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患者ATP7B基因测序,探讨其突变率及与WD的关系,分析WD中ATP7B基因复合突变的意义。方法提取67例临床确诊的WD患者口腔黏膜细胞的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ATP7B全部外显子5′端→3′端扩增,运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突变。结果在67例患者中,发现WD中ATP7B基因突变患者52例,检出率为77.61%,其中16例纯合子突变(12例Arg778Leu纯合子突变和4例Arg919Gly纯合子突变),5例复合突变,31例单纯杂合子突变。5种ATP7B基因复合突变国内罕见报道。结论本研究发现5种ATP7B基因的复合突变,这些复合突变可能与WD的发生发展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双重PCR-SSCP技术检测Wilson病(WD)患者基因突变的可行性,以期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WD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双重PCR技术扩增140例无亲缘关系的WD确诊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ATP7B基因第8、12外显子并行SSCP筛查,对出现异常泳动带型的外显子进行DNA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和形式.结果 正常对照组呈一种泳动带型,66例患者呈7种异常泳动带型,测序结果 证实异常泳动带型均发生了突变,突变率占47.14%(66/140),其中Arg778Leu/Gln突变率为37.14%(52/140),Thr935Met突变率为12.86%(18/140).结论 应用双重PCR-SSCP技术检测WD基因第8、12等外显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且可明显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D)患者 ATP7B 全基因测序,分析其突变及与WD的关系,并探讨ATP7B基因复合突变在WD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WD患者84例及20 例健康者采集口腔黏膜细胞,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ATP7B 全部外显子5′ 端→3′ 端扩增;运用 DNA 直接测序法检测突变,并分析ATP7B基因突变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在84例患者中,ATP7B基因突变率为82. 14%,还发现一些国内较少报道的ATP7B基因复合突变,可能与WD相关. 结论ATP7B基因突变有较大的异质性,对该基因突变的检测,能发现有相关ATP7B基因突变的WD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Wilson病(WD)患者ATP7B基因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测序,研究其突变的特点。方法 对41例患者(WD组)、10例健康者(对照组)以及1个WD家系(先证者女儿及其父母3人)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外显子相关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健康对照组未见异常,WD组发现11例患者存在外显子8点突变,其中6例患者呈Arg778Leu的复合杂合突变;4例患者存在外显子12点突变,其中2例存在Arg952Lys突变。在Wilson病家系中,先证者女儿携带2种杂合性突变,分别是父源的外显子8中Arg778Leu杂合性突变和母源的外显子13中Pro992Leu杂合性突变,其父母均为表型正常的杂合子携带者。结论 中国人WD患者中ATP7B基因外显子8、12为突变的热点区,但也存在其他外显子的突变,如外显子13。  相似文献   

5.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D患者临床分型和ATP7B基因8号外显子基因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首次住院的WD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用PCR-酶切法检测60例住院病人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的突变率和突变类型。结果典型肝豆状核变性型15例,突变率40%;扭转痉挛型13例,突变率30.8%;假性硬化型19例,突变率31.6%;内脏型与脑-内脏混合型13例,突变率61.5%。各患者组间第8号外显子的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患者各组与正常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8号外显子突变是WD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中国Wilson病(WD)患者高频基因突变点,并了解突变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71例W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高频基因突变点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结果29.6%(21/71)的患者在第8外显子检测到Arg778Leu突变,其中17例杂合突变,4例纯合突变.11.3%(8/71)的患者检测到第12外显子Thr935Met突变,其中6例杂合子突变,2例纯合突变.携带Arg778Leu和Thr935Met突变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与未发生该点突变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WD基因第8外显子778密码子和12外显子935密码子是中国WD患者的高频突变点;PCR-RFLP检测这两个点突变的检出率较高,可作为WD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突变患者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天津地区汉族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突变热区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天津地区汉族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ATP7B基因的突变热区。方法:对91名HLD患者和80名对照人群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ATP7B基因8号和14号外显子,扩增产物分别进行MspI酶切反应和SSCP分析,异常者进一步行DNA序列分析。结果:在91名HLD患者中,66人存在8号外显子Arg778Leu纯合或杂合突变,而对照组未检出此突变;14号外显子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突变。结论:Arg778Leu是天津地区汉族HLD患者的高频突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中国Wilson病(WD)患者高频基因突变点,并了解突变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71例W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高频基因突变点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结果 29.6%(21/71)的患者在第8外显子检测到Arg778Leu突变,其中17例杂合突变,4例纯合突变。11.3%(8/71)的患者检测到第12外显子Thr935Met突变,其中6例杂合子突变,2例纯合突变。携带Arg778Leu和Thr935Met突变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与未发生该点突变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WD基因第8外显子778密码子和12外显子935密码子是中国WD患者的高频突变点;PCRRFLP检测这两个点突变的检出率较高,可作为WD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突变患者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有最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中国人群Wilson病基因(ATP7B)第8外显子突变频率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30例患者和15例正常人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频率,然后对突变个体直接测序,进而与临床表型作相关分析。结果 SSCP发现有6例患者出现第8外显子泳动异常(20%,6/30),且均为杂合子;4例患者既存在2273G→T,又同时伴有2250C→G及2280G→T;前者是错义突变(即Arg778Leu),累及Tm4区,后者由于氨基酸组成均为Leu仅是一种保守改变,对Tm4区无影响;1例患者同时存在2099A→G、2273C→T、2250C→G及2280G→T4个位点突变,前两者分别影响Tm3、Tm4区,后两者认为是保守改变;1例患者2245G insertion是一种新的突变类型,影响Tm4区。结论 提示中国人ATP7B基因第8外显子可能为一突变热区,2273G→T(Arg778Leu)是一种常见的突变类型,Tm4是常见受累功能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人HLD患者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及DNA循环测序法对70例HLD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的多态及突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第14外显子在两组中均表现为两种SSCP电泳迁移带型,其中以Ⅰ型为多见,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中出现率分别为88.57%与98%,Ⅱ型在两组中分别为11.43%与2%.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X2=2.502,P>0.05)。DNA测序揭示两型在碱基序列上相同,与GENEBANK载录的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正常序列完全一致,无突变存在。结果:第14外显子非中国人HLD患者基因突变热点,证实了HLD在不同人种间突变位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D)的分子发病机制和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WD进行了10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①WD的基因定位研究通过RFLP及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应用两位点及多位点连锁软件,建立了中国人WD基因在D  相似文献   

