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为胃行其津液,即脾为胃运化水谷之精气。这里所谓“津液”,指水谷之精气而言。 1.脾胃相互关系:组织结构上,脾胃相邻,以系膜相互联系;脾胃又有相互表里、经脉络属关系。生理机能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之精气;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病理变化上,脾病可及胃,胃病亦可  相似文献   

2.
脾胃五行属土,位居中宫,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主升;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为六腑之一,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脾为五脏之一,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脾胃的阴阳组合,实现了后天水谷的化气取汁,运化转输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中医脏腑喜恶理论中,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喜恶乖戾、所欲不得、所恶随之是脾胃病的重要病因病机。顺其所喜,远其所恶,以迎合脾脏胃腑的喜恶特性是脾胃病治疗的重要原则。1论病机,“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脾喜燥恶湿,易为湿邪所困;胃喜润恶燥,易为燥邪所伤。正如《金匮要略》所云:“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相似文献   

4.
1 治胃必求脾 脾胃同居中焦,相为表里,胃喜润恶燥而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而主升清。胃主受纳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消磨水谷,合而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其生理上相合互助,病理上也必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因脾失健运而表现为脘痞腹胀、纳少、倦怠、消瘦的脾胃虚弱证,治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和胃。若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致湿阻中焦出现纳果腹纳、呕  相似文献   

5.
顾自悦教授认为脾胃病虽病机多样,但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脾虚胃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久病则气滞血瘀,虚在脾,实在胃;遵从"顺脾土之所喜,投其所好"的古训,各有所得者愈,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为病,应顺脏腑之性,投其所好。应用百合乌药汤合平胃散治疗,兼顾脾虚湿重,胃热夹湿,气滞血瘀;在组方遣药配伍中体现凉与温的侧重,注意升降、润而不滞,辛而不燥;结合经验应用萆薢,给邪以出路,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6.
刘红旗 《河北中医》1999,21(6):381-381
病有所偏,治有所宜,此为医之常理也。脾胃亦是如此。脾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有反正之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歧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温病条辨》曰:“若脾病治胃,胃病治脾……或笼统混治,脾胃不分,阴阳寒热不辨……诸证蜂起矣。”脾以升为常,胃以降为顺;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阳道实,阴道虚。”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所以治脾宜温、宜补、宜升、宜燥,治胃宜清、宜润、宜通…  相似文献   

7.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二者同居于中焦,而功能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以阳气为主,胃以阴津为要.<伤寒论>设"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之、分而治之.  相似文献   

8.
三、和脾胃 1.意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冲脉隶属阳明,精微充盛、气血充沛,则经孕产乳正常。脾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胃主受纳降浊、喜湿而恶燥。脾胃互为表里、相互资生,有益气、生血、统血及运化转输之功。若脾胃失调,则易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健脾和胃亦为妇科所常用。  相似文献   

9.
脾胃同居中州,五行属土,己戊各异,而有阴阳之分。盖脾属已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属戊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安,此阴阳之离合也。土为万物之母,居于转枢之地,上承心肺,下启肝肾,升降之机具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此升降之序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乾运不行,食不消化;纳机不旺,胃厌食入,此脾胃纳运有分工也。脾为脏,脏宜藏,以静守为顺;胃为腑,  相似文献   

10.
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亚琴 《河南中医》2004,24(9):75-76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因而脾胃被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此如《医圣心源》所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正因于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为其“所恶”损伤引起寒热不同病证《伤寒悬解》黄坤载云:“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体阴用阳,运化水湿是其功能,喜燥恶湿是其特性。燥则清阳之气得以上升,水液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其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若水湿过盛,或水湿不化,湿邪伤脾,则引起...  相似文献   

12.
五脏皆有阳虚,脾胃也不例外,但脾阳虚与胃阳虚在生理、病理及用药上不尽相同。生理上脾主升胃主降,脾为阴土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燥恶湿;病理上脾阳伤易气机下陷,胃阳伤则气机上逆;治疗脾阳虚应"温、运、补",治疗胃阳虚应"温、宣、通",而不重补益;脾胃皆阳虚导致湿停中焦时可脾胃合治,以苦温芳香燥湿为主。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介绍崔公让教授运用芳香药物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崔教授认为,脾为湿困、升降失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治疗时应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即“脾喜燥恶湿,胃喜温恶寒,脾喜升胃主降”等,辨证治疗。崔教授根据“芳香偏入脾”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运用芳香化湿药、芳香理气药、芳香温中药,以达到健脾燥湿、行气解郁、温经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的基本特点脾胃学说是研究脾象系统(以脾为中心,其内涵包括脾与胃为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舍意,是太阴脾经属脾络胃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脾胃的生理功能以运化、受纳腐熟为中心,以升降相因,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为其主要生理特点。脾气主升,一是指将水谷精微转输散精于心、肺、血脉以布散充养周身;二是指外举和固摄脏腑之气,从而维持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胃气主降,一是胃气推动使食糜下传于小肠的降浊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笔者临证常遇见一些被诊为“脾失健运”的患者,屡经他医久治罔效,索其方药视之,多为甘温健脾,或辛香醒脾之品。这与“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之说,似乎合拍。然为何不效?此乃忽略了“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之教。屡投阳药,损伤胃阴,致“土燥水竭”,“釜中无水怎能腐物”,胃乏津液,脾将何以运行,若是脾有余湿,胃又何能独燥。何况脾阳本于胃阳,胃阴统之脾阴,脾胃二者难以分割。故临床辨证不能拘泥于“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说。笔者通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深刻认识到对于脾胃的虚证,应以“平补为法”。因脾胃同居中州,皆属土,燥湿平调,中土自安,纳食运化,循其  相似文献   

16.
“脾胃者,仓廪之官”,为后天之本。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两者具有阴阳、气血、运纳、刚柔、燥湿等一系列性能和体用的不同,为此,在研究脾胃的时候,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本文试就胃  相似文献   

17.
杨颖 《河南中医》2007,27(4):16-17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纳差,纳呆,甚至拒绝饮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厌食日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及智力发育均可能产生影响。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大优势,导师杨之藻是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擅长诊治儿科脾胃、肺系疾病,尤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现将导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简介如下。1内治法厌食症病位在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导师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后天喂…  相似文献   

18.
综合李东垣的脾升胃降学说、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学说,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顾及。在兼顾脾胃、斡旋中州的同时,要灵活地分而治之:治脾要切记脾主升、喜燥之特性,治宜温补升阳燥湿;治胃须牢记胃喜润而下降为顺,治宜清润通降。  相似文献   

19.
咳喘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咳喘的不同病期,分清在肺、在脾、在肾,辨清寒热虚实,而采取不同的治则和方法,进行系统调治,方可奏效。肺为清肃之脏,喜温而恶寒,喜润而恶燥。外感风邪合于肺,其人即咳。  相似文献   

20.
<正> 脾胃阴虚证临床屡见,但多定位于胃,很少论及脾,或统称脾胃阴虚证,而不予分辨定位。脾病以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论述为多。《血证论·男女异同论》说:“始于补脾阴,古少发明”,然脾之“一阴一阳,未可偏废”。脾虽喜燥而恶湿,不可缺阴液,胃虽喜润而恶燥,亦不可少阳气,其阴阳燥湿适宜,则胃纳脾运的功能才能正常。脾胃同居中焦,所病往往相似,须仔细辨别,并指导临床,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故临床应用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