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和软组织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右胫骨上端和左侧腰大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的X线、CT或MRI的影像学特征和表现。结果右胫骨上端1例的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肿块累及软组织。术前术后诊断相符。左侧腰大肌1例表现为膨胀性肿块,中央坏死囊变,边缘厚层强化环壁,术前诊断为脓肿或神经源性肿瘤。结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均虽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但MFH因成份较复杂常导致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诊断不易,MRI辅以CT诊断优于常规X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盆囊型包虫病X线、CT、MRI影像学征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骨盆囊型包虫病患者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行X线平片,15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8例行CT或MRI增强检查。结果病变发生在单侧13例,双侧2例,共累及38个部位;X线表现为单一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2例,不规则骨质破坏1例,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合并斑片状骨质破坏1例;侵入周围软组织4例,发生钙化2例,骶髂关节变窄3例;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9例,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虫蚀状骨质破坏3例,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同时出现1例;侵入周围软组织13例,单囊型病灶10例、多子囊型4例,发生钙化9例;MRI表现为单囊型3例,呈长T_1混杂或不混杂长T_2信号,压脂序列呈高信号;多子囊型2例;囊壁弧形钙化1例,呈长T_1短T_2信号;继发性感染1例,脂肪间隙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骨盆囊型包虫病变多呈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易侵犯周围软组织,常伴有钙化,多子囊型囊肿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髂骨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穿刺细胞学检查的6例髂骨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6例均为单发,6例行CT平扫,2例CT增强检查,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5例周围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髋关节受累3例,骶髂关节受累2例,关节间隙保持正常。2例行CT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行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髂骨原发性淋巴瘤与其它恶性骨肿瘤鉴别困难,但具有以下特点:全身症状轻、溶骨型骨质破坏伴或不伴骨膜反应及骨皮质增厚、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轻微、病变有包绕关节趋势(关节间隙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骨肉瘤亚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重点描述肿瘤的位置、骨皮质改变、髓腔内侵犯等影像学表现.结果: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分别位于股骨骨干和股骨远端,X线及CT显示病灶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影明显.1例小细胞型骨肉瘤位于胫骨近端,X线显示渗透样髓内骨质破坏,临近骨皮质破坏.5例皮质旁骨肉瘤中4例位于股骨远端,1例位于胫骨近端.3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2例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透亮间隙,3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1例骨膜骨肉瘤位于胫骨骨干,X线表现为肿瘤内钙化或骨化呈垂直状排列延伸至周围软组织肿块内.2例多发性骨肉瘤病灶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及骨盆,为云团状瘤骨,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及临近软组织肿胀.结论: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骨质硬化,骨壳可见部分断缺,可见骨性分隔,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66.7%。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可见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80.0%。3种检查方法联合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CT或MRI检查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较X线平片有优势,三者联合可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骨质硬化,骨壳可见部分断缺.可见骨性分隔,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66.7%.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可见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80.0%.3种检查方法联合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CT或MRI检查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较X线平片有优势,三者联合可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为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X线、CT和MR影像资料。25例均有完整的X线资料,21例同时作了CT检查,17例同时作了MR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占21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和不规则硬化相混杂者3例,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出现骨膜反应者2例,出现软组织肿块者15例。21例CT扫描中,溶骨性骨质破坏者18例,溶骨性骨质破坏与不规则硬化相混杂者3例,出现骨膜反应者6例,出现软组织肿块者17例,CT图像上软组织肿块最大长径为3.0~12.5cm,平均6.7cm,相应层面骨皮质连续性中断的总长度为1.5~4.0cm,平均2.6cm。17例MR扫描中,T1WI为中等信号者13例,中、低信号混杂者4例;T2WI为中等信号者8例,高信号者2例,中高信号混杂者7例。MR图像所示的软组织肿块的最大长径为3.0~15.0cm,平均7.0cm。