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杯状病毒流行病学及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湘  金玉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2):151-154
人类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HuCV)是世界范围内仅次于轮状病毒引起非细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虽然其毒性较弱且发病过程具有自限性,但传染性很强,随着检测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uCV的重要性和危害性逐渐得到认识,其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现就HuCV的结构、特性、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研究作一综述。一、HuCV的分类及基因结构杯状病毒科分为4个属[1]:①Lagovirus,以兔出血病病毒(rabbit he morrhagicdisease virus)为代表;②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_likevirus,NLVs),以诺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NV)为代表;③…  相似文献   

2.
��ͯ�����Ը�к�ٴ��ص㼰�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呕吐、水样或蛋花样泻、发热为特点,可伴有不同程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现已证实人类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HuCV)、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和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AdV)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提高,由病毒感  相似文献   

3.
2001-2004年兰州地区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杯状病毒(HuCV)腹泻的特点。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1年12月—2004年6月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ELISA阴性粪便标本进行HuCV检测。结果251份轮状病毒阴性标本中共检出HuCV感染25例,总阳性率9,96%,其中133份2001—2002年的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2份,阳性率为9,02%,未进行分型;118份2003-2004年的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3份,阳性率为11、02%,其中诺瓦克样病毒GⅡ型11例,未检出诺瓦克样病毒GⅠ型,札棍样病毒2例,其中有1例合并星状病毒感染。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呈散发流行,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HuCV是引起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件腹泻的丰萼病原之一.其丰要流行型可能为诺瓦青样病毒GⅡ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兰州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兰州地区收集的62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随机抽取271例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及星状病毒(AstV)检测。结果在271例标本中共检出RV感染153例(56.46%),其中G394例(61.44%),G24例(2.61%),G93例(1.96%),未发现G1、G4型和混合感染;在随机抽取的69例G分型阳性标本中,检出P[8]型28例(40.58%);RV的感染对象主要为6~23月龄的婴幼儿,发病高峰在10、11月份(86.27%、73.81%)。在118例RVELISA阴性标本中检出HuCV感染13例(11.02%),其中诺如病毒(NLV)GⅡ型11例,札如病毒(SLV)2例,未检出NLVGⅡ型,发病年龄1~18个月(11.31±4.53个月);同时检出AstV感染7例(5.93%),发病年龄4~12个月(8.27±2.69)个月,其中有1例合并有SLV感染,另有1例为迁延性腹泻。HuCV和AstV感染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结论RV是兰州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为G3型,HuCV和AstV亦是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A组H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HuCV、AstV和Ad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 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其中男188例,女112例。年龄1~59月龄,平均(10.5±9.2)月龄。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HRV(37.7%,113/300)、HuCV(23.7%,71/300)、AstV(4.0%,12/300)和AdV(2.7%,8/300)。①HRV G血清型以G3型(38.9%)最常见,其次为G2型(8.8%);P基因型以P[8](33.6%)为主。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15.9%)为主。113份HRV阳性标本中,7~12月龄儿童占43.4%(49/113),高发季节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②HuCV感染中诺如病毒检出67份,扎如病毒4份。HuCV感染于2009年8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年龄高峰为7~12月龄(38/71),24月龄以下患儿占95.8%(68/71)。③10/12例AstV感染发生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月龄分布为2~16月龄。④8例AdV阳性标本PCR产物经克隆测序,AD 2、3、5、7、12和41型各1例,AD 31型2例。AdV感染高发于2010年1至6月,发病高峰为7~12月龄(4/8)。⑤60.0%(180/300)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混合感染23份,其中12份(52.2%)为HRV+HuCV,5份(21.7%)为HRV+AstV,2份为HuCV+AstV, HRV+AdeV、HuCV+AdeV、AdeV+AstV、HRV+AstV+HuCV各1份。 结论 H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HuCV、AstV和AdV也是重要的病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5岁及以下腹泻患儿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儿童医院共采集1~59个月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人类杯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结果 300份标本中71份检出人杯状病毒,检出率23.67%。其中,诺如病毒67份,其中58份为GⅡ/4基因型(2006b亚型),8份为GⅡ/3基因型,1份为GⅡ/12基因型;扎如病毒4份,其中2份为GI/1基因型,GI/2和GⅡ/1基因型各1份。结论人类杯状病毒是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中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的流行优势株是诺如病毒GⅡ/4基因型(2006b亚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甘肃白银市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流行特点及轮状病毒(rotavirus,RV)血清型分型.方法 收集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519份,其中住院181例,门诊338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RV、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HuCV)、肠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EADv)、人类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的检测,以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RV检测阳性标本进行血清型分型.结果 检测的519份标本,4种病毒总阳性率为45.09%,其中RV 34.68%、HuCV 7.32%、EADv 2.12%、HAstV0.96%.RV是导致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180份RV阳性标本,G血清型流行优势菌株为G3型(35%),其次是G1型(20.6%),比例最低是G4型(2.2%).P基因型最常见的毒株类型是P8型(63.3%),其次是P4型(10%),最少的是P10型(0.6%).其发病高峰在每年10月、11月和12月为主,患病年龄以6~23月龄婴幼儿为主.结论 RV是导致白银地区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次为HuCV、EADv及HAstV.RV亚型以[P8]G3为主,存在混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8.
