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低颅压性头痛从心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颅压头痛的突出特点是直立性头痛明显,卧位疼痛减轻或消失,头痛轻重不一。本病头痛可能与脊部外伤、劳损、蛛网膜下腔完整性受损,形成潜在窦道,脑脊液漏出有关。伴有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头痛则可能与脑脊液分泌不足有关。低颅压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范畴,凡六淫之邪外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头痛。临床上,笔者根据其主要症状体征具有心脾两虚的特点,提出从心脾论治,心得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 评价养血安神法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循证医学要求,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2010年1月—2020年12月的相关文献。把符合纳入标准的21篇文献作为Meta分析对象,选择临床疗效,PSQ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效应指标,采用Cochrane协作网免费提供的Revman 5.3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床疗效[OR=4.28,95%CI(3.24,5.64),P<0.000 01];PSQI评分[MD=-3.90,95%CI(-4.60,-3.19),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OR=0.19,95%CI(0.13,0.29),P<0.000 01]。三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现有文献证据表明,养血安神法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应用耳穴贴压联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7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与治疗组3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使用耳穴贴压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睡眠质量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量表各项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32d后临床效果对比,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P <0. 05)。结论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使用耳穴贴压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自拟补气养血调经汤(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辨证为气血两虚型月经后期的3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1例采用自拟补气养血调经汤治疗,药用炙黄芪10 g、党参10 g、炒白术10 g、炙甘草9 g、熟地黄10 g、当归10 g、川芎12 g、白芍10 g、鸡血藤30 g、黑芝麻10 g、枸杞子10 g、女贞子10 g、大枣10 g、益母草10 g、红花10 g。采用颗粒剂,每天1剂,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4个疗程。对照组177例予黄体酮注射液10 mg于月经来潮前肌注,连用5天,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95例,显效60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6.13%。对照组治愈52例,显效36,有效64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85.8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补气养血调经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后期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失眠症的效果。方法:10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及温和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及入睡时间得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HAMD评分和HAMA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养血安神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养血安神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Epworth困倦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 E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焦虑症状积分[焦虑症状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 HAMA)评分]、神经递质表达水平[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皮质醇(Cortisol, Cor)、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4,FT4)]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83.3%,... 相似文献
11.
12.
林开亮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54+56-54,56
[目的]观察参芪五味子联合归脾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参芪五味子联合归脾丸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68例,排除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发现有阻碍睡眠的其它器质性疾病。[结果]使长期顽固性不寐症状得到改善,无成瘾性及毒副作用发生,并不易反跳,复发率低,总有效率93.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法和针刺捻转补法治疗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针刺捻转补法组,各30例,2组取穴相同,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组内、组间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针刺捻转补法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常规针刺法和针刺捻转补法均可有效治疗心脾两虚抑郁症失眠患者,明显改善该病的临床症状,且针刺捻转补法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皮内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对照组)及普通针刺联合皮内针组(治疗组),两组按1∶1比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皮内针(心俞、脾俞)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以12次为1个疗程,采用失眠疗效评价标准[1]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2]观察,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以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PSQI评分在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可维持至疗程结束后1个月(P>0.05);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在改善患者的日间功能障碍上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疗程结束后1个月在改善患者的日间功能障碍上优于疗程结束时(P<0.05)。结论:皮内针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有增效作用,并且可以较长时间地改善患者的日间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15.
120例肺脾两虚型鼻鼽患者随机分为鼻通穴组(30例)、下迎香穴组(30例)、通天穴组(30例)3个穴位刺血治疗组及中药补中益气丸治疗对照组(30例)。观察不同配穴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鼻通穴组、下迎香穴组、通天穴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3%、86.7%;远期疗效(1年)总有效率为52.0%、62.5%、54.5%。中药治疗对照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86.7%,远期总有效率为52.4%。提示穴位刺血治疗肺脾两虚型鼻鼽尤以下迎香穴组配伍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先期完成的96例病例予以报告,对初步的规范适应症、操作方法进行评价,为制作技术操作文本进行初步总结.方法:各中心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8例,采用邵氏"五针法",取肺俞、大椎、风门穴为主进行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针灸治疗学》6版教材常规针刺,取定喘、膏肓、脾俞、太白、丰隆、肺俞、太渊、足三里等穴位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及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10例(20.83%),显效16例(33.33%),有效19例(39.58%),无效3例(6.25%),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临床痊愈6例(12.50%),显效11例(22.92%),有效21例(43.75%),无效10例(20.83%),有效率为79.17%,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3个中心报告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各中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邵氏“五针法”治疗肺脾亏虚型哮病疗效优于对照组,各中心采用方法稳定,疗效无偏差. 相似文献
17.
孙劲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5):82-83
肾性血尿是肾脏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在常规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的情志因素加以考虑,分为心肝火盛及心脾两虚两个证型,给予对症治疗,通过改善患者情志状态提高肾性血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心脾两虚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4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心脾两虚抑郁症在中药联合抗抑郁药物与单一治疗抑郁障碍的症状学变化,有效率、痊愈率以及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1)心脾两虚抑郁症在抗抑郁药物联合中药治疗情况下,症状学改善明显于单一抗抑郁药物(Z=9.87,P<0.01);(2)心脾两虚抑郁症在抗抑郁药物联合中药治疗情况下,合并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抗抑郁治疗(114/142v67/117,Z=3.52,P<0.01,OR=2.78,OR95%CI=1.584.92);(3)心脾两虚抑郁症在抗抑郁药物联合中药治疗情况下,合并痊愈率虽高于单一抗抑郁治疗,但是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学的显著行差异(58/142V33/117,Z=1.76,P>0.05,OR=1.63,OR9%CI=0.954.92);(3)心脾两虚抑郁症在抗抑郁药物联合中药治疗情况下,合并痊愈率虽高于单一抗抑郁治疗,但是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学的显著行差异(58/142V33/117,Z=1.76,P>0.05,OR=1.63,OR9%CI=0.952.80)。结论:心脾两虚抑郁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虽然比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某些方面有优势,但是作为抗抑郁治疗目标的痊愈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使用甘麦芪仙磁石汤联合艾司唑仑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接诊的100例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甘麦芪仙磁石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司唑仑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用药效果、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睡眠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2周、4周,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周、4周,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睡眠效率、N3期睡眠、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甘麦芪仙磁石汤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能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0.
荆秦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6):120-12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各种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可靠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显著疗效,但临床中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