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轻微型肝性脑病是肝性脑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归属于中医"神昏""郁证""失眠""便秘"等范畴,其关键病机为"痰、瘀、毒"互结,以致腑气不通,脑窍蒙蔽,瘀毒内积;使用通腑开窍,解毒导滞之法,可将肠道毒浊之气排出体外,以达开窍醒神之功。大黄煎剂(大黄30 g,乌梅30 g)具有通腑开窍,解毒导滞之功,使用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可清除内毒素、降低血氨,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有治疗作用。探讨大黄煎剂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中医机制有利于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轻微型肝性脑病提供理论依据并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2.
1一般概述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健康人群中有1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便秘."秘"通"闭",闭塞、塞滞之义.便秘指大便秘结,壅塞不通,表现为大便坚硬,排出困难和排便次数减少;类似于西医的功能性便秘等.从2000年至今,笔者通过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便秘,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徐逸  陈亮 《国医论坛》2021,36(1):70-71
便秘型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中医"便秘""大便难"等范畴,病位在肠,以肝郁脾虚为本,肠络瘀滞为标,治宜调和肝脾、通调三焦、导滞和络.在临床治疗中灵活运用对药,白术、枳实健脾消痞以通下;芍药、甘草酸甘缓急而通利;苍术、玄参健脾燥湿而润肠;威灵仙、路路通化瘀散结以通便;旋覆花、枇杷叶和蜜紫菀宣发肺气通大肠.对药在便秘型溃疡性结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便秘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便秘实证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虚证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的基本病机,其治疗当分虚实而治,原则是实证以祛邪为主,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标本兼治,邪去便通;虚证以养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本兼治,正盛便通。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但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下为基础,个别证型虽可暂用攻下之药,也以缓下为宜,以大便软为度,不得一见便秘,便用大黄、芒硝、巴豆、牵牛之属。便秘实施通病为大法。结论中医治疗内科脾胃肠方法简单,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笔者用大黄冰片散治疗小儿便秘 ,取得了很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 药物制备 取大黄 10 g ,研成极细粉 ,与冰片 2 g混匀研合 ,制成散剂备用。2 治疗方法 将制成的大黄冰片散醋调为糊 ,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敷脐 ,12h换药 1次 ,为巩固疗效 ,可连续贴 2次~ 3次。3 治疗结果 一般一次即愈 ,未发现明显副作用。4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 ,小儿便秘多为燥热内结、肠道津枯、失于濡养所致 ,多属功能性便秘 ,治宜通腑泻热。大黄有清热消积、导滞通便之功 ;冰片寒凉开窍 ,有助于大黄药力直达病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黄蒽醌甙能促进肠蠕动 ,…  相似文献   

6.
高小莲 《国医论坛》2010,25(6):11-11
<正>《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据统计含有大黄的方在《伤寒杂病论》中使用达89次。张仲景对大黄的运用,匠心独具,《本草思辨录》说:"夫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兹分析如下,敬希贤达指正。1通便秘导瘀血必资大黄大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载:"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性禀直遂,长于下通,在通秘结时,张仲景必资大黄。如大小承气汤中,与行气开郁的枳实、厚朴配伍则入阳明气分  相似文献   

7.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健康人群中有1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便秘.“秘”通“闭”,闭塞、塞滞之义.便秘指大便秘结,壅塞不通表现为大便坚硬,排出困难和排便次数减少;类似于西医的功能性便秘等.自2000年至今,笔者通过运用麻子仁丸合增液汤加减治疗慢性便秘200余例,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危重急症,并发症多,病死率高。SAP患者痞、满、燥、实四症俱齐,是典型的阳明腑实证,临床运用仲景之大承气汤治疗,取得较好效果。针对SAP不同阶段,分别给予"通腑导滞"以及"通因通用"两种治则,但处方均以大承气汤为主。该病早期,患者腹痛、便秘,运用大承气汤"通腑导滞",促使大便得下,大便通畅后继以大承气汤"通因通用",促进肠蠕动,防止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9.
<正>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tangntic-nm Maxim ex Reg,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ill 的根和根茎,性味苦寒,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中药学》教材,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本草汇言》言:“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趋,长于下通,峻利猛烈,横驱直捣,一往不返,特有将军之号”,后世对于大黄“长于下通”多理解为大黄善于攻坚,适用于肠胃积滞便秘等证,对大黄利小便功能常不论及,如《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治疗“水肿”、“臌胀”、“癃闭”诸方中,如不兼有大便秘结,均不使用大黄。然而,笔者在翻阅古代有关大黄的文献,不乏有大黄利小便的记载,如  相似文献   