腹泻病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轮状病毒(HRV)、人类星状病毒(HAstV)、人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EAdV)是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本研究收集2011—2014年河南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分析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流行特点及轮状病毒血清型基因分型,为本地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近年来杯状病毒所致腹泻住院患儿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方法 对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省成都市唯一一家儿童病毒性腹泻标本收集哨点医院)201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267 例5 岁以下杯状病毒所致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67 例患儿中,男169 例,女98 例。1 岁以内患儿占74.9%(200 例)。2012~2014 年杯状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28.4%、21.6%、27.1%。杯状病毒的流行为夏秋季(8~10 月)。诺如病毒Ⅱ检出率为85.8%(229/267)。244 例(91.4%)患儿为急性病程。大便性状改变以水样便为主(219 例,82.0%),部分含有黏液和/或血丝。发热以中-高热为主。53.9%(138 例)的患儿出现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降低。59.6%(159 例)的患儿出现了菌群失调。结论 杯状病毒已成为成都地区5 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Ⅱ为该地区的流行优势病珠;杯状病毒的流行季为夏秋季;1 岁以下婴幼儿为杯状病毒腹泻主要发病人群;水样泻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集400例2016年1至12月吉林省儿童医学中心(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疑似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约5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HRV)、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HADV)和人星状病毒(HAstaV)核酸及基因型,同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粪便标本HRV、HuCV、EAdV和HAstV总阳性检出率为59%(236例);4种病毒的阳性检出情况分别为178例(75.42%)、68例(28.81%)、12例(5.08%)和5例(2.12%),其中双重混合感染占27例(11.42%);未知病原占164例(41%)。轮状病毒G6(93.63%,147例)、P3(91.08%)和G6[P3](90.45%)组合为2016年流行优势型,未能分型11.79%。杯状病毒中92.65%为诺如病毒,其中98.41%为GⅡ型。住院病毒性腹泻193例年龄≤24月龄;发病高峰年龄段不同病原不同。发病高峰季为1~3月份和12月份。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呕吐和发热等。结论 对于小儿病毒性腹泻,确定未知病原种类,完善病原谱非常必要。病毒性腹泻常伴发肠道外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广州市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病的基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Xie JP  Fang ZY  Gong ST  Zhu B  Ou WJ  Wan GP  Lai GX  He CJ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1):842-844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病杯状病毒感染的特点及病毒的基因型。方法 收集2001年11—12月因非细菌性腹泻病而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患儿粪便共22例。使用RT—PCR方法对大便标本进行杯状病毒检测。杯状病毒RT-PCR阳性的标本分别克隆到PMDl8一T载体中后,转化进入大肠杆菌DH5a感受态细胞,通过蓝、白斑挑选克隆,用限制性内切酶Eco RI和Bam HI筛选克隆,用PCR鉴定阳性克隆。序列测定由宝生物工程(大连)公司完成。结果 22例标本中杯状病毒RT-PCR阳性2例,杯状病毒阳性率9%(2/22)。测序位置为RNA多聚酶片段。序列分析结果为诺沃克样病毒基因2型,与北京CR840共享序列非常接近。结论 杯状病毒是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病的病原之一。基因分析为诺沃克样病毒基因2型。秋冬季节可见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2.