结论:骨原发性淋巴瘤在X线和CT上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并以骨皮质中断的长度小而软组织肿块相对较大,骨膜反应少而轻为特征,在MR的T2WI上以中等信号和不均匀信号为主,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24例中骨孤立性浆细胞瘤20例,其中脊柱6例,长骨6例,扁骨5例,颧骨1例,斜坡2例,X线和CT上均为单发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多有残存骨质,均未见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区见软组织充填,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髓外浆细胞瘤4例,CT表现为病变部位软组织肿块及病变邻近部位骨质破坏。MRI信号具有多样性,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结论: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包括孤立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残存骨质及软组织肿块、无明显骨膜反应、出现"微脑征""皂泡状""花边状"改变、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提高PPNET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 X线平片、CT、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10例PPNET中,3例位于胫骨,1例位于肱骨,2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骨盆,1例位于腹股沟,1例位于腹膜后。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CT扫描中,表现为不规则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伴有环状骨质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5例发生于软组织的PPNET表现为边界不清且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影,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MRI中,10例发生于骨骼及软组织的PPNET,均表现为T1WI均呈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分隔样强化。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菊形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均表达CD99,并不同程度地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S-100、Vimentin(波形蛋白)等。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PPNET诊断的准确性,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10例行CT平扫,12例行MRI平扫,9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12例病变均位于鼻部及颅底。肿瘤主体位于中线区4例,左侧3例,右侧5例。CT表现:行CT平扫的10例CHS均见鼻及颅底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周围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轻度膨胀性改变5例,明显虫噬状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轻度模糊斑片状、地图样溶骨性骨质改变3例,肿瘤内明显粗条状、环形钙化5例。MRI表现:12例均见鼻及颅底混杂T_1、混杂T_2软组织肿块影,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缘呈现波纹状小分叶外观。T_2WI上肿块局部见明显高信号影8例,8例肿瘤内部多发小叶状结构伴较明显的分隔,分隔周围见大量粗条状长T_1、短T_2信号5例,少量斑点状长T_1、短T_2信号3例。9例MR增强检查示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间隔明显强化,内部无强化。结论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总结其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相互对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梁昌富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31-133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临床表现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MFH,术前分别经X线平片(9例)、CT(6例)、MRI(3例)检查,复习文献及寻找影像学特点并与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9例MFH中,4例位于骨端,距离关节面0.3~4cm,4例位于骨干,1例位于骨干及骨端。X线及CT表现为:局限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或部分清,CT上病灶密度不均,CT值在25~40HU左右,伴有不完整的硬化边(5例),软组织肿块一般不超过破坏灶范围(8例),超过骨破坏灶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例),MRI显示病灶更清晰,有结节样突起。结论:X线平片、CT及MRI综合影像检查对诊断MFH有帮助。发生于中年长骨骨干或骨端者,症状轻而骨质破坏明显,兼有良、恶性骨肿瘤特点,可提示该病。MRI表现反映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认识。方法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5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三维扫描,4例行MRI检查(其中增强扫描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位于胸椎,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溶骨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影像学检查可较为详细地显示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病变特征,为其诊断及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骨质破坏以偏心性、膨胀性、囊样为多(11例);其次为偏一侧性溶骨性破坏(3例)。(2)少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不同形态的分隔(5例)。(3)发生于椎体的骨巨细胞瘤以侵犯单个椎体多见(7例);部分病例椎体附件亦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3例)。(4)椎体病理骨折导致椎体压缩变扁或楔形变2例。(5)软组织肿块影6例。(6)MRI的典型表现为T1WI为中等或偏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孤立性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孤立性肋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孤立性肋骨嗜酸性肉芽肿,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3例行螺旋CT平扫检查,其中1例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肋骨嗜酸性肉芽肿,4例发生于前肋,类圆形,单房5例,多房1例,3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与CT检查相结合,有利于孤立性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儿童肋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X线和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肋骨LCH患儿15例;所有患儿均行X线胸部正位片和胸部CT平扫检查,其中4例加行CT增强扫描。