10.
王敏霞  任海燕  朱靖 《新中医》2017,49(11):118-120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大黄贴敷神阙穴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后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内压等基础治疗加开塞露灌肠,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艾灸配合大黄贴敷神阙穴,2组均干预2周。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观察患者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艾灸配合大黄贴敷神阙穴治疗脑卒中后便秘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六朝医家谢士泰编著的《删繁方》继承发展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和理法方药合一的诊疗模式,对于病证与《伤寒杂病论》一致的就直接引用仲景方剂,主病一致、证有微殊则灵活化裁,在仲景原方的基础上或直接加味,或进行加减变化,或合方图治,或沿袭其中药物基本配伍,随证施药,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部极具特色的医方著作。既可见六朝医家对仲景组方严谨、药专力宏的认同,又可以看到六朝医家辨证论治、不拘一格发展经方的精神,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处方药味剂量大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处方药味剂量大小与治病效果、副反应产生密切相关,如何组方用药及处方药味剂量大小,各学者争论颇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理、法、方、药方面给我们在用药组方上启迪颇多,以"经方"为切入点研究中药处方剂量大小必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总论,属概论性质,而《伤寒论》为何没有概论性质的总论呢?作者通过考证,认为《伤寒例》实为《伤寒论》概论也。  相似文献   

14.
陶志广 《世界中医药》2009,4(5):241-243
中医治疗肿瘤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中医肿瘤临床研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证型、用药的规范化问题,疗效的提高及评价问题,以及循证医学对中医肿瘤临床研究的挑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统一到《伤寒杂病论》和经方方证上来,因六经赅百病,经方方剂及用药规范,疗效稳定可靠,便于研究,从此着手开展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研究必将打开中医肿瘤临床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其中,《温病条辨》对承气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温病下法的特色,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伤寒论》承气下法的基础上,以《温病条辨》12个承气汤方为代表的温病承气下法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精神,并在扶正祛邪、固护津液等方面有了深入的阐述和发挥,充分体现了《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承气下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书中介绍有关清热的方法较为全面仔细,涉及到解表清热、逐瘀清热等许多的方法。了解和掌握著作中的清热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热病有着非常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书中介绍有关清热的方法较为全面仔细,涉及到解表清热、逐瘀清热等许多的方法。了解和掌握著作中的清热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热病有着非常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峰  刘天君 《中医教育》2011,30(3):70-74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既往对导引法的研究,或者针对书中某个病候,或者针对某个疾病,或者以养生保健为目的,或者探讨导引法的整体特色,或者总结书中提到的习练导引的注意事项,或者围绕全书文字、功法操作、功理功法综合展开.分析既往研究经验,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结合习练导引法的体会,将《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文献研究落脚于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上.  相似文献   

19.
李庆 《现代中医药》2012,32(3):71-73
《伤寒论》众多内容反映了体质与疾病的密切关系,笔者结合其相关条文。着重从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伤寒论》对于现代体质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书成后不久,即因战乱而散佚不全,经西晋王叔和首次整理到宋臣校定《伤寒论》,期间八百余年,该书时隐时现,纷杂散乱的流传,分合反复,而难睹真容。根据宋以前的有关文献资料,作一梳理,以探讨宋以前《伤寒论》的流传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