儿童肝炎疫苗的使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肝炎无特效药物治疗,历来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儿童是病毒性肝炎特别是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好发人群,主动免疫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措施,目前研究成熟供儿童使用的预防病毒性肝炎疫苗仅有甲型肝炎(甲肝)疫苗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现就儿童肝炎疫苗使用问题作一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根据贵州省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71型(EV71)分离株的VP1结构蛋白序列研制多肽疫苗并研究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2013年3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从贵州省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到17株EV71毒株,其VP1氨基酸序列一致(共297个氨基酸),据此设计并合成多肽片段(除最后一段为27个氨基酸外,其余均为20个氨基酸);用感染EV71的手足口病病愈患儿的阳性血清,通过间接ELISA法筛选出免疫原性较好的多肽片段,制成多肽疫苗;用多肽疫苗免疫ICR健康雌鼠,并设未免疫的对照(Con);将雌鼠的子代小鼠随机分为注射和不注射EV71病毒颗粒的2个亚组;注射病毒2 d后处死所有小鼠,分别取小鼠的骨骼肌、小肠和脑组织,通过RT PCR检测病毒感染情况,同时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改变。结果:共设计并合成19段含交叉序列的多肽片段,从中筛选出3段免疫原性较好的(P2:VSRALTHALPAPTGQNTQVS;P4:ALQAAEIGASSNASDESMIE;P8:YANWDIDITGYAQMRRKVEL), 制成多肽疫苗并免疫雌鼠,取雌鼠的子代小鼠进行后续试验。RT PCR结果显示,各感染病毒亚组的骨骼肌、小肠和脑组织中均能检测到EV71病毒,而未感染病毒亚组均检测不到;病理结果显示,未接种多肽疫苗母鼠的子代小鼠在感染EV71病毒后,骨骼肌、小肠和脑组织均出现明显的炎性改变;接种多肽疫苗母鼠的子代小鼠骨骼肌、小肠和脑组织的炎性改变明显减轻,3种多肽疫苗对EV71所致炎症的改善作用无明显差异;接种多肽疫苗母鼠的未注射病毒亚组子代小鼠骨骼肌、小肠和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V71病毒,也未观察到明显的炎性改变。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VP1抗原表位多肽疫苗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可为今后相关疫苗的研制提供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肠道病毒71型(EV-A71)是HFMD的主要病原之一,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因此,预防EV-A71感染尤为必要。开发EV-A71疫苗是预防、控制EV-A71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正在研发的EV-A71疫苗主要包括:灭活全病毒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重组VP1蛋白疫苗和合成多肽疫苗。现就EV-A71候选疫苗的开发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2001至2007年兰州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human caliciviruses diarrhea among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in Lanzhou from 2001-2007)"一文发表在<病毒学文献>(J Archives of Virology).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2007-2010年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e ZD  Xiao Y  Liu CY  Hu YH  Yao Y  Yang Y  Qian SY  Geng R  Wang JW  Shen KL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0):745-749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TI)的病毒病原学构成及其流行的季节特征.方法 2007年3月-201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救室就诊及内科住院的ALRTI患儿共1914例.采集每例患儿鼻咽吸取物1份,用(RT) 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鼻病毒(HRV),副流感病毒(PIV)1 ~4型,流感病毒(IFA、IFB和IFC),腺病毒( ADV),肠道病毒(EV),冠状病毒(HCOV),偏肺病毒(HMPV)及博卡病毒(HBOV).结果 (1)总的病毒阳性检出率70.3%,其中<1岁、1~<3岁、3~<6岁和≥6岁组分别为83.0%、80.1%、60.8%和27.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3.5,P=0.000).检出率高的前3种病毒依次为RSV、HRV和PIV,其在<1岁组分别是50.9%、36.2%和12.0%.(2)RSV和HRV的流行季节在冬春,而PIV在春夏.(3)<1岁、1~<3岁、3~<6岁和≥6岁组病毒阳性患儿中检出2种以上病毒的比例分别为38.2%、36.4%、30.2%和1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6.00,P=0.000).结论 病毒是小年龄儿童ALRTI的主要病原,以RSV、HRV和PⅣ最为重要,其感染存在季节特征;ALRTI患儿存在多种病毒感染,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腹泻病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疾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轮状病毒(HRV)、人类星状病毒(HAst V)、人杯状病毒(Hu CV)、肠道腺病毒(EAd V)是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本研究收集2011—2014年河南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分析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流行特点及轮状病毒血清型基因分型,为本地区病毒性腹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病理生理与临床(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胃肠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30~40%由轮状病毒引起,其它如诺沃克病毒、腺病毒和杯状病毒引起者在全世界分布极广。了解其病理生理等有关特性,便于诊治该类疾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简称B19)的生物学特征、脑病患者B19基因组特点、B19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等,综述如下。 1 B19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B19是动物病毒中体积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直径为23nm、无包膜、单链线状DNA病毒,含5.6kb碱基对。B19基因组编码两种衣壳蛋白即VP1(83ku)、VP2(58ku)和一个非结构蛋白NS1-1(77ku)。VP2氨基酸序列包含在VP1中,它们组成衣壳包裹在B19-DNA表面,构成B19的抗原性,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NS-1蛋白与B19毒力有关。B19的宿主范围为从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到有核红细胞的红系细胞,其易感性随细胞分化而增加[1]。  相似文献   

20.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卜以下呼吸道梗阻所敛的喘憋为特征[1].现对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原、机制、治疗综述如下. 1 毛细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占70%以上,其外壳中F和G精蛋白是形成RSV中和抗体的惟一成分,是疫苗研究的主要目标.RSV分为A、B两种亚型,流行季节可同时传播,但有报告显示RSV-A型较B型感染可引起更严重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