12.
Wilsondisease (WD)isalethalautosomalrecessivedisorderofcoppermetabolism ,andischaracterizedbyacuteorchronicliverdiseaseand/orneurologicdeficitsduetocopperaccumulationinliverandbrain Treatmentistoremovetheexcesscopperbychelatingagentssuchaspenicillamine1 …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12号外显子的突变特征,为建立直接基因诊断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对44例无亲缘关系的确诊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WD基因第12号外显子的突变检测,并用DNA测序证实其突变性质和位置。结果 8例患者在12号外显子检测到2种错义突变,占18%(8/44),其中6例为Thr935Met突变,2例为Gly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的一种新型错义突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了解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基因(ATP7B基因)的突变情况,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P7B基因的外显子片段,通过DNA单链构象多态(SSCP)寻找突变,以DNA测序予以鉴定。结果在14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发现4例脑型患者的PCR-SSCP电泳带存在相同的异常迁移。DNA测序均显示为第662密码子(TCC)第二碱基发生由C→G的颠换,导致其编码的丝氨酸(Ser)变为半胱氨酸(Cys)。结论在4例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发现了一个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类型(Ser662Cys)。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creen for mutation hotspot of Wilson disease (WD) gene in Chinese population.Methods Cycle sequencing was used to detect mutation in exon 8 of WD gene in 30 patients with Wilson disease. Results The same missense mutation, Arg779Leu, was identified in 14 WD patients, four of whom were homozygous and the other heterozygous for this mutation.The frequency of this mut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as 30%.Conclusion The codon 779 (CCG→CTG) of exon 8 of WD gene was one of mutation hotspots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安徽地区汉族家族性及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突变位点的异同。方法对3个家系中8例HCM患者及20例散发的HCM患者进行MYH7基因18及20号外显子扫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3个家族性HCM(FHCM)家系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现MYH7基因20号及18号外显子发生突变,分别为20号外显子发生Arg723Gly突变;18号外显子发生Arg663His突变;散发的20例HCM患者中,有1例发现MYH7的20号外显子上发生Ile736Thr突变,未发现18号外显子发生突变。结论MYH7基因中18号、20号外显子突变可能是安徽地区FHCM的常见突变位点之一;散发性HCM(SHCM)可能与FHCM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但与FHCM相比,在MYH7基因中突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SofarP53geneisstilthemostimpor-tantgeneeverdiscoveredtosupprescan-cer.Itisonhumanchromosome17P13.1,encodes53kumolecularweight...  相似文献   

18.
Wilson病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Wilson病(WD)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84例WD患者进行WD基因全长21个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合统计学方法,着重分析并探讨中国人WD基因突变热点Arg778Leu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 18例患者检出Arg778Leu纯合突变。29例患者在一条染色体上检出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其中,在另一条染色体上,3例检出移码突变;15例突变未明;余11例检出其他错义突变。就理论而言。与错义突变相比。移码突变可导致更严重的功能缺陷及表型。不能与错义突变混合进行统计学分析。另15例患者因有一条染色体突变未明亦被排除在外。因此,相对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只能选择11例发生复合错义突变的患者做为Arg778Leu杂合突变病例组。经统计学分析。携带Arg778Leu纯合突变的患者和携带Arg778Leu杂合突变的患者,其起病年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临床类型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小于0.05或0.001。结论 Arg778Leu突变不是一种温和的突变。它可导致患者症状出现较早并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