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确诊方法.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及传染病院收治的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血液及骨髓经培养后长出酵母样菌,确诊为马尔尼青霉菌,以发热(100.00%)、咳嗽(77.78%)、皮疹(51.85%)、淋巴结肿大(44.44%)、贫血(85.19%)、白细胞降低(100.00%)为主要表现;经治疗病情好转22例,占81.48%,死亡3例,死亡率11.11%,5例于治疗后3个月后死亡.结论 AIDS患者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皮疹、淋巴结肿大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马尼尔菲青霉病的相关检查,及早诊断与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1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发热(107例)、咳嗽和咳痰(66例)、皮疹(55例)、颈淋巴结肿大(46例)、腹痛(38例)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19×10^6/L,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11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以发热(107例)、咳嗽和咳痰(66例)、皮疹(55例)、颈淋巴结肿大(46例)、腹痛(38例)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19×106/L,合并症多,病死率高.结论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进行相关检查,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真菌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并检出继发于艾滋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体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方法:取患者骨髓、血液、皮损分泌物等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分别于25℃和37℃孵育,观察PM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并涂片、固定、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产生具有特征性的红色可溶性色素弥散于基质中,镜下可见典型的帚状枝;37℃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酵母样孢子,形似腊肠。本菌株与国际标准株ATCC24100扩增片段相同。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从患者体内分离出PM,关注艾滋病与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相关性,对及时确诊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1月某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7例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7例(100%),咳嗽12例(70.6%),贫血13例(76.5%),消瘦11例(64.7%),皮疹10例(58.8%);16例(94.1%)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所有病例血液中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在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8例治愈,2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两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HIV阳性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贫血、消瘦、皮疹,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依赖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建议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6.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的温度双向型真菌,属条件致病菌,主要侵犯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感染免疫力低下患者,尤其是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PSM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广东、广西地区,在湖南省感染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漏诊率及病死率较高[1]。现将近期本院收治的首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微生物特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 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M)引起的深部真菌病有严重消耗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于感染此病。包括严重基础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和艾滋病(AIDS)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全身各系统受损。现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一种条件致病性、温度依赖性双相型真菌,是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较常见的系统性感染病原菌,主要通过感染免疫功能缺陷者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PSM),临床常表现为系统性播散性感染,病情凶险,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加以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PSM的发病率显著增高^[1],流行区域不断扩大^[2],有可能成为新的突发性传染病^[3]。本文就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实验室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