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倪嫣  沈志香 《全科护理》2011,(14):1256-1256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  相似文献   

2.
舒适护理应用于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大肠(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药物保留灌肠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长期的灌肠治疗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及心理压力,也给开展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带来挑战。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  相似文献   

3.
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1].  相似文献   

4.
正溃疡性结肠炎(UC),又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和直肠的炎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方面因素相关[1]。UC病变主要侵袭结直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以溃疡和炎症为主要症状,多累及远端结肠和直肠,甚至整个结肠[2]。保留灌肠可利用肠黏膜对药物的直接吸收提高治疗效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范围多累及远端结肠、直肠,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2],病情轻重不一,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药物保留灌肠是其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的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溃疡性结肠炎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直肠黏膜、乙状结肠黏膜、甚至可逆行到全结肠及回肠末端。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使药物与病变部位直接接触,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发挥疗效。临床证明,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中医学认为,本病源于脾胃本虚,浊瘀毒标是其病的关键[1]。我院根据李佃贵教授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及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整个结肠。本病治愈难度较大,复发率高,具有一定的痛变率,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死亡率为1%~2%,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华 《天津护理》2007,15(3):180-180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以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表现。本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2003年10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与克隆病合称炎症性肠病.2006年-2008年对54例病人给予精心的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卢婷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94-229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我科2007年3月~2008年9月采用芪倍合剂加温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侵及直肠结肠黏膜层,常形成溃疡、糜烂,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1]。本病主要侵及直肠、乙状结肠,亦可向上扩展至升结肠和降结肠,甚至全结肠和回肠末端,以黏液血便、腹痛腹泻  相似文献   

13.
舒适护理应用于保留灌肠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大肠(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药物保留灌肠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的治疗方法, 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1].长期的灌肠治疗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及心理压力,也给开展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带来挑战.舒适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作者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药物保留灌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之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本病至今没有特异性的根治措施,容易复发,而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与大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祖国古医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症候学特点,应属"泄泻、  相似文献   

15.
刘旭霞  邹湘蓉 《护理研究》2013,27(15):1489-149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1],病程多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着药物在肠道的保留时间短、易外溢的缺陷,影响了药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疾病,以大肠(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根治性措施,临床上常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及皮质类固醇治疗,由于其易发生不良反应,疗效不明显。我院2002年1月~2004年6月对15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给予中西药复合灌肠治疗,使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起到消炎、解毒、收敛、愈合作用。现将灌肠方法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丹参片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溃疡表现为主要病理改变,其病程迁延,有癌变趋势,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疗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我们应用丹参片联合雷尼替丁治疗UC患者5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慢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笔者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自拟复方苦参汤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4例,收到较好疗效,并与西药  相似文献   

19.
周静怡  弓玉红  黄会芳 《全科护理》2011,(14):1253-125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目前认为与感染、遗传、环境、免疫和精神因素有关。病变主要位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20岁-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我科对2002年6月~2006年8月收治的4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进行口服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药物保留灌肠,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插入深度为15~25cm,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7-10cm。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