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总结5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脑血管痉挛.结果 术后早期良好30例,轻度残疾16例,重度残疾8例,死亡2例.结论 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能有效的治疗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介入栓塞已成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首选方法。本研究探讨超早期介入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0-09-10-2018-10-11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早期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6个月后以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预后评分分级为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90例患者中,弹簧圈单纯致密栓塞34例,椎动脉动脉瘤行椎动脉闭塞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2例。所有患者中,1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2例术后<1周死亡,术中脑血管痉挛5例,术后脑梗死2例。影像学随访70例,2例复发;共随访85例,完全康复77例。结论超早期介入栓塞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26例患者28个颅内动脉瘤行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28个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20个动脉瘤100%栓塞,6个动脉瘤95%栓塞,2个动脉瘤90%栓塞.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6个月,未见再出血发生.结论 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孙冬弢  袁媛 《中国保健》2007,15(24):16-18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内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该过程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进行,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技术21例;15例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4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治疗11例.结果36例患者宽颈动脉瘤15例.技术成功率100%.36例栓塞术后即时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27例(75.0%),动脉瘤大部分栓塞9例(25.0%).3例术后3个月造影随访,动脉瘤消失;15例术后3~12个月行3D-CTA随访,动脉瘤消失12例,部分残留3例,未再行治疗.临床随访36例病人,死亡1例,术后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结论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具较好的近期疗效,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急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机、效果及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Hunt.Hess分级IV级16例,Hunt-Hess分级V级5例,21例患者均急诊行血管内栓塞术,术后均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3周内清醒12例,不同程度残留神经功能障碍。3个月内清醒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早期急诊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创伤小、术后能预防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郭洪松  刘宝杰 《现代保健》2011,(26):149-15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14例,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28例,评定所有病例栓塞效果。结果动脉瘤100%栓塞37例(88.09%),85%栓塞4例(9.52),1例90%栓塞。随访1例患者因高龄术后合并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的优点,介入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及操作技术。方法:选择并回顾性总结分析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共发现动脉瘤63例,前交通动脉瘤28例,后交通动脉瘤25例,颈内动脉岩段动脉瘤3例,在全麻下将可脱性微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果:1例因术中过度栓塞造成载瘤动脉血流略显受阻,1例略有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经继续栓塞止血成功;其余53例患者中动脉瘤栓塞后无再出血,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可脱性弹簧圈可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03~2007年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完全栓塞动脉瘤51例,大部分栓塞9例,部分栓塞2例。出院时完全治愈48例,遗留较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8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6例。结论对栓塞治疗术后的严密观察及护理是栓塞预期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12例颅内动脉瘤的护理配合.方法: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等,术中加强心电监护、观察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变化,术后防治并发症.结果:术后11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例95%检塞,效果良好.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护理配合默契,术后治疗各种并发症,做到系统性的护理对手术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刘捷妤 《药物与人》2014,(5):146-146
目的:探讨30例应用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合理、细致的术前、围手术期、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经临床治疗康复出院,未发生与护理不当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合理完善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致死率及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0年8月至2010年6月,以GDC栓塞术治疗4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颅内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16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3.8%(16/420),术后13例致密填塞,3例部分填塞.单因素分析显示:SAH发作次数≥2次、瘤体≤4 mm、有假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有高血压病史以及瘤颈窄是引起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H发作次数≥2次(P=0.0424,OR=6.798)以及有假性动脉瘤(P=0.0069,OR=4.423)是引起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在GDC栓塞术中发生破裂主要与SAH多次发作以及存在假性动脉瘤有关,临床上对存在危险因素者应警惕发生术中破裂,一旦发生应积极给予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能获得良好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Gugliemi detachable coil (GDC) embolization. Methods From August 2000 to June 2010,420 patients with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received GDC embolization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o analyse 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Results Sixteen patients had 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 the incidence rate was 3.8%(16/420),including 13 cases density filling,3 cases partial filling postoperative.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SAH episodes ≥2 times,tumor size ≤4 mm,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Hunt-Hess grade Ⅳ - Ⅴ as well as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in the course of GDC emboliz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SAH episodes ≥2 times (P = 0.0424,OR =6.798)and 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 (P = 0.0069, OR = 4.423)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aneurysms rupture. Conclusions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n the course of GDC embolization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multiple SAH and the presence of pseudoaneurysm. It should be alert to the risk factors and take active treatment as soon as the occurrence of rupture in clinic work, for this, most patients can get a goo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93例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亚低温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0.43%(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6、 TNF-α、 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机体炎性反应,提升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经颅内动脉瘤(AN)介入栓塞术后,行脑脊液(CSF)置换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择SAH急性期患者136例,其中介入栓塞治疗组92例,经股动脉插管,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微弹簧超选择血管内栓塞AN之后,每天或隔天行腰椎穿刺术并作CSF置换,另外44例为对照组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的病情转归及与Hunt和Hess分级相关性,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1天、90天、1年的Barthel指数(BI),并记录两组的不良事件。结果介入栓塞治疗组治疗后的病情转归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1天、90天及1年的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B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Hunt和Hess分级越低,治疗效果及预后越好。介入栓塞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AH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极差,在介入栓塞AN后持续行CSF置换,能安全、有效地改善SAH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及时雨  齐平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36-2637,2639
目的探讨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镇痛等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5d,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患者的血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应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6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经CT或(和)MR以及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左侧后交通动脉3例,右侧后交通动脉1例,前交通动脉1例,C2段1例。瘤体直径在5~20mm之间。在神经安定+局麻下行动脉瘤栓塞术。先作载瘤动脉造影,明确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体/颈比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再将微导管和微导丝塑形为相应的形状后经指引导管送至动脉瘤腔中部,选择合适的GDC进行填塞,直至致密填塞。结果:全部病人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填充程度均在95%以上。全部病人均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产生。结论:经皮穿刺GDC栓塞术是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腰大池置管引流患者颅内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脑血管病诊疗中心收治的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社会人口学情况、病情、治疗过程、术后颅内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共有72例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手术后腰大池置管引流患者,发生颅内感染30例,感染率为41.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入院mRS评分、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脑脊液漏情况、引流管污染情况的患者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其感染的主要因素为:有脑脊液漏(OR=3.68)、术前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3.18)、引流管污染(OR=2.82)、入院mRS评分≥4分(OR=2.51)、年龄≥61岁(OR=1.06)。结论 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腰大池置管引流患者颅内感染率较高,控制脑脊液漏、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引流管使用时加强无菌操作均可有效减少术后腰大池置管引流患者颅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VS缓解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CVS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治疗SAH后CVS,前列地尔注射液与尼莫地平注射液疗效相当,但前列地尔注射液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将腰大池引流术应用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共5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S组和D组,D组实施常规腰穿术放脑脊液,S组实施腰大池引流术放脑脊液,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评分和平均引流时间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S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评分优于D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评分(P<0.05);S组患者的平均引流时间(8.53±1.22)低于D组患者的平均引流时间(10.06±2.05)(P<0.05);S组患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组患者的(P<0.05)。结论对实施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予以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平均引流时间,并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介入器械在临床已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并已成为主要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栓塞弹簧圈与辅助颅内支架、液体栓塞材料、颅内覆膜支架以及新型的血管重建装置等颅内瘤介入器械的治疗方法与原理、设计特点、技术改进方向及最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