±4.37mmHg,平均屈光度-9.32±1.8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眼轴治疗组为25·94±1.08mm,对照组为25.56±1.02mm,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眼轴的延长,高度近视眼的屈光度增加。结论:高度近视眼进展与眼内压可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应重视对高度近视眼的眼内压监测,防止由于高度近视眼的眼底改变而漏诊青光眼。  相似文献   

18.
张泳  廉井财  叶纹  王康孙 《眼科研究》2000,18(2):149-15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 (LASIK)治疗近视 2年的疗效。方法  98只眼 ,近视范围 -4 0 0~-2 0 5D ,散光≤ -5 0 0D ,用Keracor 116型准分子激光治疗。结果 开始绝大部分呈过矫 ,渐向近视回退 ,6个月后基本稳定。术后 2年时 ,>-15 0 0D ,-10 0 0~ -15 0 0D ,<-10 0 0D 3组的屈光度在± 0 5D之内分别为 5 0 % ,5 2 % ,72 % ;在± 1D之内分别为 6 3 % ,6 6 % ,8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不超过 2行。≥ -10 0 0D组和 <-10 0 0D组 ,术后裸眼视力≥ 0 5分别占 77% ,91% ;≥ 1 0分别占 42 % ,70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效果稳定 ,手术安全 ,可作为中高度近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a number of reports have been published concerning the use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contact lenses for the control of myopia, 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s of the use of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es for this purpose. In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100 myopic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8 and 13 years were fitted with Paraperm O2 plus silicone-acrylate contact lenses to be worn for a period of 3 years. Lenses were fitted by the alignment method, most lenses having diameters from 8.5 to 9.0 mm. At the end of 2 years 60 subjects remained in the study, 53 of whom were wearing their lenses on a regular basis and the other 7 were irregular wearers. Mean increases in myopia during the 2-year period were found to be 0.28 D for the subjects who wore their lenses regularly and 0.93 D for the irregular wearers, compared to 0.80 D for a group of 31 age-matched 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 wearers. Mean corneal refracting power was found to decrease (the cornea flattened) 0.33 D for the regular wearers as compared to an increase of 0.14 D for the irregular wearers and a decrease of 0.13 D for the spectacle wearers. Mean changes in axial length were an increase of 0.1 mm for the regular wearers, an increase of 0.4 mm for the irregular wearers, and an increase of 0.6 mm for the spectacle wearers.(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