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屈光性切削术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TPTK)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手术设计要点、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采用德国阿玛仕准分子激光设备行TPTK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患者8例(8眼),其中男4例,女4例,平均年龄(36.6±10.0)岁,观察角膜愈合速度,上皮糜烂有无再发,有无并发症尤其是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等情况。对患者未发病的间歇期、发作期及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眼压、TPTK计划切削深度、TPTK实际切削中央区深度及TPTK实际切削周边区最大深度等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8例患者术后随访期(6~16个月)内均未再发角膜上皮糜烂,间歇期、发作期与术后6个月的UCVA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65,P=0.015),间歇期UCVA与术后6个月的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haze发生,眼部刺激症状在术后4 d时均好转或消失。实际切削中央区深度与计划切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1.000),但低于周边区最大切削深度(t=-18.63,P<0.001)。结论TPTK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安全有效,是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可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是运用模式去除角膜上皮,随即附加一定度数的激光切削基质来完成的表层手术.另外一种新型的TransPRK手术运用特殊的切削模式,去上皮和切削基质一步完成.两种方法所行的TransPRK手术,与机械性的去上皮手术比较,均可减少细胞凋亡、降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并发症分析解放军第371医院眼科郑晓龙,刘振卿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治疗近视既安全、可靠,又精确度高。但术后可出现角膜混浊、角膜上皮糜烂、雾视、眩光等并...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鸣  宫枢政 《眼科新进展》1996,16(4):211-213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愈合的临床研究昆明部队总医院眼科雷鸣,宫枢政,张仲彦,李旭松,姚建玲准一分子显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6holoudd仍wKeratectomy,PRK)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改一种新的治疗屈光不正的手术方一法l‘。”.、手...  相似文献   

7.
8.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近视后角膜上皮会发生重塑效应,主要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变化,目前关于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 目的 探讨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不同区域上皮厚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在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3例43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1.25~-6.25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频域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患者角膜0~2、2~5及5~6 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研究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屈光度、切削深度、光学区大小以及角膜非球面性变化(Q值)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分别为(52.37±3.42)、(53.97±4.33)、(51.03±4.11)、(55.14±5.46)和(56.68±5.09)μm,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角膜0~2、2~5及5~6 mm范围内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69±4.23)、(5.19±3.88)和(6.23±3.91) μ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上皮厚度与屈光度和Q值变化量均呈正相关,与光学区大小呈负相关(均P<0.05);2~5 mm区和5~6 mm区上皮厚度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正相关(r=0.380、0.383,均P<0.05),而中央区角膜上皮厚度与切削深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TransPRK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上皮增厚的分布呈“负透镜式”的变化,越接近光学区周边增厚越显著,上皮厚度变化量受屈光度、切削区大小及切削深度的影响,且这种不均匀增厚会影响角膜的非球面特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掩藏个性化手术应该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中度近视患者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后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CET)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行TPRK手术的近视患者62例(114眼),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度近视组(-3.00^-1.25D)和中度近视组(-6.00^-3.25D)。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裸眼视力(UCVA)、SE、CCET的变化。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2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各参数的变化。结果:2组术前UCVA、SE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605,P=0.01;t=15.374,P=0.01),最佳矫正视力(BCVA)、CCE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1周CCE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2,P=0.01),且低度近视组较中度近视组大,但术后其他观察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及组内术后各观察时间点UCVA及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内CCET除术后1个月与2周,术后6个月、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PRK术后早期低度近视组CCET较中度近视组恢复快;2组CCET均于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并维持稳定;TPRK手术治疗低中度近视具有较高的术后视力可预测性和屈光度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对角膜曲率、非球面性参数(Q值)及像差的影响。方法:选取行TPRK手术治疗并随访6mo以上的近视患者29例58眼,Pentacam行术前和术后检查。分析术前和术后6mo时1~8mm直径曲率、目标曲率和术后3mm环曲率,Q值和角膜像差。结果:1~8mm范围,角膜曲率术后比术前各范围均有显著性降低。术后3mm环曲率39.20±1.99D,手术目标曲率39.51±1.99D,两者呈显著相关(r=0.98)。术前术后Q值分别为-0.44^-0.30、0.34~0.66(P<0.05)。术前和术后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分别为0.41±0.10、0.17±0.08、-0.07±0.23和0.72±0.23、0.41±0.17、-0.24±0.32,术后有显著性增加;手术前后水平彗差分别为-0.03±0.12、-0.03±0.30(P>0.05)。结论:TPRK手术后角膜曲率显著性降低,3mm区域的变化量最大;术后Q值、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垂直彗差均显著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低度近视眼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中使用0.02%丝裂霉素C(MMC)预防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行Trans-PRK的近视眼患者295例(588只眼), 其中低度近视眼(近视度数<3.00 D)45例(90只眼), 年龄(20.53±4.95)岁(18~41岁);男性37例, 女性8例;32只眼术中使用MMC浸润角膜基质床。中度近视眼(近视度数≥3.00 D)患者250例(498只眼), 年龄(23.66±6.12)岁(18~46岁);男性168例, 女性82例;261只眼术中使用MMC。低度和中度近视眼患者术中MMC的作用时间分别为15和30 s。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数及haze情况。正态分布资料的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非正态分布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 术后haze的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按照Fantes分级, 将0.5~4级均纳入标准进行haze评估。术中使用MMC的低度近视眼患者术后haze发生率为6.25%(2/32...  相似文献   

1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