患儿发病年龄1个月-12岁,中位年龄3岁;男性9例、女性6例。分析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患儿中,8例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3例伴局部疼痛,其余病变无明显症状。7例表现为肋骨单发病灶,其中3例仅表现为肋骨病变、4例伴其他系统病变。8例为多发病灶,均伴发其他系统病变。15例共25个病灶中,胸片只发现19个;有2例共6个病灶胸片未发现明显病变。X线胸部正位片病灶检出率为76%。病灶在X线胸部平片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CT均表现为类圆形或多囊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2个病灶(48%)可见硬化;3个(12%)伴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与骨病变伴行,增强后软组织肿块表现为明显强化。结论儿童肋骨LCH的X线胸部正位片检出率相对较低,需行CT对病变范围及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情况进一步评价。发生在儿童肋骨的类圆形或多囊性、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或不伴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提示LC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纤维骨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纤维骨性假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x线平片检查5例,CT检查4例,MRI检查2例,总结其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5例纤维骨性假瘤均发生于掌指骨旁软组织,其中3例发生于拇指,术前临床x线平片检查均误诊,男1例,女4例,年龄15~36岁。3例X线平片和/或CT表现为指骨旁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骨性肿块,边缘清楚,邻近骨膜新生骨形成,其中1例MRI示骨性肿块信号类似与肌肉信号;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骨皮质侵蚀破坏、骨膜新生骨和软组织肿胀,未见肿块;1例X线平片和CT表现为骨膜新生骨和软组织肿胀,无骨质破坏,MRI示类似于肌肉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纤维骨性假瘤好发于掌指骨旁软组织,常表现为骨旁边界清楚的骨性肿块,伴有邻近骨膜新生骨,骨质破坏少见,应注意避免误诊为骨旁骨肉瘤、骨软骨瘤或骨髓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良恶性病理性骨折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良恶性病理性骨折影像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1月-2012年6月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7例病理性骨折的X线片、CT、MRI等影像学资料,比较良恶性病理性骨折影像学特征.结果 本组X线片、CT、MRI检查方法的征象比较,MRI显示骨膜反应、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肿块较X线片及CT有优势(P<0.05),CT显示骨质硬化较X线片、MRI有优势(P <0.05).在鉴别病理性骨折性质方面,软组织肿胀/肿块、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对鉴别良恶性病理性骨折有重要意义,而骨质硬化则无鉴别意义.结论 对于病理性骨折,应将CT和MRI影像结合分析,以提高良恶性病理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PNE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软组织pPNETs6例,骨pPNETs9例;7例行X线检查,12例行CT检查,9例行MRI检查。结果骨pPNETsX线及CT平扫表现为范围较广泛、边缘模糊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均见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大小为2.5cm×2.8cm~10cm×13cm,平均6.2cm×7.4cm;6例病灶增强扫描后见肿块强化,但强化多不均匀。软组织pPNETs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实质部分为等密度,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区;肿瘤大小2.7cm×4.8cm~12.4cm×14.5cm,平均6.7cm×8.2cm;增强扫描后均呈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6例,等-低混杂信号1例,中等稍高信号2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8例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pPNETs多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或)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常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CT、MR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判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检出远处转移及评价治疗效果等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骨韧带样纤维瘤(Desmoplastic fibroma of bone,DF)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蜘顾分析5例术后病理证实的DF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复习。患者术前均行x线检查,2例行MRI检查,1例行CT检查。结果:5例DF中,病变位于肱骨干上段2例,股骨粗隆部l例,股骨远端1例,髂骨l例。X线表现为囊样骨质破坏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地图样骨质破坏边缘硬化1例,侵蚀样骨质破坏并大量斑片状、根须状瘤骨形成及巨大软组织肿块1例。2例行MRI检查可见病变区呈等长T0WI、等短T2WI为主的不均匀信号,1例见自肱骨干向外延伸的根须状低信号瘤骨形成。结论:DF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骨肿瘤,X线表现复杂,分型方法不一,诊断具有一定难度,需与MRI检查及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其中以“小梁型”更为罕见,但其X线及MRI表现具有较为特征的影像征象,结合临床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霍奇金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霍奇金病X线、CT及MRI表现。结果5例为单骨(肱骨上段、肩胛骨、腰椎各1例,髂骨2例),2例为多发(1例侵犯肩胛骨及肱骨近端,1例侵犯骶椎及髂骨)。7例均表现为骨质破坏,破坏为浸润性、溶骨性或虫蚀状,或呈囊状膨胀性,界限较清楚。4例骨质破坏之间夹有斑点状条状骨质硬化。1例有骨膜反应并合并病理性骨折,全部有软组织肿块。结论本病常侵犯单骨,多见于扁平骨,大部病例表现为骨质破坏,以浸润性和溶骨性破坏为主多伴有骨质硬化,有软组织肿块,主要与转移性骨肿瘤、骨髓瘤、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